用钢笔追忆似水流年(一)

作为中国人,在上世纪用钢笔是一种习惯,作为50后、60后、70后、80后,谁没有用过钢笔呢?钢笔有昂贵的,有便宜的。但这和10年前玩魔兽一样,不是你有钱就能称霸大陆;并不因为你有一只派克、万宝龙,就能写出隽永的钢笔字,只要你肯于训练,肯于临帖,肯于把时间浪费在钢笔与稿纸摩擦的过往岁月中,你就一定能写出令人赞叹的好字。

2004年朋友在济南请我吃饭,等待的过程中钻进了贵和购物中心,见识了什么叫做“名笔”:一支万宝龙被灯光四面照射,镶嵌在一个玻璃盒子里,我没有看出这支笔有什么高贵的地方,这好比大唐公主,血统高贵,但是品质、才华未必就胜过李师师、唐婉。从小到大,我没有用过很名贵的钢笔,主要还是靠“英雄”这种十块八块钱的钢笔,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获得全校硬笔书法一等奖。

上世纪庞中华风靡一时,庞中华师承颜真卿,触类旁通,他的钢笔字帖,被印刷了千百万册,楷书、行书、隶书、草书,一应俱全。庞中华本人也是仙风道骨,善于写诗歌,作为一个忠实的“庞粉”,雅各布迷庞中华迷得不要不要的。雅各布买了各种庞中华的字帖,有的是临摹本,一张纸附在字帖范本上,用心去体会抑扬顿挫;也有是纯粹的字帖,雅各布找来一个小本子,一点点的模仿,此时庞中华的字仿佛是莫奈、梵高的画作,我怀着敬仰的心境高山仰止般的誊写、誊写,母亲也会指点我,哪里间架结构不合适,需要不断改进。

上世纪的90年代,烟台二中有门必修课是钢笔字,一个老头长得很敦实,带着一个蓝色帽子,钢笔字写的顿挫有力,老头的课程一般45分钟,每节课讲一个笔画的写法,按照现在流行的“木心崇拜思潮”看,老头崇尚慢功夫、慢火候。老头的课程分为两部分,前半堂课讲解怎么写这个笔画,后半节课开始给大家分发一张带格子的透明纸,大家照着字帖临摹,约定作业课后上交。我为了能够得到老头的表扬,每次都写的很慢、很仔细,这仿佛作文课从来完不成作业一般,需要下课加班完成,因为格外用心,每每下一堂课开始,老头都要表扬我上次的作业,也陡增了我继续努力的信心。时光荏苒,转瞬来到高一年级,烟台二中高中部搞硬笔书法比赛,要求每名学生都交一幅作品,我信手写了写,没有想到被挂在了展览板上,还是一等奖,自己当时傻了,汇集了全市的尖子学生,自己何等何能?直到现在才想明白,其实写字好的人很多很多,只是大家不屑于努力写出一篇参赛作品,我才忝列其中被表彰。

(镜头切换到1997年,烟台某小区夏夜凌晨,蝉鸣做背景想起    红色油漆圆桌  60瓦台灯 刺眼光芒  雅各布在用毛笔临摹着李煜《虞美人》,画面由远及近从整体人的轮廓拉近到宣纸上的一行行字)

母亲:碎吧,不早了。

雅各布:快写完了。

母亲:注意脖子,又忘了怎么疼了是不是?把脖子直起来!

上面这个场景是在提醒自己,其实毛笔字和钢笔字是一脉相承的,1923年白话文运动之前中国没有钢笔,胡适、鲁迅等从日本把钢笔引入中国还是花费周折,很多人反对,称老祖宗的宝贝被践踏,弃毛笔用钢笔是数典忘祖的行径。追忆似水流年,钢笔已经在中华大地流行了90多年,实践证明凡是增加效率的、提高生产率的最终都是先进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毛笔字已经成了一种艺术形式被祭奠、被怀念,毛笔字已经老矣。

亲爱的50、60后、70后、80后,您们的美好青春岁月中,钢笔是不是一种值得缅怀的图腾式物品?他们伴随我们成长,镌刻着我们最辉煌的青春过往。我们用钢笔誊写着入团、入党申请书,用钢笔抄写着情书、用钢笔批改过作业、用钢笔在台灯下写过无数行的作业。

今天也邀请您在留言中说一说您用过什么牌子的钢笔,说一说您和钢笔的情缘。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钢笔追忆似水流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