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何谓真正的出离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鸯崛多罗波(Anguttarāpans)国名谓阿波那(āpana)的城市。
尔时,世尊着衣、执持衣钵,朝往阿波那城托钵。他在阿波那城漫游托钵和托钵归来,用餐后,他前去某树林实行一天的修行。进入树林后,他在树根上坐下。
当时,居士哺多利(Potaliya)为了运动而散步及四处溜达,穿着完整的服装,撑着雨伞和穿着拖鞋,他也前去那个树林。进入树林后,他朝着世尊走去并向他相互问候。谦恭的客套话说完后,他便站在一旁。世尊向他说:“居士,这里有一些座位,如果你喜欢就坐下吧。”
当这话题被说起,居士哺多利心里想:“沙门乔达摩称我为居士。”因此他生气与不高兴了,他保持着沉默。
世尊第二次向他说:“居士,这里有一些座位,如果你喜欢就坐下吧。”接着,居士哺多利第二次心里想:“沙门乔达摩称我为居士。”因此他生气与不高兴了,他保持着沉默。
世尊第三次向他说:“居士,这里有一些座位,如果你喜欢就坐下吧。”接着,居士哺多利第三次心里想:“沙门乔达摩称我为居士。”因此他生气与不高兴了,他向世尊说:“乔达摩,您称我为居士,那是不正确及不适当的。”
“居士,你有一个居士的外观、表征和形象。”
“乔达摩,虽然如此,我已经放弃了所有的工作和舍弃了所有的事务。”
“居士,你用什么方法放弃你所有的工作和舍弃你所有的事务呢?”
“乔达摩,我已经把我所有的财富、米粮、银器和金属品给了我的孩子们,当做他们的继承物。在没有劝导及告诫他们的情况下,我只是依着食物和衣服而生活。这就是我如何地放弃了所有的工作和舍弃了所有的事务。”
“居士,你所描绘之事务的舍弃是一件事,但在圣戒中,事务的舍弃则是另外一回事。”
“尊者,什么是圣戒中所谓的事务之舍弃?尊者,那是很好的,假如世尊能够教我法,指示我什么是在圣戒中所谓的事务之舍弃。”
“那么,居士,谛听、仔细专注,我要说了。”
居士哺多利回答:“是的,尊者。”世尊如此说:
“在此,圣戒中所提及将导致事务之舍弃的教义有八种。是哪八种教义呢?依止不杀生,杀生的行为当舍弃。依止只取所给与的,不予而取当舍弃。依止真实语,妄语当舍弃。依止善语,两舌当舍弃。依止无贪,贪婪当舍弃。依止不恶口,恶口当舍弃。依止不忿怒、不懊恼,忿怒、懊恼当舍弃。依止不傲慢,傲慢当舍弃。此八种教义乃是在圣戒中所提及将导致事务之舍弃,没有被详细地解说但却简单地交待明白了。”
“尊者,那将是很好的,如果世尊出于慈悲,能详细地向我解说这八种在圣戒中所提及将导致事务之舍弃的教义,那是世尊已简单地交待但还没有详细地解说的。”
“那么,居士,谛听、仔细专注,我要说了。”
居士哺多利回答:“是的,尊者。”世尊如此说:
“依止不杀生,杀生的行为当舍弃。如此它被讲述了,但这表明是根据什么呢?在此,圣弟子如此思惟:『我实行的方法是为了抛弃与舍离诸有结,虽然如此我可能杀生。假如我杀生,我将对此行为感到内咎;通过了调查,智者将对予我所做的而责备我。而且,当身体解散死亡之后,由于杀生的行为,将趣向一个不愉快的目的地。况且,杀生的行为本来就是一种束缚及一项障碍。透过杀生,污秽、烦恼和热恼同时也会升起。一个戒杀生的人,不会有污秽、烦恼和热恼。』以此为根据,此事被指明:〔依止不杀生,杀生的行为当舍弃。〕
〔依止只取所给与的,不予而取为当舍弃。〕如此它被讲述了…
〔依止真实语,妄语当舍弃。〕如此它被讲述了…
〔依止善语,两舌当舍弃。〕如此它被讲述了…
〔依止无贪,贪婪当舍弃。〕如此它被讲述了…
〔依止不恶口,恶口当舍弃。〕如此它被讲述了…
〔依止不忿怒、不懊恼,忿怒、懊恼当舍弃。〕如此它被讲述了…
〔依止不傲慢,傲慢当舍弃。〕如此它被讲述了。但这表明是根据什么呢?在此,圣弟子如此思惟:『我实行的方法是为了抛弃与舍离诸有结,虽然如此我可能傲慢。假如我傲慢,我将对此行为感到内咎;通过了调查,智者将对予我所表现的而责备我。况且而且,当身体解散死亡之后,由于曾经傲慢的原故,将趣向一个不愉快的目的地。况且,傲慢的心态本来就是一种束缚及一项障碍。透过傲慢心,污秽、烦恼和热恼同时也会升起。一个没有傲慢心的人,不会有污秽、烦恼和热恼。』以此为根据,此事被指明:〔依止不傲慢,傲慢当舍弃。〕
“此八种在圣戒中所提及将导致事务之舍弃的教义已经被详细完善地解说了。然而,在圣戒中所提及的舍弃事务之教义还没有完全及在全部状态中被实现。”
“尊者,怎样才算是在完全及在全部状态中实现了圣戒中所提及的舍弃事务之
教义呢?尊者,那是很好的,假如世尊能够教我法,指示我如何在完全及在全部状态中实现圣戒中所提及的舍弃事务之教义。”
“那么,居士,谛听、仔细专注,我要说了。”
居士哺多利回答:“是的,尊者。”世尊如此说:
“居士,假设有一只遭受到饥饿与软弱无力困扰的狗在一个屠夫的店外等着。当时,熟练的屠夫或其学徒就会砍了一块沾满血但无肉的骨头,把它丢给那只狗。居士,你认为怎样?那只狗是否能够通过咬那支沾满血但无骨头,而去除饥饿与软弱无力?”
“不能,尊者。为什么呢?因为那支骨头只是一支沾满血但无肉的骨头。该狗最终将会感到疲累与失望。”
“同样地,居士,圣弟子如此思惟:『世尊把各种欲乐譬喻为骨头;它们带来许多的痛苦及失望,而且它们本身含有极大的危险性。』如此以智慧如实知见,他避免多变化的舍心,培育依专一生起的专一舍[1],使到对物世间的执取毫无剩遗地止息。”
“居士,假设有一只秃鹰,或乌鸦,或老鹰,捉了一块肉而飞走。那么,众秃鹰、乌鸦及老鹰就会飞过去啄它与抓它。居士,你认为怎样?如果那只秃鹰,或乌鸦,或老鹰不赶快放开那块肉,那它不是会因此而遭受死亡或致命的痛苦吗?”
“会的,尊者。”
“同样地,居士,圣弟子如此思惟:『世尊把各种欲乐譬喻为肉块;它们带来许多的痛苦及失望,而且它们本身含有极大的危险性。』如此以智慧如实知见, 他避免多变化的舍心,培育依专一生起的专一舍,使到对物质世间的执取毫无剩遗地止息。”
“居士,假设有个男人拿着一把点燃的草制火炬逆风而行。居士,你认为怎样?如果那个男人不赶快放开那把燃烧的草制火炬,那火炬不是会烧其手,或臂,或身体的其他部份,令他遭受死亡或致命的痛苦吗?”
“会的,尊者。”
“同样地,居士,圣弟子如此思惟:『世尊把各种欲乐譬喻为草制火炬;它们带来许多的痛苦及失望,而且它们本身含有极大的危险性。』如此以智慧如实知见,他避免多变化的舍心,培育依专一生起的专一舍,使到对物质世间的执取毫无剩遗地止息。”
“居士,假设有一个深度高过人的火炭坑,里面填满了无火无烟的炽热火炭。此时,来了一个想活不想死,要快乐不要痛苦的男人,而有两个强壮的男人捉住他的双臂,把他拖到该火炭坑边。居士,你认为怎样?那男人是否会奋力挣扎地扭动身体?”
“会的,尊者。为什么呢?因为该男人知道,如果他掉入该火炭坑,他就会因此遭受死亡或致命的痛苦。”
“同样地,居士,圣弟子如此思惟:『世尊把各种欲乐譬喻为火炭坑;它们带来许多的痛苦及失望,而且它们本身含有极大的危险性。』如此以智慧如实知见,他避免多变化的舍心,培育依专一生起的专一舍,使到对物质世间的执取毫无剩遗地止息。”
“居士,假设有个男人梦到美丽的公园、小树林、草地和水池,而在醒过来时,不再见到它们。同样地,居士,圣弟子如此思惟:『世尊把各种欲乐譬喻为梦;它们带来许多的痛苦及失望,而且它们本身含有极大的危险性。』如此以智慧如实知见,他避免多变化的舍心,培育依专一生起的专一舍,使到对物质世间的执取毫无剩遗地止息。
“居士,假设有个男人向别人借了一辆华丽的马车和宝石耳环。在那些借来之物围绕之下,他去到市场。在见到他时,众人说:『朋友,那是一个富翁!富人即是如此享受他们的财富。』而无论在何时,当物主们见到他时,就会取回他们的东西。
居士,你认为怎样?那是否足以令该男人感到沮丧?”
“是的,尊者。为什么呢?因为物主们已拿回了他们的东西。”
“同样地,居士,圣弟子如此思惟:『世尊把各种欲乐譬喻为借来之物;它们带来许多的痛苦及失望,而且它们本身含有极大的危险性。』如此以智慧如实知见,他避免多变化的舍心,培育依专一生起的专一舍,使到对物质世间的执取毫无剩遗地止息。”
“居士,假设离某个村子或城镇不远之处有座茂密的小树林,在里面有一棵树长满了水果,但连一粒都没有掉到地上。其时,有个正需要水果、正在寻找水果、正在四处寻找水果男人到来,走进该树林,见到了那棵长满水果的树。当时他想:『这棵树长满了水果,但连一粒都没有掉到地上。我懂得爬树,所以就让我爬上这棵树,随我所欲地吃多少水果,然后再装满我的袋子。』而他就那么办。其时,来了第二个正需要水果、正在寻找水果、正在四处寻找水果、且手带把斧头的男人,他也走进该树林,见到了那棵长满水果的树。当时他想:『这棵树长满了水果,但连一粒都没有掉到地上。我不懂得爬树,所以就让我把这棵树从根部砍倒下来,随我所欲地吃多少水果,然后再装满我的袋子。』而他就那么办。居士,你认为怎样?如果那已爬上树的第一个男人不赶快下来,当该树倒下来时,他不是会断手、脚或身体的其他部份,而遭受死亡或致命的痛苦吗?”
“会的,尊者。”
“同样地,居士,圣弟子如此思惟:『世尊把各种欲乐譬喻为果树;它们带来许多的痛苦及失望,而且它们本身含有极大的危险性。』如此以智慧如实知见,他避免多变化的舍心,培育依专一生起的专一舍,使到对物质世间的执取毫无剩遗地止息。”
“当达成由舍心而净化的同等崇高之正念的境界时,圣弟子回忆他许多过去生,即:一生、两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论无数的成劫、无数的坏劫、无数的成坏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么姓名,什么种族,什么种姓,吃什么食物,体会什么苦与乐,寿命有多长,死后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么姓名,什么种族,什么种姓,吃什么食物,体会什么苦与乐,寿命有多长,死后又再投生到另一生。我能忆起过去无数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细节。他能如此忆念许多过去生的生活型态与细节。
当达成由舍心而净化的同等崇高之正念的境界时,以清净及优于人眼的天眼,圣弟子看见了众生死亡与再出生,低贱与高贵的,美丽与丑陋的,幸运与不幸。他的内心有定、清净、明晰、没有斑点、没有污染、柔软、受驾驭、安住、不动摇时,把心导向众生生死智。以清净及超于常人的天眼,看见众生怎样死后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业使众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种姓或低种姓、善趣或恶趣的地方投生──这些众生由于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责难圣者,怀有邪见,做出由邪见所驱动的业,因此在身坏命终之后投生在恶趣、地狱之中;那些众生由于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称赞圣者,怀有正见,做出由正见所驱动的业,因此在身坏命终之后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他了知众生如何根据他们的业而受报。
当达成由舍心而净化的同等崇高之正念的境界时,通过自我体证的如实智慧,圣弟子当下进入与安住于心的解脱与漏尽慧中。
居士,在此,圣戒中所提及的舍弃事务之教义已经完全及在全部状态中被实现。居士,你怎样想呢?你是否有自我的观察到任何舍弃事务的迹像犹如在圣戒中所提及的舍弃事务之教义被完全及在全部状态中实现时一般?”
“尊者,我如何能够做到如圣戒中所提及的完全地舍弃事务呢?尊者,我还差得很远。尊者,尽管其他宗派的行脚者不是高尚的,我们则认为他们是高尚的。尽管他们不是高尚的,我们则以高素质的食物供养他们。尽管他们不是高尚的,我们则以高贵的地方安置他们。但尽管诸比丘是高尚的,我们则认为他们不是高尚的。尽管他们是高尚的,我们则以不适合高尚人物的食物来供养他们。尽管他们是高尚的,我们则以不适合高尚人物的地方来安置他们。尊者,至于此刻,由于其他宗派的行脚者不是高尚的,我们应该了知他们不是高尚的,由于他们不是高尚的,我们应以相应的食物来供养他们。由于他们不是高尚的人物,我们应以相应的的地方来安置他们。但是,由于诸比丘是高尚的,我们应该了知他们是高尚的。由于他们是高尚的,我们应以高素质的食物来供养他们。由于他们是高尚的,我们应以适合于高尚人物的地方来安置他们。
尊者,世尊已经激励了我要爱戴沙门、信奉沙门与尊敬沙门。善哉!乔达摩。善哉!乔达摩。乔达摩以种种方法使佛法通俗明彻,就好像他能扶起被推翻的,揭露被隐藏的,指示失途者迷津或在黑暗中为眼明者撑灯使其可见诸色。我向乔达摩,法及僧团比丘祈求归依。从今以后,愿乔达摩认我为终生归依他的在家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