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对话》这本书,由四位顶级的咨询顾问团队共同完成,讲述了面临关键时刻,如何突破沟通障碍的两个原则,七条思路。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些场景:
你工作努力,绩效也不错,却还要面对上司的不良指责。
青春期的叛逆儿女,让你抓狂。
朋友言行不一,出尔反尔,借钱不还。
面临如此等等的关键时刻,你会如何应对?
隐忍不发,任其发展;还是冲冠一怒,恶性循环。
都不是令人满意的方法,到底怎么办?
《关键对话》这本书是《纽约时报》、《商业周刊》畅销书,全美畅销300万册。与其他书相比,这本书最大的优势在于,作者没有生搬硬套的告诉你使用怎么样的话术去说服别人,而是基于20多年对全球10万多人的跟踪调查,找出了对话高手们在“关键对话”场景中共有的特征和行为,归纳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结合对话场景,帮助读者迅速掌握并能实践应用到这些技巧。
专题 1、认识关键时刻的对话
类似场景中的对话称为关键对话。留意观察你会发现关键对话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情绪激烈、风险高、观点不同。
面对此类对话时,通常我们可以有三种选择
(1)逃避、沉默不理
(2)简单粗暴、伤人损己
(3)积极面对,妥善处理
看起来我们应该选择第3种,实际上,很多人的应对方式很糟糕,要么畏惧退缩,胆小怕事。要么简单粗暴,损人不利己。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很多问题的出现都和无效沟通有关,或者说,当危机来临,需要面对关键时刻的时候,大多数人根本不会用正确的方式和他人对话。
这一个一个的关键时刻,就像是人生前行道路上一个一个的陷阱,稍有不慎就会让我们付出惨重的代价。
那么,遇到这些关键对话的场景,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内功心法——两大原则
(1)明确目的,对话前你希望达到什么目标。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激烈情绪的影响下,我们往往会容易走向极端,要么沉默不语,要么暴燥不已。争吵的时候毫不顾忌当初的需要,以致于偏离目标太远,如果在对话的过程中,能够时不时的警醒自己,让自己抽离出来,问自己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做到这一点,关键对话基本上可以获得一半的成功了。
常见的例子有“每次吼完孩子后都会后悔”的父母,吼一定于事无补,即便迫于父母的权威,孩子不得不遵从,时间久了,也会导致亲子关系恶化。
(2)维护安全感,强调在对话的过程中,要能够为对方创造一种安全的氛围,让对方放松,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如果能够设身处地的考虑到对方的心理感受,对话中的一些障碍也会迎刃而解。
安全感是人类最基础的需求之一,在对话过程中,如果一方感觉到心里不踏实,接收不到彼此的信任,就会表现出消极沉默或者暴力对抗。
在明确目的和维护安全感两大原则的指导下,本节开始,我们来重点分析五条思路!
专题2、开启关键对话
1、从“心”开始
成功对话的关键不仅仅是信息的双向交流,还包括情绪的传递。
信息达不到充分共享,后果很严重。
当上司固执己见,表现的高度自信时,员工往往倾向于抑制内心的真实想法,不敢冒犯,正是因为人们不敢畅所欲言,观点无法得到有效交流,风险就这样一点一点积累起来。
作者曾经跟踪调查过2200多个跨部门的合作项目,得到的结果同样令人吃惊,发现凡是项目参与者不能成功应对五种特定关键对话的,这些项目的失败率近90%。
问题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看到问题时的态度和行为。
从心开始需要审视自我,和对话的另一方在心灵深处产生连接,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战胜对方,而是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
只有用真心、真诚作基础去传情达意,才能构建两个人之间高效沟通的桥梁,彼此信息的传递才会更加顺畅。
2、注意观察
在沟通的过程中,要保持对人的敏感度,及时捕捉安全信号。
我们不仅要观察对话的内容(即对方说的是什么),
更要观察对话气氛(即对方说话时的反应,比如表情、声调等因素)
我们要学会识别安全信号。如果你能搞清楚对方为什么生气,为什么保留自己的观点或者沉默应对,那就能想办法把他们拉回到正常对话中来。
为了尽早的发现问题,我们需要注意一些标志性的安全信号:
(1)情绪上的反应:比如愤怒、激动、伤心、胆怯、害怕等
(2)生理上的变化:表情紧张、眼睛冷峻、身体后仰等
(3)行为上的变化:比如动来动去、指手划脚、抬高嗓音等
这些信号在提醒你,关键时刻来临,你需要小心应对,要不然,你将远离健康对话。
专题3、关键对话进行中
3、保证安全
阻止观点交流的最大元凶莫过于恐惧,这种恐惧感可能是你担心对方会拒绝接受你的看法,于是你会表现的非常强势,提高嗓门、身体紧崩、表情严肃,像一只进入战斗状态的公鸡。
当我们担心说出真实想法会受到某种伤害时,便会犹豫退缩,掩盖内心。
关键时刻的对话,出现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对话内容本身,而在于对话的方式和气氛。
了解关键对话,需要从自身做起,调整自己的行为,给对方营造一种安全的对话氛围
发现互相尊重或共同目的出现危机的时候,你必须找到一种既能确定共同目的,又能营造互相尊重感的方式,让对话可以持续。
下面介绍三种有效的应对技巧:
(1)道歉
在必要的时候,真诚的向对方道歉,真诚要以能让对方感受到为标准。
如何真诚的表示歉意,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的动机,放弃要面子、争强好胜以及“我是正确的”之类错误的想法,学会关注彼此真正的目的。
(2)利用对比法消除误会
当对方误解你的目的和意图时,你应当暂停争执,利用对比法重建安全感。
包括两部分:打消对方认为你不尊重他们或抱有不轨企图的误解;确认你对他们的尊重,明确你的真实目的。
当对方误解你的目的时,千万不要在这个问题上和他们争论。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说明你不希望如何,恢复对方的安全感,然后继续展开对话,切记,安全感永全是第一位的。
(3)提出共同目的
当和对方的目的不一致时,我们可以利用四步法营造共同目的
a、积极寻找共同目的,找到双方利益的交汇点。
b、识别行为背后的目的,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带着自身的利益诉求,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对方说出他的需求。
c、开发共同目的,当我们找到对方的需求之后,思考你是否也有这方面的需求,求同存异,确定共同的需求。
d、和对方共同构思新策略,需求点找到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采取行动,努力推动目标达成。
专题 4、控制想法
如果我们有办法控制自己内心产生的想法,通过重新思考或者解读的方式,我们就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绪,进一步掌控整个关键对话的过程。
上图是一个行为方式模型,我们可以通过反推的过程,控制自己的想法。
首先关注自己的行为表现,问自己:我是否表现出了沉默或者暴力的行为?诚实主动的审视自己的行为,是控制想法的第一步。
其次,确定行为背后的感受,准确的表达感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解感受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的了解问题出现的经过和原因,比如,如果你承认自己的真实感受是尴尬和诧异,而不是简单的气愤,能更好的理解你在大脑中形成了怎样的主观臆断。
第三,分析感受背后的想法,,确定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以后,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这种感受是否正确?也就是说,你主观臆断的想法是否正确?
因为感受源自我们的想法,而想法是我们大脑思维后的产物。
要控制自己的感受,就需要质疑自己的想法,不假思索产生想法最容易,但极有可能是错误的。
不要把想法和事实混为一谈。
事实是一成不变的,而想法却很容易千变万化,错误的想法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对事实的过度解读。
第四步,寻找想法背后的事实,不要误把判断当做事实。
比如,一位员工在一个星期内迟到了三次,这是事实。如果因此,你觉得这位员工很懒,就是你的判断。
判断是充满主观性的,并不能代替客观事实。
很多听起来让人不舒服的词汇,大多都是主观判断,不是事实。
控制好自己误判的想法之后,才可以做出改变,构思正确的应对方式。
怎么才能把错误的想法构思成正确的应对方式呢?
错误的想法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缺乏完整性,会删减很多关键信息。把这些被遗漏的信息找回来,才能把错误的想法变成正确的。
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向自己提出相应的问题。在这思考的过程中,把受害者变成参与者;把他是坏人变成正常人;把无助者变成行动者。
(1)我是不是故意忽略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责任?
这个问题可以使你面对事实,意识到自己也是有责任的,在你的描述中添加事实部分。可以让你把自己从受害者转变为参与者,意识到自己是如何忽略自身错误,夸大对方错误的。
(2)理智正常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做?
这个问题帮助我们把对方视为充满人性的人。此时,我们的负面情绪会淡化,以恕己之心恕人。
(3)我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我希望为自己、他人、双方的关系实现什么目的?要想实现这些目的,我该怎么做?
通过反躬自问,可以让我们不致于偏离对话的真正目的,开始承担对话责任,谋求到双赢效果。
专题 5、如何循循善诱而非独断专行
(1)分享事实
事实是不会引起争议的内容,比如,你与小王谈话时说:“小王,考勤表显示,近一个星期你迟到了三次,每次都超过了十分钟”,此时,小王可能会去核实,通常情况下他不会当面反驳。如果你罔顾事实,直接说:“小王,你总是迟到,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恐怕一定会引起现场争执甚至引发小王内心对你的怨恨了。
因为,一周迟到三次是事实,但因此得出结论小王没有责任心,就是你的主观判断了。
不以事实为基础,直接表达个人想法,更像是人身攻击,大概率会引发争执。
所以,陈述个人观点之前,最好先罗列事实,然后再提出看法,同时还要注意你的陈述方式,表明这只是你的看法,不一定是确定的事实。
(2)说出想法
从分享事实再过渡到个人想法,对方还有可能表现出抵触情绪,毕竟,我们面临的是关键对话,你和对方讨论的是令人不愉快的问题。
为什么一定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呢?因为事实本身往往不值得提及,摆事实,还是要服务于讲道理的。而且,如果你说来说去都是事实,对方就可能不明白你对话的目的是什么?
因此,在分享事实之后,你需要加上个人观点,才能推动对话的进程,解决具体的问题。
在提出自己的想法时,需要特别留意有没有出现安全信号,如果你感受到对方变的抵触或是感到愤怒时,最好暂停对话,用我们前面提到的方法重建安全氛围。
(3)征询对方
当你陈述完事实和观点之后,接下来需要鼓励对方做出回应,因为,不同观点的充分表达,才是对话目的得以实现的基础,我们需要鼓励对方陈述他所看到的事实、产生的想法以及感受,然后,仔细聆听他们表达的内容,做出积极的回应。
(4)试探表述
试探性做出表述,可以使用这样的句式:“我个人认为~~~~~~”或者“可能你没有意识到~~~~~~”表明这是我们不成熟的看法,不一定是绝对正确的结论,以此来推动观点的自由交流,而不是强迫对方接受我们的观点。
很有意思的是:在和观点不同的人交流时,你表现的越强硬,对方就越发的充满敌意。你表现的越谦和,对方反而会更加开放的接受你的看法。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谦和并不是缺乏自信,谦和也非退缩,更不是让我们放弃个人的想法。
(5)鼓励尝试
在关键对话的过程中,对方有可能陷入沉默,此时,安全氛围尤其重要,我们需要鼓励对方说出不同的看法,即便对方的看法和我们的完全不同,或者他们的看法充满争议甚至相当敏感,我们也需要对他们的人表达尊重。认真听完他们的陈述,确保他们有机会说出内心的想法。可以参考的句式:“我很想听听大家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大家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可以提出来。”
总之,你使用的文字、语气和声调要软化你的措辞,要抛砖引玉,不要虚张声势。
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有时候,特别是你身居高位或者因为某种社会角色人设,无论你如何谨慎,不管你怎么鼓励,都无法消除对方的顾虑,他们可能还是觉得你是在推销个人观点,试图强迫他们接受。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坚持应用关键对话中提到的两大原则,回想你的目的是想战胜对方还是展开真正的对话,审视在对话的过程中,有没有营造安全氛围,双方的观点是否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最后,我们对本书的内容做简单的回顾总结
1、关键对话有三个特点:观点不同,风险高,情绪激烈。
2、沟通从“心”开始,审视内心,正确认识自我是开启关键对话的第一步。
3、问题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看到问题时的态度和行为。
4、注意观察,不仅要观察对话的内容,更要观察对话的氛围。
5、当人们感到失去安全感时,最可能采取的应对方式有两种:沉默或者暴力。
6、创建共同目的是营造安全感的条件,是对话启动的重要因素。
7、事实是一成不变的,而想法却很容易千变万化,错误的想法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对事实的过度解读。
8、错误的想法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缺乏完整性,会删减很多关键信息。把这些被遗漏的信息找回来,才能把错误的想法变成正确的。
9、陈述个人观点之前,最好先罗列事实,然后再提出看法,同时还要注意你的陈述方式,表明这只是你的一种看法,而不是确定的事实。
让我们一起开启关键对话,提高你的“言值”。感谢您阅读至此,我们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