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科学

被误解的科学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过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很发达,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后来也有科学史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质疑,甚至引发中国古代到底有无科学之争。

可能有些人看到这里就已经有点生气了,想说中国古代怎么可能没有科学,再怎么也有四大发明好不好,其实这样就已经把科学等同于了科技,确实现在我们都能感受到科学的力量,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就是科学本来的样子,但这也恰恰是对于科学最大的误解和偏见,《今日简史》中写到如果我们想要了解自己的偏见,有两条重要的法则,第一是想得到可靠的信息就要付出昂贵的代价,第二是如果觉得某些问题对自己特别重要,可以阅读相关的科学文献。

所以我就想根据最近看到吴国盛老师写的一本书——《什么是科学》,来跟你分享一下作者的观点和收获,进一步回答最开始的问题。

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现代科学,《什么是科学》的作者认为:“现代科学的主流是数理实验科学,它起源于希腊理性科学与基督教唯名论运动的某种结合,但是,数理实验科学并不是现代科学的全部,最终酝酿出达尔文进化论的近代博物学(自然志)也是不可忽视的科学类型。技术、博物学(自然志)、理性科学三者构成了一个科学谱系。”

看完这个回答之后,我相信你还会有进一步的疑问,什么是希腊理性科学?博物学又是什么?为什么数理实验科学才是科学,而中国的阴阳五行就不能算呢?在进一步解答这些疑问之前,需要先了解“科学”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和来源。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通常听到科学就感觉是指正确和好的东西,那么“科学”这个词是从哪里来的呢?

可能答案会让你觉得意外,“科学”是日本学者西周时懋1874年翻译法文science时生造的一个词,后来这个词连同相应的知识、观念、制度一起传入中国,在现代汉语语境下,它主要指自然科学,不仅如此,像我们所熟悉的很多词:“民主、自由、哲学、自然”等,都是当时日译过来的,因为当时中国缺乏西方翻译人才,只有通过日本间接向西方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science这个词的从广泛使用到今天也就150年的时间,如果再进一步追溯科学这个词的源头,就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其实对于西方科学来说是有两个传统的,分别为大传统和小传统,所谓大传统就是历史悠久的理知传统,小传统就是现代科学所说的数理实验传统。

现在通常所理解的是小传统(现代科学),而对于西方的大传统以及它如何发展为现在的小传统的过程我们可能还不是很了解,其实在西方大传统(理知传统)中,代表这个理知传统的是希腊文episteme和拉丁文scientia,拉丁文scientia是对episteme的直接翻译,如果要翻译成中文,可以理解为“知识”,但是这种知识指的是那种系统的、确定性和可靠性的知识,也就是希腊科学,它跟我们最开始所说的现代科学并不相同,因为它是非功利性的、内在的、确定性的知识,而现代科学是强调征服控制自然的,所以可以理解成即使是科学源头的希腊科学(大传统),在当时也没有发展出现代意义上的实验科学,现代科学的巨大力量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发展才出现的,而中国古代是根本不存在希腊理知科学(大传统)的本质基因,想要理解这一层,我们就需要理解西方文明和中国文化的本质区别,然后再谈西方的希腊科学是如何发展成为现代实验科学的。

如果你觉得大传统和小传统的科学不好理解,可以直接把“科学”理解为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广义的就代表高端知识,与希腊的episteme相当,狭义的科学就相当于英文的science,即优先指现代实验科学,广义科学和狭义科学并不等同,现代科学主要指的是狭义科学。

首先来看看西方文明和中国的区别,说到西方,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词就是自由,说到中国,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伦理道德,这确实是有原因的。

对于中华文明来说,本质上是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少有迁徙,安居意识很强,人们群居在一起,彼此都很熟悉,是一种熟人文化,在群居时就需要建立秩序,依照秩序分配资源、处理社会关系,作为农耕文明,我们建立文化秩序的基础就是血缘关系,而血缘文化的核心是亲情,在亲情文化中,情最重要,理次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我们的文明就是建立在血缘亲情之上的差等之爱,而不是“一视同仁”的平等之爱,因为随着种群的扩大,我们面对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所以中国的主流文化就是礼文化,我们需要随时明白自己的身份,了解如何待人接物,讲求的是“仁-爱”,所以中国文化表现形式更多的是礼学、伦理学,是实践智慧,而不是纯粹理论的科学智慧,是人治而不是法治。

与中华民族的熟人文化不同,西方文明表现的是一种生人文化。西方文明经常被称作两希文明(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西方文明是游牧民族和航海民族,他们没有成熟的农耕文明,所以频繁迁徙是西方文明生活的常态,这一群由陌生人组成的人群,就不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来组织的,而是一种崭新的社会秩序在起作用,这就是“契约”,契约讲求的是平等和普遍性原则,不因具体的人或情景而轻易改变,需要遵守规则,承担责任,这些与中国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契约文化出现的结果就是要求每个人都是独立自主的个体,每个人都可以负起责任,这样才能制定并遵守契约,这促成了一种别样的人性理想,那就是自由,所以为了塑造自由的人性理想,西方人需要学习知识(广义的科学),因为知识代表着确定性,是自由和自我的保证,而中国人需要学“礼”。

这里产生的本质差异就是,希腊人以获得知识即是获得自由,因为对于希腊人而言,知识是确定性的、内在性的知识,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一般的经验知识,对于他们来说知识就是最高的善,那是接近事实之中含有“永恒”要素的东西,那是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那是一种可以代表确定性的东西,那是自由的终极保证——只有永恒不变,才有“自己”,而对于中国而言,所谓“自己”是一种身份,即社会地位,它处在变化之中,并不是一种确定性的识别,所以对于希腊人而言,你没有对知识(广义科学)的追求之心,你就不配做一个自由人。

最初的希腊科学是非功利的、内在的、确定性的科学,是源自希腊人对于自由人性的追求,这种希腊理性科学有两个层面,基础层面是数学四科(算术、几何、音乐、天文),高阶层面是哲学,它们最开始都不太考虑知识的实用和功利性,只关注知识本身的确定性和内在推演,而中国虽然也有数学和天文学,但是它们本质上还是一种“礼学”,天文学不是以发现运行规律为目标,而是一种星像解码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讲求天人合一,所以破解天意成为了中国最高统治者的政治和礼仪需要,而数学看重的不是证明过程,而是一种只讲求计算的“术,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纯证明几何。

所以你现在应该可以理解,中国文化一开始就与西方所追求的“自由”的科学精神错过了,那么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既然西方的理性科学一开始并不追求功利实用性,它又是怎么演变成现代力量强大的实验科学呢?

简单来说,现代科学正是继承了希腊科学的确定性理想,但是增加了主体性、力量性诉求,成为今天具有显著的实际用途,就像本文最开始所说,它离不开基督教和唯名论运动,就是基督教的创世思想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地位对比,人成为了上帝在世间的代理和管理者,而唯名论运动创造了一个全能形象、反复无常令人恐怖的上帝,使人类不可认识,正是这一原因,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为代表的现代性运动出现,为的就是解决这一思想困难,使人成为分享上帝自由意志的存在,成为世界的中心,走上通过理性和科学来征服和控制自然的道路,也就是近代科学,它的主要代表就是数理实验科学,最早在物理学中取得成功,成功的标志就是牛顿力学,是一种追求力量以此来控制自然的科学,所以现在我们常常以为科学和宗教是冲突的,其实并不冲突,甚至可以说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科学,科学正是在宗教的环境里出生的。

中国则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之后,意识到西方的科学技术体系,开始走上了西学为用的道路,所以我们常常误以为科学就是科技,那是因为最开始中国人民从血的教训中总结出的真理:落后就要挨打,这里的落后就指的是军事技术上的落后,但技术只是科学谱系中的一部分,甚至把科学转化为技术也是19世纪中期过后才出现的。

那么到这里,让我们再看一眼最开始的问题和作者对现代科学的定义,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既然科学谱系有技术、博物学、理性科学,那么博物学是什么?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科学?

如果只按照理性科学来看,可以肯定说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的,但是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定义科学,如果科学包括所说的博物学,那么中国古代是有科学的。

那么什么是博物学(自然志)?其实这个词语也来自西方,是日本学者对natural history一词的汉译(译成自然志也许更合适),简单说来它是与希腊以来的自然哲学(natural philosophy)传统相对应的另一种知识(科学)类型,你可以把自然哲学理解为对事物背后本质的追求(抽象概念),理性科学就是从哲学中发展出来的,而博物学是着眼于事物的具体性(非抽象)、探讨事物的直接经验特征,非本质的科学,博物学广义的意思是指研究自然界各种事物之学,狭义是动物、植物、矿物学的总称。

中国古代没有出现数理实验科学,但不缺少博物学(自然志),比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等,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古代是有科学的,而且以博物学(自然志)的眼光重修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可以获得更多的教益和启示。

所以中国古代是否有科学,本质上是一个定义的问题,需要看到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了解科学的来源和对现代的启示。

总的说来现代所说的“科学”来自于西方,它最开始是古代希腊基于自由人性的追求转变为现代追求力量(征服自然)的科学,它是西方的文明,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知道,有理性科学不一定会产生现代的实验科学,实验科学是一系列因素合成的样子,但没有理性科学一定不会产生现代的实验科学,而且科学不等同于技术,非西方文明都有技术传统,但并没有西方的科学传统,把科学转化为技术力量是19世纪中期过后才出现的。

说实话,这篇文章所介绍的科学本质和发展都只是《什么是科学》这本书的一小部分,也不一定介绍的正确和清晰,关于古希腊理性科学如何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到近代科学的转化过程,还有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大学(如今大学的学位制度、论文答辩和学士服传统都来自于中世纪的大学),以及中国博物学的很多有趣内容都没有具体介绍。

最重要的是需要意识到现代科学正在给我们带来巨大力量,同时也给我们造成了新的生存危机,比如生态问题和人本身的意义问题,我们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现代科学进行了解和反思,了解什么是科学,更客观的认识以前和现在的中国,我可以向你保证的是,读了这本书你虽然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科学,但是对于科学的发展轮廓你一定会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最后我也想谈谈自己的感受,现代科学给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也同样产生了许多烦恼,比如信息爆炸,让我们不知道该相信谁,还有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在未来是否会出现毫无用处的人?以及本书作者吴国盛老师所提醒的生态环境问题,《今日简史》的作者在他的书中列举了太多以后我们可能要面临的问题:宗教、教育、工作、民族等等,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最好的方式我觉得就是找到一个指南针,虽然它不能告诉我们具体的道路,但是至少存在一个前进的方向,让我们不至于在森林里迷路,而找到指南针的方法,我认为就是像希腊人民一样,选择对知识坚定的追求。


被误解的科学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误解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