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从哪里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在《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前都有过辉煌的过往:
- 唐僧的前世是如来的弟子
- 猪八戒前世是掌管十万水军的天蓬元帅
- 沙和尚的前世是天庭卷帘大将
- 孙悟空之前是一块吸取天地精华的灵石
有意思的是,师徒四人都因为某些过错而导致被贬或被镇压:
- 唐僧,无心听佛祖讲法
- 孙悟空,大闹天宫
- 猪八戒,动了色心,调戏了仙子
- 沙和尚,失手打掉了酒杯
你可能会说,里面有些过错并不是什么大事呀,唐僧只不过是老师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而已,为什么要贬落凡间,遭这么大罪?
在《西游记》设定里面,他们都是得道之人,就不应该用“凡人”的标准衡量,而是应该用“修道者”的标准。
以这个标准来看,他们师徒四人可以说是“罪有应得”。
佛祖讲法,在佛经里描述的都是“无上微妙法,万劫难遭遇”,孔子说过“朝闻道,夕可死”。身为佛祖底下的弟子,居然不好好听课,简直是暴殄天物。
猪八戒调戏了姑娘,这放到现在也要被追究性骚扰,更何况是“神仙”。
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常被人歌颂,说他有通天的本领,却只能当一名小小的弼马温。扬言要取代玉皇大帝,却被佛祖不留情面批到“玉皇大帝从小修持,经历一千七百五十劫,每一劫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方成大道。”
究竟谁才更配,谁才怀才不遇,一目了然。
沙僧就有意思了,他只不过是打碎了个杯子而已,为何要遭这么大罪?
这个要追溯到沙僧他之前得道的经历,相比孙悟空有菩提老祖指点、猪八戒在家吃吃喝喝就被人找上门,沙僧的经历就坎坷多了:到处寻访名师,常年衣钵紧随身,每日心神不可放,最后才得遇真人。
专注是他得道的关键因素,现在他居然连个杯子都拿不住了,就好比寿司之神寿司居然不会捏了……
一失足成千古恨,看看后来他们是怎么解救自己的。
二、他们准备去哪里?
道力之限,要靠愿力所破之。
你可能会说,这问题还不简单吗,他们不就是准备去西天取经吗?
其实不然,表面上师徒四人都是去往西天(to where一致),但是发愿却各不相同(to be不同)。
具体的差异,可以从他们被观音菩萨指点后的反应及行为看得出来:
先说唐僧,抛弃了世俗的荣华富贵与地位,没有任何武力,却愿意独身一人去往前途未卜,远在天边的地方取经。
确定去往西天之后,第二天,唐僧世俗的弟子就跑过来问:路途这么危险,只怕是有去无回。
唐僧回答掷地有声:我已发宏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
再来看孙悟空,不愧是大师兄,尽管镇压了五百年,灵性未泯,见到菩萨就主动说道:我已知悔,但愿菩萨指条明路,情愿修行。
徒弟三人里面,只有悟空是主动提出要重新修行,八戒和沙僧都是菩萨说明好处之后才醒悟。
西游记里面很多人会觉得凭什么沙僧成就要比八戒要低,每天累死累活,还不如一个油腔滑调的人。
(#.#),其实一开始,他们两个人的差别就决定了。
在流沙河遇见沙和尚的时候,沙和尚是想把唐僧等人全部吃掉。我的天,遇见了菩萨,指明了道路,还整天要犯杀戒。
这算哪门子修道呢?
而且菩萨和沙和尚的对话很有意思:菩萨说有个取经人经过这里,你以后就准备拜他为师,好好去西天取经吧。
沙僧的第一反应是:如果这个取经人到这里还好,如果到不了,他不就是坏了我的前程和道果吗?
只顾自己,和其他几人相比,沙僧的格局明显要小了很多,最后他的成就最小也不难理解了。
三、结尾
追求实现年目标的过程,就像师徒四人去往西天取经,愿你不念过去,无惧未来。
最后用药师经里的宏愿结尾吧: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绳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陵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望。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