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_第1张图片

因为种种原因,我不能辞职,也不能一边上班一边带孩子,所以我妈就参与到了我的生活之中。

这里先交待一下背景,在我家,我妈是一个有着绝对控制权的人,除了她自己,其他人做什么她都不满意。

没有孩子的时候,我因为不想受她的控制,会跑到很远的地方工作。

但我妈仍然可以办个电话包月,每天早上叫我起床,有一次我手机没电了,她找不到我。就打到办公室,让男同事到我住的地方找我。

因为人家不来,她就要报警了。

经过这件事,我的电话再也不敢关机,看似是妈妈很关心我,但内心却感觉她在控制我。

这么多年,我一直在跟妈妈做斗争,本来已经相安无事,但因为孩子我不得不缴械投降。

可是,我妈付出的越多,我就越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废物,连自己的孩子都没办法照顾。

这不仅仅是我的想象,而是我们家里每一个人都认定的事实。

我爸我弟都觉得,如果我离开我妈,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所以哪怕现在我已经结婚生子,快要奔四,我妈妈也丝毫没有放松对我的控制。

简单来说,就是小到去超市花了多少钱,大到每个月有多少收入,我妈都要一一过问,还经常说别人家老公对老婆如何如何好,不高兴先生有多渣等等。

虽然理智上知道,妈妈说的都是为我好,但心里还是很抵触。

也许有人说,你已经是成年人,妈控制你,那你离开她,或者不听她的不就完了。

并不那么简单,第一,妈妈在孩子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本能让我们不能随便反抗自己的妈妈。第二,在自己最孤立无助的时候,妈妈伸出的援手简直就像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通过自我牺牲,给对方造成愧疚感,然后以此逼迫对方服从,这种中国家庭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策略,在我家得到了最大的贯彻实施。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_第2张图片

现在孩子渐渐长大了,我妈不再对我和我的孩子拥有绝对的控制权,而我也有意识地与妈妈做分离,我妈妈的情绪就非常不好。

在我不直接回应她控制的时候,她就会从别的方面继续争夺控制权。

比如,给孩子穿衣服的时候,他不配合,我妈就会喊我“看看你家孩子,你也不管管,没见过这么调皮的。”

而我则认为,穿衣服是他自己的事,被别人强扭着的胳膊腿,谁都不会舒服,让他自己穿不穿就可以了。

回到开车这件事上,我妈也特别喜欢控制。

她的控制表现在,虽然人坐在后排,但比驾驶员还操心。

每一个路口都要提醒,每一次塞车都要骂上几声,每一个红灯都要抱怨一下,除此之外的时间都在车上跟你聊天。

这让刚刚会开车上路的我,特别困扰。

最严重的一次,她下雪天坐我的车,遇到一个上坡的拐弯入口,她提前好久就开始提醒我,“慢点啊慢点啊!”

虽然我明明已经减速,但她的提醒还是让我心慌意乱,车头碰到了入口处的柱子上,所幸车速不快,只是车牌有一点歪,没有大碍。

开车的人都知道拐弯要减速,就算妈妈不提醒,我也会注意。

虽然她的提醒是好心,但也严重伤害了我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国内著名的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在他的《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提到:

孩子每完成一个他认为的重大尝试,都会让孩子感觉到我自己能行,这就帮助孩子形成了强大的自我效能感。

若父母总是帮孩子完成对他来说看似困难的事,这其实意味着,父母破坏了孩子的探索过程,破坏了孩子形成自我效能感的过程,最终在孩子脑中形成一个逻辑——他能否实现一件事取决束手无策在大人是否帮他。

所以,有时哪怕父母的初衷是出于爱孩子的本能,但也要多给他一些心理上的体贴,多余的提醒和安慰只是满足了家长 ,却给了孩子不信任和羞辱。

在这一点上,我爸做的就比较好,他听说了这件事后,跟我妈说,“你就让她自己开就行。”

比起父母在孩子耳边不停地唠叨,一句信任的宽慰更能温暖他们的心。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_第3张图片

4、不止我妈,控制包办型的父母,其实很多中国家庭中都比较常见。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一般,包办型父母看不得孩子受苦,是因为自己的童年比较苦,他们对此很不甘心。

于是有了孩子之后,就拼命照顾孩子,发誓不让孩子吃苦。

看起来,他们是不让自己现实的孩子吃苦,其实是不想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吃苦。

所以,家庭中的全能妈妈,既通过照顾别人来展现自己的无所不能,也逃避自己内在婴儿的无助感。

我妈妈是家里的长女,小时候为了弟妹就吃过很多苦,所以当她生下了我和弟弟,就恨不得替我们做所有的事,不让我们吃一点苦。

看似,妈妈是为了我们付出了一切,实际她是将我和弟弟当成了她内在小孩子的投射对象。

有这样的父母,孩子在生命的初期会很得意,因为一切都有妈妈替自己做了,自己就捡现在的成果。

可是时间长了,却会有很多隐患。

因为妈妈的包办和无所不能,所以便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他们对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就容易视而不见。

妈妈一味地替孩子做事,看起来,妈妈成了孩子实现欲望的工具,但其实,她们是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一个替代者。

武志红在书中举了一个特别形象的父母帮孩子捡球的例子。

一个十六个月大蹒跚学步的孩子,想拿一个玩具球,妈妈看到了,于是主动把这个球拿给了孩子。

可是,相比拿到这个球,孩子更重要的是需要是独立完成这个过程。

在跌跌撞撞地走向这个球的过程中,他的手、脚和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感觉和体验。

他会感觉到,是他在巡逻艇,是他在运动,是他在感受……

这样的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顺利地拿到了球,他会喜悦,他会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切实 地体会到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力量。

即使这个过程中,他会摔倒,甚至会跌伤,从而产生挫败感,但毕竟 ,最后他还是独立 完成了自我探索的过程,这会让他产生一种信念,尽管我受到了挫折,但我还是靠自己实现了目标。

帮16个月大的孩子拿一个球,对于父母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帮一个16岁的孩子学习甚至谈恋爱,却是父母很难做到的事。

而帮一个26岁甚至36岁的大孩子实现真正的价值感,则成了任何一个父母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时,孩子的世界就会崩溃,一旦崩溃后,他容易对父母产生很大的怨恨。

不过,这个怨恨人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喂他吃饭,替他穿衣的时候就开始累积了。

其实,16个月大的孩子摔一跤哇哇大哭的痛苦,远比一个26岁的孩子找工作、交朋友和谈恋爱 时遇到的挫折痛苦小的多。

5、习惯于被还包办一切的孩子,即便理性上不知道父母到底在做什么,但他会有感觉父母其实看不到自己的真实存在,而是将他们的一些东西强加到了自己身上,所以他们会常常地觉得,父母越溺爱的孩子,越觉得窒息。

我和我弟都有这种窒息的感觉。

“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

如果把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自然就会拥有无比的自信。

至于喜欢控制和包办的妈妈怎么办呢?

不要正面打击伤害她,因为这样的妈妈本身已经过得很辛苦。

理解了妈妈的控制,才能更好地解救自己。

那天我开车带我妈和孩子去农村的亲戚家,他们家门前面是一条很窄的土路,土路旁边就是一个大水塘,所以我开进去的时候是小心翼翼的,等出来倒车的时候,更加紧张。

此时我妈在后排坐不住了,大声叫我怎么倒。她是站在她的立场觉得车那么倒出去更方便,但我开始没倒正,再往那边自己没什么把握,于是我便没听她的。

我妈急得不得了,“说我教你的你怎么不听,告诉你那么倒好,你怎么就是不听!”

等到车子倒出去之后,我跟我妈说,“我也知道那样倒车容易出去,但我已经倒歪了,就要用自己有把握的方法,稳妥地把车倒出来。我知道你着急,但是再着急还是得我来开呀!”

虽然妈妈没说话,但还是认同我说的话。

还有一次,开车经过一个很陡的斜坡。

斜坡遇到红灯,再起步的时候,坡道起步车会后溜,对于我这样的新手有点费力。

为了不妨碍后面的车通行,我示意让他们先走,这时我妈又特别着急,不停地喊,“绿灯亮了怎么还不走,再不走一会儿又要红灯了……”

说实话,我也很着急,但我还要安慰她,“这是正常的,没关系。你得相信我,我能开上去。”

成年后的孩子有了力量,慢慢拿回控制权,控制包办型的父母自然慢慢就会收回自己多余的关心,因为他们的控制,出发点还是心里充满了对孩子的爱!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爱是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

只不过,我们要用行力来向父母表明,控制包办不是真爱,真爱是尊重孩子独立的爱,真爱的父母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满足他不同的成长需要。

真爱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并乐于看到孩子自我独立和自我成长。

6、学会开车这件事,让我非常开心,因为我又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在一点点凝聚,一些之前无法完成的事,原来通过努力也可以做到。

幼小的孩子,我们也要从小就让他们学会独自探索,因为,也许在大人眼中孩子的世界还很小,但他们就是要先在这个小世界里证明自己的力量,然后才可能信心十足地在更大的世界里去证明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