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公”:道家隐士的气派,儒者学识的风范

“无名公”:道家隐士的气派,儒者学识的风范

邵雍传承北宋著名道家学者陈抟老祖的《先天图》,创下宋明理学一大流派。

他运用《易经》的辩证思维法则,重点论述:“天道有消长,地道有骨夷,人道有兴废,物道有盛衰。”

又因,他的哲学思想从“无名”的太极开始,邵雍乐于自号“无名公”。

“无名公”:道家隐士的气派,儒者学识的风范_第1张图片

(一)

邵母离世时,邵雍19岁。

自此,他开始与父亲相依为命,布衣素食守丧三年,恪守人子之孝。

机缘巧合,他结识了时任共城县令的易学奇人李之才。

此时,李之才也正暗中物色有灵根者,作为易学传世弟子。

邵雍正式拜李之才为师,自此踏上了易学之路。

那一年,邵雍30岁。

(二)

邵雍一生,不图名,不图利,明诚见性、仁慈为怀。

程颢曾夸赞邵雍“内圣外王之学”、“纯一不杂”。

拜师后的邵雍,不止是得到了李老师的真传。

李老师还送给了邵康节《先天图》,并授《河图》、《洛书》、《六十四卦象图》及天文、地理、立法、阴阳五行等典籍。

邵雍得系列书籍,如获珍宝。

此时,虽然养父生活负担加重,邵雍全靠自力更生,仍然坚持不懈的苦读。

“无名公”:道家隐士的气派,儒者学识的风范_第2张图片

写满《周易》“贴屋壁间”,日诵数遍。

“冬不炉、夏不扇,夜不就席枕”、“探颐索隐,妙语神契,洞彻蕴奥。”

他的身上,已具有了道家隐士气派,儒者学识风度。

(六)

“儒风一变至于道。”

实践“读千卷书、行万里路”,邵雍看穿历史,洞察世道人清。

拜师第6年,恩师撒手人寰,邵雍十分悲痛。

但那时,邵雍已35岁,且尚未婚配.。

李老师传授的这些东西,都是历经久远流传下来的“精华”,而邵雍探索其中深奥的内涵时,往往如有神助一般的能妙悟、洞彻其内涵,加上邵雍的自行悟道所得。

39岁了,邵雍说:“吾以为洛邑天下之中,可观四方之土,乃定居焉。”

此时家中有邵父和继母、庶弟等四口,初次迁居洛阳,在天宫寺暂居挡风避雨。

邵雍设馆授徒讲学。一面讲学,一面笔耕不辍,仍然继续研读《周易》。

此后,他主要创作《皇极经世》、《渔樵问对》和诗集《击壤集》三部巨作,还有广泛流传在民间的《梅花易数》、《邵子神数》和《河洛真数》等。

这些著作反映了他对易学研究的成果,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邵雍非儒非道,却尊儒崇道;身在世间,不是出世者,却胜似出世者。

(七)

邵雍曾“躬耕以养其父,岁时耕种,仅给衣食。”

他却三次谢绝入朝做官,声称,“平生不作皱眉事”、"不作风波于世土"。

邵雍成家完婚,已过了不惑之年,那一年他43岁。

两年后,45岁生子名伯温。

邵雍得子十分高兴,写诗:我今行年四十五,生男方始为人父。

期间,他更易乐居于“安乐窝”中,一部书、一卷诗、一柱香、一樽酒。

“无名公”:道家隐士的气派,儒者学识的风范_第3张图片

“静处乾坤大,闲中日月长”。

作为山林隐士,邵雍自我陶醉在山水园林之中,在宁静中思考宇宙,在休闲中打发日月。

醉后高歌诗千首,赢得亲朋唱和声,长吟自成康节体,风花雪月动心弦。

一诗吟就,传抄百家,洛阳纸贵,何其风雅!

(原创声明: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刊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刊载,请通过本平台留言获得授权。)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名公”:道家隐士的气派,儒者学识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