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个小时,端午小长假就要来了,在这里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看了一下日历,原来节后只要上一天班,就是儿童节了。不知道大家对儿童节都还有些什么印象?印象里,好像大家只有到了儿童节的时候,才会意识到童心的宝贵,商场里关于儿童的一切会打折,父母会想起来带自己的孩子去游乐场玩一玩。但六一节一过呢,该干嘛干嘛,琴继续练,画继续画,奥数班正常上,英语训练营继续拉练,有的小朋友运气好,父母直接送给一个补习班大礼包,大礼包包罗万象除了没有玩,就只有知识的海洋。
记得小时候家长特别爱唠叨一句话:“你看你只知道玩,不知道学习,你看那谁谁谁,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老师呢,又常常喜欢把“玩物丧志”挂在嘴边。
玩物真的丧志吗?也不尽然,如果你很会玩,并且在这个领域玩出风格,玩出模式,那也是不走寻常路的成功。
其实绝大多数人真的还谈不上说玩物丧志的地步,充其量算消磨时光。
要说玩物还没有丧志的,第一个想到的是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史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同时也是哈佛最有名的“辍学生”之一。
最近,扎克伯格还在Facebook上PO了一段15年前,也就是2002年,他爸得知他被哈佛大学录取那一刻的珍贵视频。
可是如果时光倒回到2002年的话,可能扎克伯格自己也不会相信,他的“哈佛人生”会这么短吧。
他在Facebook网页写道:“在我上大学之前,我妈妈打赌我会退学,我的妹妹打赌她会在我之前完成学业,我打赌我最后会获得学位。现在我想这个流程是正确的。”(Althoughbefore I went to college, my mom bet me I'd drop out and my younger sister betme she'd finish college before me. I bet them I'd get a degree. Now I supposethe cycle is complete.)
好莱坞的编剧在几年前把他这种“玩物丧志”的人生经历拍成了传记电影《社交网络》,全面剖析他是怎么把他的“哈佛人生”给“玩”没了,又是怎么把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自己“玩”进美国富豪榜前五名的。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你会发现天才就是天才,他们不仅仅会玩,而且擅长从玩中总结。
那是2003年的秋天,电影里的马克·扎克伯格遭遇了很多其貌不扬的计算机系男同学都曾经历过的事——被女友甩了,内心难以平静的他迅速“玩”了一票大的,利用娴熟的黑客手段入侵了学校的系统,并且成功盗取了校内所有漂亮女生的资料,还制作了一个名为“Facemash”的网站供同学们对辣妹评分。显然judge女生的相貌戳中了大家的共鸣,这个网站迅速火了起来不说,甚至一度令哈佛的服务器奔溃。这件事引起了一对名叫温克莱沃斯兄弟的注意,他们邀请马克加入团队,共同建立一个社交网站。
不过电影终究是电影,情节多有修饰,比如扎克伯格确实开发了这个名叫“Facemash”的网站,不过扎克伯格的室友Arie Hasit的回忆说:
“他做这个只是因为好玩。起初,他创建一个网站,放上几张照片——两张男生,两张女生,浏览者可以选择哪一张最‘辣’,并且根据投票结果来排行。”
然后接下来的事情,就像网络上可以查到的,2004年,扎克伯格在他的宿舍创办了Facebook,并且在这之后选择了退学。退学后的扎克伯格一路扶摇直上,facebook也成为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facebook。
其实在这件事里最有趣的一个地方是,扎克伯格家人对此的态度,毕竟他爸爸对他考上哈佛之后的反应实在是太兴奋了,但是从他妈妈和妹妹的态度也可以窥出一点,她们对他的了解。说到底,要玩得开,还是离不开家人的理解和包容的。另外很感慨的一点是,扎克伯格从小就对编程特别感兴趣,在这块也愿意付出时间去探索和钻研,毕竟没有强大的技艺傍身,也没有后来的事。所以说到底,会消遣时光的玩,不算会“玩”,还要“玩”得专业,时刻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再应该做出选择的时候果断做出决定。
之前国内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新闻,说是浙大的一个学生,平时也不好好学习,但是计算机水平相当厉害,每次考试出成绩他都黑进学校的教务系统,改自己的成绩,屡试不爽。但最终还是被学校发现了,直接被开除。
所以“玩”这件事上,还有一点很重要,玩心虽好,但道路要走正确啊!
学生时期最令家长们头痛的一件事情是,自己的小孩喜欢“玩游戏”。但绝大多数的家长可能只看见了小孩子在游戏上“消磨时间”,而没有看到他们为什么要“消磨时间”。认识的很多一部分上学时候疯狂迷恋游戏的朋友,后来他们自己也承认迷恋游戏是一部分,更重要的一部分是当时的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无法消解的心理问题,而游戏让他们找到一个“舒适地带”,得以逃避现实,甚至获得某些宽慰和满足。
《安德的游戏》就讲了一个很酷炫的关于打游戏的故事,故事里整个地球的人们都在鼓励孩子们打游戏。在这部片子里,玩游戏可不是玩物丧志,相反玩游戏可是在拯救地球。表面上孩子们操控游戏里的战船和武器来练习对抗敌人,其实他们操作是地球上的飞船,所有的游戏场景都是跟外星虫族的真实战争。
不过,即使玩这种拯救地球的游戏,除了高超的技艺还不够,还需要与队友的配合,安德在一边提升自己游戏技能的同时,更多的是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leader,如何带领团队赢得最后的胜利。
说到底游戏这种东西,你一个人会“玩”,其实很容易空虚,但是如果你能有一个团队意识,时刻想着带领团队获得胜利,这样的“胜利”才有意义。而且这样的“团队意识”会帮助你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表达和表现自己,毕竟游戏情商也是情商。
很少有老师和家长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孩子背后“贪玩”的真正原因,有时候他们不是真的“贪玩”,而是缺少一点动力。
日本有这样一部老司机电影叫《巨乳排球》,要说会“玩”真的是除了佩服扎克伯格,就是这帮学生了。
青春期的他们没什么学习的动力,也没什么远大志向,终于有一天他们鼓起勇气对身材姣好的老师说如果能在排球比赛中取得胜利,就看老师的胸。
讲真这个电影的出发点真是羞耻play,可是看到这些小男孩后来为了达成这个“心愿”,拼命练习,努力研究如何打好排球的时候,莫名“燃”。电影的最后,这些男孩们终于找到了比看老师的胸更加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奋斗”的意义。
有一段时间很流行一个“空心病”的话题,说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即使是在某些高等学府,有“空心病”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而空心病就真是空,一种停止状态下的空,要说玩物丧志,可是这种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生活就不丧志吗?
与此同时呢,还比较流行一个新概念叫“小确丧”。很多人容易把这二者混为一谈,其实不然,小确丧的“丧”还是立足于某种现实上的观点,你甚至可以将它看作是鸡汤的思辨体。所以你看,很多小确丧虽然看起来丧丧的,但是大多数时候还挺有意思的,不是吗?要说生活就是这样啊,有喜有丧,不要故意去积极,适当的时候丧一丧,自嘲一下,但是你要丧得起,而不是陷入某种抑郁和抱怨的情绪。
说起“玩”,其实有时候它也是一个举重若轻的心态。就像我们看到很多神人牛人,看他们获得成功好像总是特别轻松的事,就像玩出来的,而且还格外有趣。
《头文字D》里藤原拓海最神乎其神的地方在于,当所有人都有目的地追逐速度和胜利的时候,偏偏是他的AE86轻易地超过了所有人。
因为在他看来他开车就是为了送豆腐,快慢都是为了回家。他最大的对手是自己,每次只要想着比上次的自己快一点就好。其实每个人最大的对手都是自己,如果一个人能坚持一辈子都不断赢自己,那他一定很了不起。
每个人都喜欢讲梦想,但是很少有人会想起梦想的最初始阶段其实就是“玩”。
《跳出我天地》里的比利就是这样,他们家的出身条件不好,家长觉得像他这样的孩子就应该去学拳击,实用可靠。可是每个小孩天性里都有爱玩的成分,一次意外之下,他接触了芭蕾,觉得芭蕾舞比拳击“好玩”也有意思多了,从此义无反顾地爱上了芭蕾。
但是问题也接踵而至,首先,他这样的底层家庭是很难供养得起他的这种爱好。其次,作为一个男孩子主动想去学芭蕾,他的直男父亲真的难以接受。
但在比利的坚持下,他用自己的天赋和所学说服了父亲。影片的结尾,家人来看他的演出,当经典的《天鹅湖》音乐响起,比利无疑是最美最骄傲的那只天鹅。
为什么很多人提到“玩”都特别轻视这个词,想了一下,因为大多数人语境里的“玩”,包含的意思都是“随便”与“可有可无”。但真正的“玩”和“会玩”,都需要付出代价和艰辛。很多人说梦想这个词被玩坏了,不过是因为大多数人在梦想的前端也就是“玩”的部分都没有做到坚持付出,试问这样的话,又怎么撑得到为了最后的理想目标而努力输出牺牲的部分呢。
最后,还是要再说一句,大家在享受假期的时候不妨去想一想自己究竟喜欢“玩”什么,“玩”得是不是很精通,如果只是一时兴起并且只是单纯蹉跎岁月的,不如早点收心,把时间花在自己真正喜欢又“好玩”的事情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