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同时间进入职场的人,在五年后差距越来越大,有的人原地踏步,几乎没什么增值;有些人增值2倍,3倍,同时你可能也会惊讶的感叹:COW,怎么可能?几年不见他都增值了近百倍了。他们的增值模式是怎样的呢?是能力提升得快?但这也太……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个商业模式:一百万到五百万
比如有个房地产商叫胡汉三他赚了一百万,于是他将一百万存到了厦门银行。而鼓浪屿有个赵小姐她想开个店,于是就向银行贷款100万,银行也贷款给她了;而赵小姐拿着这一百万请胡汉三给自己进行店面装修等;于是胡汉三又赚了100万,这个守财奴又继续把钱存到厦门银行了,而赵小姐觉得鼓浪屿还挺有市场于是又向银行申请贷款一百万,然后用一百万让胡汉三搞店面,胡汉三又赚了一百万。而在此刻整个账面上就从一百万到五百万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其实在这个模式里有几个关键点:1、银行要愿意将钱贷给赵小姐,可能是因为他们看到赵小姐这个项目是有前景的,值得投资;其次是赵小姐这个人信誉,能力等是值得信任的,从而对于她和她的项目有了个积极预期。2、胡汉三愿意把钱存在银行,如果他半路退出,那都可能导致此模式失败。而这两个关键点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他们对于未来都有个积极的预期和期待。
而当初中国股市猛涨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因为大家对于股市有个积极的预期和期待,就像很多人会进行吹牛皮以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但这需要有个度,因为一旦远远超出了预期范围,结果就会是泡沫的毁灭。
比能力增值还快的增值方式。
假如两个小伙子同时进入了公司,刚开始上级都给他们一个难度为10分的工作,甲觉得太简单了于是就随意完成了8分,而乙完成了10分;后来领导在分配任务时,就给甲分配了6分,而给乙12分;甲心里有些不爽,于是就完成了4分,而乙更加努力,完成了15分……两个人的差距就这样一点点拉开了。而我们回头再去思考,肯能在这个过程中乙的工资并没有马上有增加,但是因为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大,他所获得的资源和支持也就越多,从而他成长的速度和机会也就越大。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他给公司有了正面的预期,树立了自己的个人品牌价值。
就像古典老师当天说要来厦门,结果不到一天就已经满额了,而如果是张典或者李典就可能没有这样的效果,即使他们讲的是同样的内容。因为本身大家对于古典老师就已经有了一种正面的期待了。而这篇文章也一样,从我这里发出去跟从新精英公众账号发出去点开率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大家对于新精英也有了正面的期待。就如同一个企业其实最值钱的应该是品牌,而最具价值的是产品。
看到这里有人会说:扯淡。当年我很努力地完成好每一项工作,结果得到的却没有得到领导的肯定,而且还有更多的批评,简直吃力不讨好。我想这时我们需要思考:我们更多的付出是为了得到外在肯定(外价值取向)还是自我内心想要这么做的呢?(内价值取向)。而外价值取向我们可控的因素比较少,比如你的领导是个完美主义的人,他善于给人肯定,或者整个大环境不允许等,而此时你的积极性就很容易受到打击。
这种增值方式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玩得动,但至少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职场中“红利”。当上级让你去做一个项目时,你是以怎样的心态去做,随意完成?自我成长?不但成长,而且好玩、快乐?这个世界上有人给你资源让你去做一些不同的体验,让你去实践,让你去试试,更爽的是失败了还不用你买单,这样的职场红利没有道理不好好“玩”呀。
从而在职场中,我们可能会看到四种不同的工作状态。
1、囚徒式。以体力和时间换金钱几乎没怎么增值。他们工作只是为了钱,一开始生活还可以,只是后来钱的需求速度远远超过了工资的增长速度。于是他们工作很累,一上班就想着这个月工资都不够花,而回家又有很多需要钱,于是工作和生活就像从一个牢笼到了另外一个牢笼。
2、战士。他们以时间和体力去修炼能力,去获取人脉,同时也收获了金钱;一到两倍的增值。他们不断地抓住成长的机会,从而让自己不断地在某个领域获得小有成就。
3、艺术家。 除了像战士一样意外,他们还不断地去修炼自己的优势能力,而且发现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和馈赠。于是他们工作的当下就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自我实现。而因为有这样的状态,他们的成长速度就更快了。就像很多培训师,他们到了一定境界之后,已经不是为了赚钱,为了锻炼自己能力,而是在进行一种生命体验的分享。
4、传道士。这个境界我们很多人是很少意识到的,更难达到这样的境界。当他们有所成就的时候,他们会猛然间发现,其实自己的所有成就,自己今天的一切都是有众多的人给予的,是社会给予的。于是他们就将他们所获得的再还给这个社会,就像比尔盖茨把97%的资产捐出去,巴菲特捐出99%。而在中国这样的企业家还是比较少的。
结束语:以上思考感谢古少侠半年前在厦门出关后的分享。成长,面对未来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