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培养的“深加工”

兴趣培养的“深加工”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兴趣,天然生,自由态。孩子天生对世界的所有具有兴趣,但随着成长,有些兴趣转移了,有些兴趣消亡了,还有些兴趣甚至转化成了恶趣味……怎么办?

有家长急切发问:如何培养有远景,持久定向,不会遇挫即败或轻易放弃的兴趣?对于这个兴趣培养的“深加工”问题,见仁见智,家长不缺方法,也略有心得,因为自身、亲朋,范例比比皆是。

为什么发问?发问源于纠结。纠结起码两点,一是兴趣远景;二是如何持久。关于远景,没法答复,适合的喜欢的就是有未来的。关于持久,或可一谈。

孩子的兴趣产生后不会一成不变,是个事实也是个定论。若家长选择“无为而治”,觉得任其自然就好,让孩子兴趣自由地“滋长”,开头看似民主开放尊重,但孩子就是孩子,喜新厌旧,遇挫即退会是正常结果,看看四周,兴趣早夭的例子还少吗?如何导向和干预是首思之需。

一个极端是兴趣太广太多,泛而无绪的状态下,兴趣无法稳定、良好建立。怕输怕少不能等,造成不少学生和家长,各种兴趣班都报,学校的社团活动也参加很多,甚至还有功利和逼迫。结果呢大部分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下去,而且极不稳定,兴趣多变且阈值变化极快,无法让兴趣真正起到引领的作用。也有家长说,我这是采用广泛尝菜,突出所爱的新策略,问题是,尝多了,味蕾是会退化的。看看现在不少孩子的确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有几个最终成为了陶冶情操,陪伴终身的兴趣爱好?这时家长可以应该尝试适当帮助孩子找到一两个中心兴趣,集中培养。

大提琴家朱亦兵儿时并不喜欢大提琴,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更像许多孩子那样迷恋着打游戏。可是他的父亲还是把大提琴塞给了他,也从此开始了辛苦的练琴生涯,虽然他靠此兴趣特长一路绿灯。但他深刻的体会是,中国的琴童大多源于被逼,是一种驯化。今日当他成为大师后,他更深刻地理解了拉琴和音乐的区别,他的兴趣是音乐,不是拉琴。是,他的父亲没有任他自由生长,而是明确武断地给了他兴趣方向,被动之下,逆反、破坏、放弃是另一个必然,能有今天,还是因为没几个人有朱亦兵的家传、条件和天赋。所以家长要有一双“慧眼”,成功固然是99%的汗水和1%的天赋,而这1%的天赋往往是决定性的。在面对情趣多而泛的时候,我们不能贪大求全,要正确评估,甚至要有壮士断腕的觉悟,适度选择,所谓舍即是得。

另一个极端则是兴趣缺缺。从小学开始,问问身边的孩子最近喜欢什么,答案多是各种偶像剧仙侠剧,网络游戏等等,积极健康的兴趣非常不明确。家长应适时尽快地引导孩子,是建立起健康的兴趣关键。身边有个孩子原先也没有特别的兴趣,家里人也是逐渐意识到问题,先走极端开始大量给她报各种兴趣班,特别是在钢琴上下了大功夫,可是孩子学了一段时间后,就是不喜欢,非常排斥,也并没有展现出特别的天赋,家里人也很失望,无奈停下了。后来偶然发现孩子喜欢游泳,以此为台阶接触了少儿帆船,成绩收获连连,对全家人来说可真是意外之喜,孩子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兴趣所在。在这样的选择过程中,我们一定不能急功近利,特别是当孩子已经到了青少期的时候,如果仅凭自己的意志给孩子确定兴趣,往往只能起到反作用。多让孩子接触应该,别太深以免坏了“味蕾”。帮助孩子寻找真正喜欢的,在建立过程中一定要松弛有度,掌握好孩子的内心状态,适切是极其重要的。

说到底,兴趣的培养,因人而异。适时、适度、适切非常必要。对于它的“深加工”,说到底,是家教的态度问题。选择容易坚持难,最难的却是始终如一坚持心灵的观察与纠正。我们倡导孩子的个性追逐成长的自由时,透过兴趣培养,是否看到导向和干预的必须,这绝对需要我们深深思考。

兴趣培养的“深加工”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兴趣培养的“深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