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火的不是朗读!

《朗读者》,火的不是朗读!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朗读者》火了。“开播即火”(网文题目)。

《朗读者》!乍听名字,是充满期待的:期待在节目中走进经典名篇;期待在节目中聆听拨动心弦的朗读朗诵;期待如《诗词大会》一样,用富有文化味的节目形式呈现文化自身的魅力;期待能有“一股清流”(网上都这么说的)的感觉;也期待它能像大家尤其是创办者期待的那样,在泛娱的时代引领大众静心阅读,喜欢朗读。


两期看下来,有点小感动。

王健林的父爱让人感动,陶艳波的母爱让人感动;鲜花山谷唯美浪漫的爱情让人感动,厄运面前贴心相守的爱情也让人感动。

朗读者,感动人的不是朗读,而是这些故事。朗读者因这些故事而火!

说到火,2017年莫过于董卿。几亿观众的春晚,最火的是董卿的口红。虽然有点出人预料,但毕竟火了。又恰逢诗词大会决赛,这恰好符合了众多媒体(包括全民齐上阵的自媒体)以写热点获得阅读量的营销策略,大家当然不能不借此说几句,以此赚点点击率。

炒热点不能人云亦云吧、不能烫剩饭吧,总得挖掘新思路、新角度吧。口红热的外在与腹有诗书的的内在恰恰可以有文章可做,也能成就标题党,于是董卿的古文学功底被炒得天花乱坠了。有前面这样的势头,《朗读者》咋能不成为关注的焦点?

朗读者,火的燃点不是朗读,是董卿的口红。

《朗读者》,黄金时段在央视1套和3套同时播出。记忆中,综艺类节目除了春晚好像没有哪档子电视拥有这样的机会。这时间段、这样的待遇,想不火都不行!

《朗读者》,火的不是朗读,是央视主频道的主推。


两期看下来,还有点小失望。

不明白,凭着董卿的功底,介绍作者以及作品背景肯定游刃有余,也肯定更能给人以阅读期待,为啥非得镜头换个不停,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

不明白,好好的一个大舞台,访谈和朗读完全容得下,只要灯光变换完全可以营造谈话和朗读不同场景和氛围,为啥还得进门出门?本来应该是为朗读作铺垫的内容因为刻意的形式,超过了朗读的时间,冲淡了朗读的魅力。

不明白,朗读的内容除了有文学作品、有情诗、还有歌词,咋还有家常话。作品应该是“读”的,亲情交流应该是“说”的。家常话还是家常说比较暖心。既然定位文化类节目,就让其具有文化味,就应该凸显“文化”风格、就应该有文化担当,咋么着选的内容也得“文化”一点。


细细思量,打动你的是那些朗读吗?没有故事只有朗读你会感动吗?安排在晚上十点以后你会看吗?所以嘛,《朗读者》,火的还真不是朗读。

如果节目不叫《朗读者》,上面面等等完全可以忽略。但是名字定为《朗读者》,那重心是什么是不言而喻的,内容指向也不应该有什么歧义的、引领目标是什么也是很明确的。虽然主创方给“文化”加了一个后缀,叫“文化情感节目”,虽然主创方把“朗读”和“者”分开解读强调既关注朗读也关注人,但是《朗读者》打动人的不是朗读,终究有点遗憾。观众们没有热议朗读,没有加入朗读的行列,终究有点说不过去。

期待下一期《朗读者》播出后,第二天铺天盖地的观后评论中,更多的人提到朗读,而不是嘉宾的故事,也不是主持人董卿。

你可能感兴趣的:(《朗读者》,火的不是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