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1】挥别壹柒“心难舍”
今天早晨起来,换上新年挂历,我蓦然意识到:曾和我们“一起”共度一年时光的2017,永远地成为了记忆。这样的一天,令人百味杂陈,心头有些难过,暗中滋生的情愫里涌上了丝丝缕缕的不舍。
难过,不是因为悲伤太多,而是因为记录了我们太多成长与欢喜的这一年真的与我们告别了。像周老师昨晚感慨的那样:经过一年的学习洗礼和默默成长,没想到会在2017年最后一天参加老乡聚会时得到绽放。不仅落落大方的气场震到全场,而且聚会后还被四位微熏的醉汉聘为代驾。第一次开夜车,第一次独立驾驶,居然还被大夸特夸(这也不稀奇哈,名师出高徒嘛)。战胜自己,就是战胜全世界。正因为如此值得铭记,周老师非常不舍2017的逝去。
同样的感受,我也是有的。心情尚沉浸在百般滋味中,一声叮咚,手机推送的后海大鲨鱼《超能力》MV随之悠扬入耳。贝斯、吉他、鼓手、号手,一众音乐人的合作,给这个清冷的早晨注入了一分暖意以及鼓舞人心的力量。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舞台,尽管我们大多数人都没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昨晚值班,在央视的启航2018和芒果、荔枝卫视的跨年演唱会之间来回切换,或经典或新潮的歌声不断地往心里钻,眼珠看不过来,心潮更是澎湃。公历新年到了,多少需要点仪式感吧。嗯哼,成为声音俱乐部布丁小镇核心家长并首个获颁小苗大树能写会说资历勋章的我,录制了一句辞旧迎新的心里话:“布丁小镇的家人们,你们好!我是育言家栏目组的林子漫笔。回望2017,听故事、配短剧、写育言、做分享,日日夜夜,感触多多!展望2018,我将再接再厉,为小镇建设奉献绵薄之力!让我们和小镇家园一起成长,共创梦想!谢谢大家:)”
挥别壹柒心难舍,眺望壹捌期冀多。一年更比一年好,管它岁月如飞梭。今天元旦,2017翻篇,生命的年轮正式驶入了2018的轨道,我使用了十年之久的动感地带亦携号转成全球通品牌,打开了新一年的社交格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昨天是周末,也是月末,更是年末。揭去昨天,迎来今日,衷心祝愿大家心想事成、新年快乐!
【链接】布丁小镇|2018,小苗大树不一样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OTQ5MDAzNA==&mid=2247485872&idx=2&sn=fb7d5f7327dc3ba228d9387376299c87
【2018-01-01】成长路上“快与慢”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节奏的快与慢是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什么是快,什么是慢,似乎从来不是一个客观题。每个孩子降临人世之初,对于快与慢其实是没有概念的,一切认知都源自家长主观的界定。同样普遍的是,家长希冀的快与孩子现实的慢,仿佛一对天然的矛盾,大人的急和孩子的慢没少火花四溅,令人头疼不已。
孩子为什么总是慢腾腾?
每天清晨,本该是心情愉悦的开篇。然而,日复一日、每次一天的战争才刚开幕。先是叫孩子起床,叫完第1遍,孩子翻身继续呼呼大睡,叫第2遍哼哼唧唧回你一声,叫第3遍才懒洋洋地挣扎着起床。接着催孩子穿衣,催完第1遍,孩子换下睡衣、穿上秋衣,催第2遍才套上毛衣外裤,催第3遍才下地穿鞋。接着催洗漱,然后催吃早餐,催上学……放学后又催写作业、吃饭、洗漱、睡觉……肿么样?孩子们拖拉磨蹭的“日常”是不是都很邻家?都很眼熟?都惊人的相似?特别是写作业那一项,各种萌慢完全惹不起,几乎把家长逼得不是发飙就是发疯。不管我们是“皇帝不急太监急”也好,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也罢,孩子们总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颇有“大将风范”。
家长为什么总是急匆匆?
为了给孩子打造一个更好的未来,家长们总是风急火燎:孩子的生命刚被孕育,音乐胎教就随之而来;孩子刚学会说几个字,就被大人们张罗着认字背诗;孩子才上小学甚至还在幼儿园,就被大人们推着报名参加各种兴趣班,即使孩子本身没有多少兴趣,也挖空心思要给孩子培养点兴趣出来,并“美其名曰”:磨练意志、锻炼毅力、开发潜质。给孩子报班有一种“剧场效应”:本来大家都坐着看戏。中途,有一个人为了看得更清楚,便站起来看。结果后面的人被挡住了,便一个个跟着站起来。最后,几乎全场的人都站着看戏,吃苦费力,却得到了更差的观赏体验。尽管如此,大家却难以自拔。当孩子达不到要求时,家长还容易产生失控感,进而催促、焦虑甚至狂躁。
【2018-01-01】龟兔赛跑“透视镜”
孩子为什么老是那么慢?
大人和孩子的生理机能、心智状态、作息规律等本就不同,生理节奏、心理节奏、生活节奏自然难以同频。如果顺其自然,随着孩子生理、心智的成熟,节奏提速也会很自然。然而很多孩子之所以患上拖延症,其实应该给家长“记上一功”。因为孩子只要做事一慢,家长们往往忍不住去一催再催,而恰恰是这种长时间的唠叨,使孩子形成了依赖性和免疫力:不被催还不习惯了,但真被催也起不了啥作用。这就像抗生素用多了,病毒也会变异自卫、产生抗体一样,唠叨多了也会失效。而当这种防催免疫力的阈值提高了,孩子往往会一再试探家长的极限,不到父母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之际,一般不会屈服于家长的淫威,全当作耳旁风。譬如:当妈妈催第1遍的时候,孩子一点儿都不在乎,因为知道妈妈只是打个预防针,继续安心看电视。催第2遍时,孩子预感到妈妈可能会发火,所以抓紧最后的时间多看一会儿;催第3遍时,孩子知道妈妈真的发火了,再不睡觉将很糟糕,这时才会心不甘情不愿地把电视关掉。
长此以往,孩子们做事的标准,往往不在于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而是更加关注家长有没有催、催得厉不厉害。
家长为什么总爱那么快?
大体上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许多家长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孩子甫一出生,就被拉进了快马加鞭的快车道,生怕一步慢、步步慢。然鹅,孩子明明是蜗牛,家长非要站在后面举着鞭子,把孩子当成骏马去抽,这种画风的画面感,是不是很让我们整个人都感觉不好了?另一方面,我们家长不希望孩子占用太多时间。现代社会的工作生活节奏都挺快,家长背负的各种压力也大,所以也不允许孩子慢下来。seven妈妈就说:“养孩子不是赶孩子,我发现我太想让孩子遵守我的规则,这要可以给我节省很多时间,很多精力。”
其实我们小的时候,也是一只蜗牛,为什么当我们长大了,就选择性遗忘了呢?不满意孩子的节奏,便逼着孩子迎合和满足我们的节奏,我们难道不是太自私了么?
【2018-01-01】养育子女“谁人懂”
说来说去,究竟怎么慢下来?
“CC家的小猴纸”“梦舞团”和布丁小镇的家人们,都给出了很好的建议。总的来说,不提倡“快养”,要学会“慢养”,要放慢节奏,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成为他自己,当好自己的主人。
别总是催促孩子。耐心,在养育孩子中是一种非常关键的品质。我们做家长的,平时不要总催孩子“快点”,或者指责“你怎么这么磨蹭”,恰恰相反,家长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坦然接纳孩子的慢速度(只要不是龟速就好),不能用大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
别刻意提前教学。不知是哪位大神创造了“赢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令无数家长如坐针毡、焦虑不安。其实,过早地给孩子灌输超龄知识,让他赢在起跑线上,并不等于能笑到最后,甚至有可能出现消化不良、畏难厌学的问题。
别包办孩子的事。孩子吃得慢,不要追着喂;孩子穿得慢,不要帮着穿;孩子做事慢,更不要越俎代庖帮他完成,让他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探索,在不断地尝试中学会技能、体验乐趣。通过从小让孩子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速度才能在一遍遍实践慢慢提上去。否则总是代办,孩子如何成长?
别打压自主成长。每一天的生活,充满了选择。小到穿什么衣服,大到上什么兴趣班、交什么朋友,只要孩子没有征求我们的意见或向我们求助,家长就不要替孩子做选择、甚至做决定。自主成长自我管理是孩子自我发掘自我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孩子犯了错,家长也别急着向他灌输正确做法,留些时间给孩子,让他自己学会反省、观察、思考和比较,自悟自省比强制的灌输重要得多。
妞妞妈妈还支了一个小妙招:“我制定了‘考核’指标:比如20分钟内吃完饭或早睡早起奖励小贴花,一周积累几个小贴花后可以满足一个小要求(去哪玩或吃好吃的)。每次做到了一起画贴花时,孩子很有成就感,原本慢吞吞的节奏也加快了。”是的,让孩子明白目标和标准,及时鼓励和奖励满足孩子的成就感,孩子的进步也是很快的。
【2018-01-01】慢慢拉扯“莫捉急”
法国自然主义哲学家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抢跑可能会用力过猛,慢跑或许才耐力持久。急功近利地催孩子这快那快,不给或少给孩子自我探索和自由体验的机会,这样的“快养”只会适得其反,甚至扼杀孩子天生的学习兴趣,使孩子变得易烦躁、耐性差,直至逆返成性。
孩子有孩子的成长规律,我们不能预测孩子未来到底会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更不能替他们做人生的决定。我们应调整心态,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不急于求成追求孩子在某个阶段的成绩,不以当下的表现来评判他们的一生。
总之,正确引导、对症下药,比催促和责备更有效。孩子的磨蹭,如果是因为没有时间观念,可以利用计时器或者闹钟来帮忙,当你要求孩子5分钟洗完脸、10分钟写完字,设定相应的时间,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感受5分钟、10分钟到底有多长。如果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建议家长在接孩子放学的路上就问问孩子都有哪些作业,想先做哪一门后做哪一门,提前在小脑袋瓜里有个规划,到家后先不急于写作业,而是把吃饭、喝水、尝水果、上厕所这一套都弄利索,再开始专注于写作业,效果往往不错。
几段结语,或许称不上是收笔的反思。但在育儿的路上,我们家长都是学生,我们都应当若即若离不紧不慢地循着孩子成长的足迹,跟着他们一起看世界、共成长。
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任何事物发生发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养孩子都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事儿,越急越没效果。慢慢教导是一种圆满的修养,慢慢成长是一种美丽的体验。
慢慢育儿莫捉急,让我们为了孩子的明天,一起努力!
【链接】小苗大树|孩子的慢,谁懂?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OTQ5MDAzNA==&mid=2247485872&idx=1&sn=83706f4f7e733f6f09f51d31f3e1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