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印导读 49《胡适研究》

动荡的二十世纪 - 中国人的梦魇与劫难之年里 , 居然有如此“大善人”始终贯穿在历史舞台上几十年。
书印导读 49《胡适研究》_第1张图片
图注 : 书印导读


书印导读 49《胡适研究》_第2张图片
新近收到客人捐赠的一本《李敖大全集之胡适研究》甚是欣喜。借着最近这些天来连绵的夏雨,店里客人寥寥可数之际,很快便读完了这本书。期间时常走出院子来抽一根烟,望着上海法租界里“凡尔登花园”的建筑,不禁神游到了那个1925年前后的日子。彼时的胡适先生想必也常在上海,说不定也游走在上海的街头巷陌中,与这仲夏的雨季不期而遇。
书印导读 49《胡适研究》_第3张图片
胡适原名胡嗣糜,年少时因严复先生翻译的《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影响,取其中的“适”字为笔名,字“适之”。他的大名如雷贯耳,最为被当代中国大陆年轻人记住的,或许是主旋律电影《建党伟业》中“吴彦祖”饰演的“胡适”。
书印导读 49《胡适研究》_第4张图片
这本《胡适研究》中的内容,大多是李敖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胡适去世前后的文章,也收集了很多骂胡适的文字,看起来还挺过瘾的,主要是台湾文化人彼此打笔仗的来来往往,比大陆的遍地“官样文章”读起来有趣。
书印导读 49《胡适研究》_第5张图片
李敖先生在第一篇胡适还在世的时候,写了一篇《播种者胡适》,把他比喻为中国“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的代表,甚至堪比基督耶稣,预言在其死后众多门徒,必将三次否认是这位精神伟人的门下学生。不料,果真在胡适先生看完这篇关于他个人的几乎是“盖棺定论”的文章后不久,就辞世了。据说胡适之先生还留给李敖一封亲笔信,但被其家人善意保管起来,并不曾问世。
通过这部《胡适研究》,我本人似乎第一次清晰地走进了这位“新文化运动”巨匠的人生。这位啾啾学者的音容笑貌,也似乎比先前清晰了许多。
贯穿整个跌宕起伏的二十世纪,胡适之作为中华民国时期的文化标杆,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中日战争时期的驻美大使,北京大学继任校长,为数不多跟随蒋先生去台湾的文化名人......想必任何热爱历史和文化研究的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忽略他的存在。但是说实话,无论是文学著作还是哲学著作,胡适先生都“乏善可陈”,既无警世之语,也无旷世箴言。但明明、明明白白他就在那里,在中国上个世纪文化与政治的巅峰之处,这曾经让我百思不得其真解。
书印导读 49《胡适研究》_第6张图片
之前在“书印导读”的推荐文章中,曾经写过一篇《乱世温良—黎元洪》的文章,而胡适之先生恰恰就是文化界的“乱世温良”,我且把他称为“二十世纪中国大善人—胡适之”。

生活上的善:不休妻,与传统婚姻走到老;

文化上的善:不极端,一生推动文化改良;

政治上的善:不树敌,终生坚持自由民主;

学术上的善:不立论,只做研究不做结论;

金钱上的善:不敛财,到老小屋一间而已;

友情上的善:不惜财,友人遇难慷慨相助;

外交上的善:不屈辱,与美外交针锋相对;

人品上的善:不奉承,不卑不亢一直到死;

……
想想如此动荡的二十世纪,中国人的梦魇与劫难之年里,居然有一个如此“大善人”始终贯穿在历史舞台上几十年,不可谓不神奇,也不可谓不独特。
当那个世界人人都特立独行的时候,唯独只有极少的人(特别是高踞要位之人),能规规矩矩做人,这便是那个时代最为耀眼的“特立独行”。
现如今人人都在趋利避害,为金钱财物所动的时候,如果还有人老老实实做学问,勤勤恳恳做匠人,便也是这个时代最为耀眼的“特立独行”。
如果说才华与人品,两样可以放在你眼前,只许选其一的话,你会选择什么?
如果说温良与霸道,二者可以摆在你面前,只许选其一的话,你会选择什么?
其实选择本身并无对错,选择了愿意终其一生去坚守,才实实在在是不容易!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印导读 49《胡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