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产品思维30讲》学习笔记一

记得从其他岗位转岗成为产品经理的第一年,公司组织晋升述职,过程中被问到一个问题:“你觉得转岗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当时的回答是“产品工作让我有了产品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不仅让我的工作能力更上一层,对我的生活也大有帮助。”

当时我并不明白这样的产品思维具体是什么,只是依稀觉得,开始做产品后,我的思考方式开始有了变化,开始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做一件事情前,我会先想,我的目的是什么,我现在手上有什么,这些能怎么用。

当时的我,还没有能力自己总结,什么是产品思维。

在得到上听了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在第一节中听到了这样的一段:

产品能力就是训练一个人: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的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

这一段话让我意识到,有必要开始对自己4年的产品工作经验进行总结了。

想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重新建立/梳理我的产品认知框架。

梁宁老师的这个课程从5大模块25讲描述整个产品思维,包括:


《梁宁:产品思维30讲》学习笔记一_第1张图片
课程大纲


我的学习笔记,也将根据这5个模块的划分进行总结。希望在听课的同时,梳理学习到的内容,并且帮助自己总结自己的方法论。

第1节:用户体验与结婚教练

这一课的开端讲了一个事例,有一个结婚教练,她的工作是帮30多岁下定决心要结婚的女生,如何在一年半以内搞定结婚,这个结婚教练曾经是一个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她用产品经理的专业视角,训练对方如何去看待一个人,她用了从内到外五个层次概括:

1、感知层——即观察一个人的外表。
2、角色框架层——即其身上角色的痕迹,每个人都生活在角色里,军人是军人的样子,老师是老师的样子,这些是角色给个体的影响。
3、资源结构层——即一个人的财富、人脉、精神资源,也可以用人生经历来概括。
4、能力圈
5、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在什么情况下,他的存在感得到了满足,而又在什么情况下让他不爽。

很显然这五个维度,与用户体验五大要素一一对应:表现出、框架层、结构层、范围层、战略层。

多数人际关系停留在1、2这两层关系,而从这往下开始,就是深层关系了。对个体来说,最内核的是存在感,往外是能力圈。很多人在达到一定阶段后,能力圈就可能不再扩充,因为他的存在感得到了满足。

这样去剖析一个人与我们做竞品分析很像,从外到内进行推理,逐渐了解整个产品。

第2节 同理心训练:怎样理解愉悦与不爽

第1节课中看待人的五个层次中,最重要的是存在感的定义,在讲到存在感时,用了满足和不爽两个词,这两个都是表示情绪的词语。

我们学习到的东西都是教我们理性,但是驱动一个人的往往是情绪这类主观的因素。而用户体验好坏说到底就是,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情绪是愉悦还是不爽,他们是无法像产品经理那样,分五个层次去表达自己的体验的,所以产品经理要学会如何读懂用户情绪。

梁宁老师在课中讲到了人四种最基础的生物性情绪:愉悦、不爽、愤怒、恐惧。

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是否被满足。

对人来说,需求被满足时,就是愉悦,就是爽。

这里举例提了下微信红包和支付宝红包:

在15年春节,微信与春晚合作,摇一摇获得红包,这一活动,让微信红包的用户量达到了1.04亿。在这个过程中,参与摇红包的用户全部感受到了愉悦。

第二年,支付宝和春晚合作,发起集福分2亿现金活动,有79万人集齐了五福。这个活动中只有79万用户分现金的需求被满足,即被愉悦,剩下的用户很有可能是有不爽的情绪。

同样是春晚送红包的活动,两个方案给用户带来的情绪自己体会下~

做产品,是通过产品建立与人的关系,通过产品来服务人,本质就是用户通过你的服务得到了满足。满足是度量产品、人与人关系的刻度。

此外,还可以用“满足”、“愉悦”、不爽来深入探索自己,认识自己。同样一件事情,自己做时,做个三四遍就烦的不行,而有些人可以不厌其烦地做上百次。能够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天分所在。

我们都知道一万小时理论,那么是什么能够驱使一个人在一件事情上投入一万小时,除了不得已,更多的是要在这件事情上找到满足感。

在这节的最后,有一段话:

你靠什么持续满足你,什么东西永远让你不爽,这就是你的命运。

听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叹了口气,有些无奈。每个人满足的点,或者不爽的点是什么,都是我们的理性无法控制的,是与生俱来的。

所以梁宁老师在这里,用了“命运”这个词。生来注定,伴随一生,几乎不可改变,无法改变,想到这里有种深深的无力感。

第3节 同理心训练:怎样理解愤怒与恐惧

这节讲愤怒与恐惧这一对情绪。这一对情绪很像但又不同,如果几个人来拆你家房子,你可能是愤怒,但如果是龙卷风来了,那此刻可能是恐惧。

不同的人,愤怒和恐惧的点不一样。英雄人物,在常人恐惧的点他体现为愤怒。

恐惧会束缚住一个人的手脚,是一个人的边界。同时他可能也会成为动力,成为一个人的痛点。

比如中国的医疗和教育,是最大的市场,其背后就是人们对于生存的恐惧。

对产品人来说,我们可以打造一个让用户愉悦的产品,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打造一个能够帮用户抵御恐惧的产品。恐惧和愉悦,都会是一个人的痛点。

第4节 同理心训练:产品要顺应用户潜意识

用户研究是产品经理的基础工作。但是有有时候用户会“口是心非”,因为人会给予自己所处的角色、场景和个人的认知,选择性地说一些他觉得在当下觉得正确的话。但是这些话并不代表他在使用产品中的真实感受。

所以,对一个产品经理来说,想要正确地做用户研究,要做到以下几点:

1、体会各种人的情绪与潜意识;
2、不被一个人基于角色话交流而说出的言辞所迷惑;
3、看到人基于潜意识流露的真实选择。

一些优秀的产品经理退到网络背后,根据数据看到了人们在独处时,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潜意识流露而做出的自然选择。他们对用户的行为不评判、不教育,最多只是柔性地引导,多半的时候只是默默相应和持续地服务。不去打扰用户,任何让用户思考,琢磨一下的产品其实都是给自己提高门槛,降低转化率。主观意愿过强的产品经理非常容易范想当然的错误

对潜意识的解读:

1、在童年,我们的认知和防御还没有完全建立时,这时收到的观念,会成为自己的潜意识。

2、催眠。催眠这个词来源于德语,本意是“绕过防御”,催眠的本质也是绕过防御,微笑是一种催眠,能让人放下防御,另外重复强调一件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催眠。

类似于脑白金的广告,在电视上持续重复地播放,就是一种催眠。

对产品人来说,我们可以用高频重复的方法去向用户灌输一种理念,去改变用户的潜意识,如果做不到,那么就要放下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判断,清空自己,接纳别人。

第5节 认清人的本性,理解角色化生存

这节课的核心是——集体人格。

集体是一堆角色,当我们被角色训练好后,钻进一个同质化的壳里,我们就成为了一个集体,就会呈现一种集体人格。

如何形成集体人格:确定目标——建立恐惧边界——放入清晰标的——给予红利,然后让他产生路径依赖——不断重复。这样就形成了集体人格,拥有集体人格的这一部分人,就易于管理。

人们在这一系列的压力和训练下,会形成集体人格,可以看出这样的压力和训练是反人性的。

人只有在有压力的情况下才会去扮演角色。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做一个能让用户放松使用的产品,我们就绝对不能做角色化预期,一旦有了角色化预期就很难与人产生互动。

但是,我们如果是对一个特定的集体做产品,那我们就需要研究这个集体的集体人格。

第6节 自律与自我哪一种更贴近产品

这一节的主题是:对比自我的人和自律的人,什么样的人最适合做产品经理?

结论是:自我的人更适合做产品。因为创造力是自我的延伸,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

就是右脑思维大于左脑思维的人更适合做产品。即

感受力强;
能在别人已经有结论的地方建立自己的新观察,且不太喜欢听已有的逻辑。
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激情地表达自己,具有人格魅力。

那如何知道自己是哪一种人:

找到自己的愉悦或恐惧:靠愉悦驱动的人,往往自我。靠恐惧驱动的人,往往自律。

第一模块小结

第一模块的关键词是同理心,要去理解他人,同时也了解自己,

了解用户的愉悦、恐惧、潜意识,了解自己的愉悦、恐惧、潜意识,从而找到用户的痛点、恐惧,了解自己的天赋,自己的起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梁宁:产品思维30讲》学习笔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