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张艺谋对古意概念的升级

我写影评一般会滞后一段时间,听一听背景音乐但是不看别人的人影评。剧情,演员,花絮,特效会一直在我脑海里打转,侵染着转变着认知。看完《长城》一直千头万绪地无从下笔,直到我找到了一个贯穿张艺谋电影拍摄历程的落脚点-----古意概念。

这是我自己浓缩的一个名词,它是属于中国的一种抽象概念,你可以说它虚无到飘渺,但是它几乎出现在张艺谋的每一部电影,让我欲罢不能。起初,也是让人沸腾的第一个古意概念出自2002年《英雄》里的长空与无名的意念决斗,残剑朱砂巨笔的武功式的书法……

《长城》——张艺谋对古意概念的升级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其中饱含中国的禅宗,山水国画里的留白,佛、道以及儒家理念尽显其中。古意透过镜头缓缓涌出,不同于好莱坞式的视觉冲击,观影者不会用世俗的的标准来评判它,而它也不用玄幻,特效,场面上的东西来打动你。《英雄》令人拍案,它的一切都在传达:这是中国的家国天下,侠义情怀,每一帧都唤起一种底蕴,那是我们感念怀念却逐渐远去的。

《长城》——张艺谋对古意概念的升级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此之后,这种古意概念又有2004年《十面埋伏》里刘、金二捕头穿越四季的决斗,为一个女子的斗争,从落花漫天暖意盎然到飞雪急下万物萧条。代表决绝,永别。绝对的中国又绝对意象化的概念。

《长城》——张艺谋对古意概念的升级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长城》——张艺谋对古意概念的升级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但是,它们似乎狭窄,被局限在一类人的视野之中。其实,这种对古老国度的联系与情怀需要地域文化背景为支撑的。我们怎么将五千年的艺术理念文化素养契合于电影,以这种新传媒的传播方式向世界表达,在大背景大环境下找到视觉与心灵的认同。就像张艺谋在一则采访里所说:印度的宝莱坞怎么样,高产但自娱自乐。中国呢,是要面向世界的。

张艺谋在做思考,在试验,这些年他饱受诟病与质疑。直到《长城》的出现。这一次,张艺谋与好莱坞团队合作,融合世界各地电影人的智慧,剧本七年,拍摄与后期三年。一个崭新的又熟悉的古意概念横空出世------饕餮,古老的传统中国兽类。它象征欲望,象征古代中国的重重危机,它可以抽象成为任意一方想要攻占长城,占领都成都的敌人形象,同样,它也暗示着饕餮不除于内心必将酿成大患,洪水猛兽泛滥,欲壑难填,覆水难收。饕餮完全的中国概念,又是完全的特效合成制作的魔幻形象。你接受么?不如先问世界电影观众能不能有所认同,暂不求理解,了解,契合而只求心理上或直觉感官的认同。

《长城》——张艺谋对古意概念的升级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影片中,古老的忠魂祭歌响彻万里长城,中国鼓阵让我再次沸腾,城楼前万剑齐飞更让人想起十四年前赵国人的临危不乱。还是张艺谋,但他变了,他在身体力行得为中国电影升级,让沉浸于传统古意概念的,像曾经的我一样的观众展示他的新形态。或许不是你想象的在脑海中构思千遍的的那座万里长城,但它至少发出了一个信号,引领或开启了一个崭新的中国电影的世界模式。我们要走出去,这真的不是政治上还在艰难跋涉的顾虑重重的策略,而是一道门,经此输出后能得到回应。

你可能感兴趣的:(《长城》——张艺谋对古意概念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