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现象看妖娆

透过现象看妖娆

No.214

这一节课刷新了三个概念:学习的神经学原理、学习的基础公理、大脑的神经神话。

透过现象看妖娆_第1张图片
大脑

从开始了解认知科学方法论的时候,我就做好了准备,这不是一场硬仗,甚至越向后出现更多的不是未知的内容而是越来越多的已知内容。在《七年就是一辈子》这本书中,跟着李笑来我一次又一次刷新了自己很多的基本概念,每一次在读的时候都会重新审视自己已经拥有的知识和体系,因为过去这些年的经历已经让我养成了对于已知信息不能主动更新的坏习惯,以为了解、知道、明白就是理解、行动,而且现在这个死循环中一直没有办法真正完成质的升级。

从开始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不仅要听明白而且要专注深入的思考,把学到的新概念与自己过往的就只是进行拼接,刷新的旧概念要打包革新替换,练习使用新概念来链接过去的知识模块,通过思考把零散不成体系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重新打造自己的知识系统,为即将到来的逻辑课程和GMAT考试打基础

#关于学习的神经学原理#

重新看到神经元和神经突出,我是非常激动的,高中生物老师讲到此内容的时候我请假了,这部分是我自学的,后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个概念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时候我意识到的就是人的聪明与否是自己对自己的培养,和先天因素是有关系的,但是更多的是后天自己对自己训练的结果。

当时在课堂上有一个小游戏,通过记录自己接住自己扔下的笔所用的时间来计算自己的反应时间,我记得当时我测出来的反应时间只是一个正常水平,而我同桌却比我快零点几秒,最后在班里问了一圈我发现自己真的只能算正常水准,当时我就在想,一个班60人,我算中等水平也就是20-40名中间,那么在全中国人中间我要想出人头地或者完成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将是非常难的。怎么办呢?

还好反应水平也就是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不断发生变化只要努力就是可以改变的,所以从那之后我开始注意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多角度看待问题,一道题寻找多角度理解方式,一个作文题目多想几个突破点,尝试给每一个学科建立一个我自己能理解的独特的密码然后打通它们之间的联系——物理课上能不能数学方式来理解,化学实验能不能用小作文的形式展现出来,英语学习能不能像背诗歌那样找到其中韵律的美感……

可惜这样的练习到了高二因为我身体不好、记忆力大幅下降而不得不中止,但我永远怀念种不断打破自己僵化思维想出新方法、新的突破口和建立新的脑细胞联系的“爽”的感觉,在突破的瞬间我甚至都能听到自己脑子里爆出来火花的声音还有新的神经元和神经突出之间化学反应加剧而产生的强烈的电流。

大学的时候就开始迷上辩论赛,刚开始胆怯后来发现在紧张的赛场上我的大脑可以飞速运转,长时间没有那样刺激激烈的针锋相对,一旦进入状态尤其是强劲对手的时候,我甚至可以看到自己脑子里凭空多出了好多张白板,每一张上面都是一个角度,就像是电脑桌面上打开的窗口一样,我尝试着同时处理四张白板上的推演和逻辑递归,表现出来的常常是在赛场上对方选手还没有反映上来我所打击的逻辑点,而一边的老师则是频频点头。尤其是在决赛的时候,我很容易跳出现有思维的框架在临场新搭建一个体系或者冒出新的想法而不至于被对方带着走,所以在辩论队里我主要负责就是提醒大家不要钻进对方的逻辑陷阱里,而这样的能力也上在不断训练中发现的。

现在才知道这一切都得益于脑中可以同时进行四种完全不同的逻辑推演。只可惜,大三之后我陷入了新一轮的迷茫所以这种能力也被自己搁置了。现在要重新捡起来,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练,这两天发现自己已经可以同时进行两种逻辑演绎,虽然进度有些慢,但是大脑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尤其是海马区也就是管理我们记忆的区域,一生都能产生新的神经元,我还有这一辈子下一辈子很多辈子的(七年就是一辈子)时间,我愿意就这样不断打磨自己。

#关于学习的基础公理#

这一点内容是我受益最深的。就像是我们中国和美国一样,宪法都是最最基本的内容,有时候可能会觉得这个内容还需要说么,这不是明摆着的么?是啊,就是这样大道至简,就是这样基础的内容我们怎么样才能为我所用改变我们的生活呢?

我想起了我学习认知科学方法论的初衷:明确、改变、打磨、坚持地认识自己,并重构自己的知识体框架。我知道我面对的不是新知识,就像这些公理一样是我们都知道或者看一眼就能认可的事情,可是如何用呢?为什么学了那么多,懂了那么多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呢?大约还是没有弄明白:知道和做到之间的差别吧!

这一次就让我认真严肃地进行一轮自我革新。我常问自己的几个问题:你想做什么?你拥有什么?你怎样才能实现?以前不关注顺序带来的影响的时候常常会先列出来自己有什么,然后根据有什么再去决定想做或者能做什么,感受一下,是不是越往下深入可以做的事情就越少?但如果先考虑想做什么再审查自己有什么是不是更容易有动力去改变自己,冲着自己想要去的方向进行努力?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东西,决定我们能不能成为一个好的自学者,或者学了以后究竟能不能让这些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学习科学的公理一共有五个,每一条都简单的要命,却都击打着我的灵魂,像是一只温柔的手在我裸露出来敏感的神经上轻轻摩挲的手,酸痛跳脚却无比欢喜

【1】大脑跟外貌一样独特

看中文的时候,我跟大家一样冒出来的想法就是:这还用你说?但是看到英文:

Human brains are as unique as faces。

我想,这话说的太TM的有道理了!!!

是啊,虽然每个人的基本脑结构都是相同的,但脑结构的大小却各不相同,细胞联接的组织方式和联接强度也互不相同。这一点让我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喜极而泣。

大脑的配置大家都一样,就像每个人都拥有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一样,但是房子面积大小、所处地理位置、屋内场景布置等等一切都是一样的,面积大小就暂且理解为一个人的见识,布景是一个人的内涵修养和知识体系,位置就好像是家庭背景或所追求的思想境界,等等属性就显而易见地把人和人做了区分,而在现实中这些内容是不可改变,这套房子从初步规划开始在北京就决定了要比在西安高出无数个段位,就好像我们的出身一样,含着金汤勺出生的人的资源和接触环境就是比我们平头老百姓优越,这是没办法改变的。但是换做是大脑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大脑是一生都可以塑造的,就算我们从九年义务教育中被打造或者大学毕业之后,依然可以继续进行自我优化可以改变的。

这点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

1人和人的大脑千差万别,那么这中间就一定有优劣势(且这个优劣势本身就是动态改变的),目前我在努力重建和升级我的大脑,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就很有可能因为自己的高质量的自我工程建设而在认知水平上有一个质的飞跃,通过不断的打磨和践行从而让自己有机会进入这个层次上的前20%,实现自己的价值飞跃,就算没有跻身也是终生努力的目标。

2大脑有独特性,也就是每个人得到脑都会带有这个人独特的气质,那么我想要尽早突破拥有更好自我觉察能力的最省力的办法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这个气质,换句话说大脑不好管理,但是只要能够找准大脑的脾气然后按照它的规律来做事,一定可以事半功倍,也有助于我自己更快做自我升级。

3大脑结构大小不同且是可塑的,那么从现在开始作为起点,用自己所有的资源尽量再大的区域上为自己做宽度、广度和深度上的打造,这样就算单方面自己没有办法更深入,也可以通过在点、线、面、体,各个层次上有突破而形成多维度的延展,而不仅仅是在一维空间比长短,二维空间比面积,而是要在三维空间比体积,尤其是现在还多了一个维度——时间,好在现在的年纪我还有好几辈子可以进行自我打磨和践行,我相信在同龄人中我一定可以得到不一样的收获。

4公平的资源,公平的大脑,不公平的独特。现代这个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能够获得资源的途径和工具都是完备的,换句话说现在社会中每一个人面对的资源都是相同的而非过去的资源不平等了,但最大的平等也是最大的不公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向前的方向和挑选适合自己的资源就变成了更为重要的事情。不同气质的大脑会因为不同的思维倾向选择不一样的方式处理信息,最终造就了不一样的人生。这就是现代看似什么都不缺的社会还有那么多人精神空虚最重要的原因吧!认识、识别、打造、升级自己的大脑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否则就会“泯然众人矣“,就算曾经再优秀也失去了未来的光芒。

【2】所有大脑都不同,因为环境和能力会影响学习

这一条公理看中文翻译我觉得很奇怪,但是琢磨一下英文才恍然大悟。

All brains are not equal because context and ability influence learning.

这里我细细琢磨的有这样四个关键词equal、context、ability、learning

我所理解的这些关键词和讲师翻译出来的内容有些出入,不过我想他也很纠结该用什么样的汉字来翻译所以才会给出英文原文,因为这确实是一个很不好说清楚的概念。(现在深深深深理解了为什么李笑来包括很多在国外读书的朋友一直劝我,如果真的想体会一下原著的精髓,还是读英文原著吧,国内现在很多翻译版不成熟,辣眼睛啊,其实英译中也是一样让我们笑掉大牙,如:《西游记》是《Journey to the West》,孙大圣为Monkey King )

【equal】

我琢磨这个应该指的是:人从脱离母体之后接受的所有的信息等是平等、公正、公开的,因为每个人所拥有的感官、心智水平、可利用的自身资源是一样的,但进入社会这个本来资源就不对等的世界开始就会产生可能完全不同的结果。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阶段、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的被教育的方式、不同的信息资源获取方式和理解程度……等,每一个层面上的细微差别最后成就的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和状态。

那么,如果能够抛开过去已经经历过的那些好的坏的经历能够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那位从刷新这个概念的那一刻开始就应该该是意识到自己完全拥有了打造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经由自己的选择来影响大脑的思维方式,最终让自己达成思维飞跃完全摆脱过去模式对自己的影响,并经神经元都是在每一次接收信息之后就更新的,只要我们肯在这上面下功夫从科学的角度并不是不可能的。

退一万步来讲,就算是没有达成自己预期的那样脱胎换骨,但是只要轨道上已经发生细微的偏差,之后的路就有了完全不一样的前景,自己也会变成和原来不一样的自己。信息泛滥不代表知识泛滥,资源泛滥不代表自己成长迅猛,了解的内容泛滥也不代表能深入研讨或者灵活运用,有时候真恨透了这种文字游戏,可是弄不明白这其中奥秘的时候只能做一个看热闹的旁观者,其中的美妙滋味就那样眼睁睁溜掉也无法抓住。只有深入思考和践行才能让自己发生真正的改变从而获得我们以为的equal。

【context】

我所理解的context不是环境,而是比环境更深更广的一切可被接收的资源、对人可以产生影响的所有一切,有点像前面概念中提到的“工作记忆”在工作台上可处理所有内容,当然也包括长时记忆中储存的内容,并且这是一个动态流动而非静止地过程

【ability】

我所理解的ability不仅仅是能力,还包含了意愿,有点像前面学过的“思维倾向”,是一种可以打通各个内容的一个可以突破互相影响,甚至包含了情绪因素的能力。

【learning】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结构,用了ing形式而非动词本身。Learning本身展示的就是一个过程,learn则是一个动作,因此我理解这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是相当广泛的内容,远大于刻意学习或者注意力,有点像是全方位思考正在全情投入建设、收集所有信息的过程,学习本身不能包含所有注意到或者注意到的可以学习的内容,毕竟人的大脑同时可以处理多任务,同一时间你以为自己注意到的讯息远远低于感官真实获取的信息,只是这些内容有些并没有被我们直接放在“操作台”上直接处理打包,这一部分是相当庞杂纷繁的信息,心理学上又称之为“潜意识”

【3】大脑会被经验重构

The brain is changed by experience.

用经验来翻译experience至少在我的理解层面应该是不全面的。一些概念在没有被我们认识或者联系起来之前是不能被很好理解或运用的,所以每一次学习新概念的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调用曾经的经验来加强链接间的关系,而被处理过的信息和之前的模块早已经不一样换而言之我们也可以说生物基础上的神经联结已经改变、突触的数量增加和修剪早已发生。就是一晚上的睡眠就能让大脑对记忆做重构,第二天醒来的自己从生物学意义上不仅脑细胞,身上很多细胞已经更新了,你已经是一个全新的你。

【4】大脑终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

这一点在前面几个公理里我用的最多,因为没有高度可塑性,前面几条公理就会让人觉得有些绝望,就像看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条可怕的边界,尤其是在这样年轻的岁月里。

我是一个喜欢自学,并且现在执拗地认真地坚持走在自学这条道路上并鼓励身边的人也进行自学的人。因为我本人从自学中受益良多,并因此很多次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自学所带来的说不清楚的东西就像是一道光照亮我迷茫的人生,还好有自学,这些年虽然不知道该如何向前但也一直以惯性不断蜕变。

既然没有条件依靠更多资源打造自己,那么就是自己在这条路上根据自己所处的不同阶段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改变自己,革新自己的操作系统。

【5】大脑用旧的信息理解新信息

对于我这样坚持在自学和改变的路上的人来讲,如何打开自己的接口是我一直在考虑的事情。

很长一段时间我是没有外接接口的,那种感觉到现在依旧刻骨铭心,原因就是我在用了就只是理解了新信息之后并没有做替换工作,而是直接又用了旧知识,在这样一个死循环中,无论参加多少培训或者学习都是烦躁不安的,因为在我的感觉里什么都知道一些,好像什么都可以很简单的理解,却无论经过多长时间的发酵都不能内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更别提迁移了。

学习是一个不断拼图的过程,旧信息衔接新信息的能力决定了学习的速度和效果。而能够拥有多少接口直接取决于我们看待事物的视角。转换视角,不断用新的角度来看待,甚至是自己想办法打磨一个接口出来来衔接新知识,都能让自己在这过程中获得提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为什么要学习新知识”或者“发现学习的意义”,找到接口才能真正学会并掌握新知识,从而改变自己,让自己这台电脑拥有更多的接口更多元。

启发:在写下上面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自己有时候在做的事情,好像就是这样:在和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背景、不同学历、不同人生经历的人在相处的过程,无论是我自己打开了自己的“虚拟机”,还是同时开多个操作系统,这在以前的我看起来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最近这几个月我越来越深谙这其中的好处。

我能看到自己在这中间能抽离出部分自己用来打磨现下自己的说出去的话,甚至还可以分一些注意力来分析对方脑子里现在大约在想什么内容,然后把这些内容分析出来的结果当场验证,如果得到的是肯定的答案,在引导对方继续说出更多信息的时候,自己在脑子里再开启一个系统将刚刚的思考模式打包整理为一个模板,处理好这件事如果还没有结束对话,就再开一个操作系统来做搜索——看看刚刚得出的这个结论在最近接触的人或者发生的事情,有没有可以简单粗暴直接匹配的,常常在这时候会有一些意外收获。

通常操作系统运行到这里,刚刚第一次开启的“虚拟机“已经完成了工作,也就是现实中和客户的谈话已经结束了。但也有没有结束的时候,那我在关闭已经结束的操作的同事会再开一个系统,分析一下如何优化这次的结果,或者我该怎么把这部分内容内化在我扥主系统中……等等,可以开一连串的操作。

而这整个过程都是在接收新信息的同时处理旧信息,然后把这两部分打包、优化、拓展、升级,再用得到的新内容去替代旧知识。刚开始训练这样做是很累的,但是慢慢的过渡等到自己完全掌握了这个过程甚至熟练之后,一切应该都会简化。对了,形成这一连串行为的组块之后,每次行动的时候工作记忆调用时就不需要四爪都上了,那时候应该还有精力去处理别的事情吧,很期待那样理性的自己。

#大脑的神经神话#

这一节有25个我们对大脑认识的误区,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因为只要掌握了前面的神经学原理和基础公理,最后这部分就是不攻自破,很多误区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只有一条给我印象最深“我们仅仅能使用大脑的10%。”

事实是:大脑工作时使用量是100%,也就是说是全部开动的。

虽然大脑只占人体重量的2%,但是耗能却是20%。

大脑无神话,虽然还有很多东西现在还在研究,但是好在我现在彻底认识到我是真的有机会并且正在重塑我自己的大脑,这种马力全开的感觉还是不错的。


学习的力量永远在自己手里,科学的方法和知识只是带你看看你原来或许就知道的东西,就像我们都知道秦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如果你什么都不懂仅仅是去看看大约看到的只是一个又一个的坑俑,感受一下磅礴的气势,如果你知道其中的玄妙、能透过那些兵俑看到幽幽的历史长河中秦始皇傲娇的身影,眼前的兵马俑就不再是死物,而是仅在你眼前嬉笑怒骂穿越千年的古人。知道和理解中间永远有这样的鸿沟。没有跨越过的经历就永远不会懂得这中间动情的地方。

生活中最基本最朴素的原理正在用最娇艳的姿态缓缓绽放,看不到的感觉真的抓耳挠腮!可怕的不是看不到,而是甚至就从未想象过更别提理解那种美妙了,人生一大憾事矣!

你可能感兴趣的:(透过现象看妖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