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不喜欢的环境中,也能找到机会

即使在不喜欢的环境中,也能找到机会_第1张图片

后台有读者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现在在上学,想学自己想学的东西,但是又要完成老师的任务,不知道该怎么做取舍。

这类问题其实都可以归为一类:

那就是“你并不满意所在的环境。说的残酷点就是,理想太丰满,现实很骨感”

这个问题我曾经也经历过,大学时因为分数原因只能去学工程造价,但我的兴趣并不在这。工作后顺利进入国企,可铁饭碗也并不是我的目标。

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也总会向其他人请教,问那些看似活明白的人“到底应该如何选择?”

后来,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了腾讯联合创始人陈一丹的经历,让我有了答案。

现在,我把他的故事讲给你。

很多人会以为腾讯的创始人肯定是技术大牛,再怎么说也应该是名校毕业,但和很多高考生一样,腾讯联合创始人陈一丹在考大学时,高考失利,没有考上他最想读的专业,最后被化学专业入取了。

但是他一直相信的一句话是

“失望会转化成一个又一个机会”

人就是这样,你越相信什么,世界就会按照你想象的方式展现给你看。陈一丹虽然没有读上想读的专业,但是他在大学时遇到了自己的太太,在大学时还碰到了包括马化腾、张志东等内在的朋友,后来他们一起创办了腾讯,而腾讯现在就是全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你看,如果陈一丹没有将“失望看做一个又一个机会”的心态,他就不会有开放和享受的心态去接受他在不喜欢的专业经历的一切。

就像很多高考失利的大学生,上了大学之后,因为没有选到自己喜欢的专业,结果郁郁不得志,干什么都像怀才不遇,把问题归结到了那一次失误当中无法自拔,这样既浪费了现在的大好时光,也切断了人生的其他可能。

除了陈一丹的例子,乔布斯也同样。乔布斯当时在里德大学退学后,选择继续待在学校,学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其中有一门是艺术字课程。

你可能会以为艺术字课程不过是兴趣爱好而已,就连乔布斯自己当时也是奔着喜欢去学的,也没有想到这个课程对自己会有什么帮助。

后来,乔布斯在设计苹果手机的时候,就用到了很久之前学习的艺术字课程,为苹果手机和苹果电脑设计了好看的字体。

所以,人不可能预知自己经历的片段会在未来如何串联起来,只有在回顾往事的时候才能明白其中的关联。

我们能做的,就是开放思想,欣然接受一条并非自己最初所愿的教育道路。

也就是佛家说的,既来之则安之。

你将遇见的人与事,可能以你无法想象的方式,塑造你的生命。

鼓起勇气,真正做到追求自己的内心。想学什么就去学,别管现在有没有用,未来有没有用。真心想去做,就投入进去,时间会告诉你它在未来的作用。

就像很多人现在看名人传记,好像所有名人的成功都是有迹可循的。但是名人传记里的故事都是一个人发生过的事情的汇总和记录。

放在一起可能会看出某种联系,但是在主人公当下的某一个时间点,这些事情其实是看不到联系的,也是无法预测什么时候就会成功的。

所以我们在看别人的成功时,总会感觉你看,就是因为他做了什么什么,他才会怎样怎样。

但如果有一台时光机带你回到主人公的某一个时间点,你是无法从主人公经历的事情上看到意义的。

拿我自己举个例子,我15年坚持写公众号,当时写公众号没有什么其他想法,也不知道未来能用这个号做什么,无非就是喜欢、爱好,想要通过公众号倒逼自己坚持写作。

但是坚持着坚持着,我因为日更写作换了工作,现在成为一名专门做内容的自由职业者。

很多人在问我的经历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那我也开始写公众号,是不是就能在一年后转行了?

面对这样的假设我的回答是,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反推回来,我并不确定你是否能转行成功。

因为发心不同了,如果按照自己的直觉做事情,凭着喜欢,不因为它是否有回报去做的时候,金钱和机会其实是伴随而来的。

但如果你根据那些已经做出成果的人反推他们的经验,去做他们做过的事情,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某些目的的话,其实很难复制成功的。

所以,我看人物传记的时候,很少去看别人是如何成功的,因为成功这件事夹杂太多的因素,有时候是努力,有时候是运气,有时候是意外,有时候只不过是因为认识了一个人。

所以相比于观摩成功,我更愿意观摩失败。

看看主人公在面对失败的时候,如何让自己慢慢走出来的,他经历那些痛苦,然后从哪里调动出来的勇气让自己站起来去面对它。

这些对我来说,才更有借鉴意义。

这是丫丫写过的第 272 篇文章,希望此文对你有用。

明天清晨 5:21 不见不散。

丫丫亲笔,2017 年 9 月26 日。


即使在不喜欢的环境中,也能找到机会_第2张图片
即使在不喜欢的环境中,也能找到机会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即使在不喜欢的环境中,也能找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