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诗人和小说家

记者,诗人和小说家_第1张图片
“我觉得我女儿的画画得太好了,我要给她的每一幅画都配上一首诗”

“除了在媒体行业,靠写作谋生都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此时传闻中手撕杨元庆急的联想跳出来反驳的迟宇宙就坐在我旁边,这个曾在南周,经观,新京报,华夏时报等知名媒体跳来跳去,写过柳传志,周鸿祎,李嘉诚,王石的“知名记者”丝毫没有想象中指点江山的气势,白底黑字的“简陋”PPT,并不犀利的嗓音,面对一屋子听众显得有些局促,苹果电脑旁边打印了一摞A4纸的资料,演讲中会不时看一眼,这是他的习惯。

“我在采访前一般会阅读十几万字的资料,选出几万字有用的打印出来反复看。”要写一篇上万字的商业人物,公司报道一开始可能无从下手,迟老湿的做法是建档案,即对关注的公司,企业家把他们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相关报道搜集起来,不时拿出来做分析对比。“其实我是一个很差劲的采访者,采访过程中经常冷场的,通常把采访提纲上的问题问完了就不知道再问什么了。”说完他自己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以前有个段子,说我去采访的时候就两句话,第一句是“你说吧”,第二句是“我采访完了”。”当然,这应该是他初做记者的尴尬往事,想要与采访对象建立强联系,需要有”超越采访本身的交流。“

商业人物的采访,有记者称是世间最痛苦也是最有趣的工作。一个经历风雨的人可能喜欢侃侃而谈,也有可能深沉似大海,即使他的家人也无法完全读懂他,对记者而言,你对他的了解无非是通过此前的报道和短时间的交流,如何能写出企业家满意,读者有共鸣的报道?此外,对初级记者来说,智力上的不对等也很难在采访中保持平等的状态,如此骄傲的芮成钢,声称各国政要都是他的朋友,到头来,不过是一己之言,正如此前《不要错把平台当本事》一文所述,在这些人眼里,你并不是张三李四,只是某某刊物的记者,褪去平台的光环,你所剩下的资本才是别人与你交好的凭借。

与诗人和小说家对比,记者无疑是苟且的。诗人可以以”没有灵感“为由任性,记者不得不追着每一丝线索和其他媒体抢头条,经常来不及斟字酌句就已经发了出去。有一个日报记者朋友跟我说过,“我写的稿子我自己都不想看。”这让我感到很尴尬,但也感同身受,包括我看商业类杂志,面对冗长的陈述总是会感倒烦躁。因此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商业财经类报道写到任何一个没有知识背景的普通人都喜欢读下去。迟老湿说,简单的资讯可以在网络上低成本的获得,未来一个城市最多只能容纳一两份主流报纸,在北京应该是新京报(此前在院线上看到新京报合作的电影,感叹新京报保持深度报道的同时转型还能如此之快)。“当你写了一篇消息的时候,你并不觉得那时一篇作品,你无法从中得到满足感。”正如翻译有信达雅三个阶段,记者写出的稿件看似都是信息,观点的罗列,其实千差万别。我自己在写稿件时有两个判断标准,最基础的是,我的文章能不能让别人看完后得到他们想要的信息;其次,如果我跳槽时,这篇稿件能不能成为拿得出手的作品。迟老湿说,一定要保证你的下一篇文章比上一篇写得好。

之前一个同事跟我说,他其实一直都在写小说,当时觉得不可思议,现在想来,应该是用诗意和远方来中和“苟且”。“现实超越想象力,为记者转型提供空间。”这是一个写作的好时代,看似碎片化的信息爆炸,反而使人更渴望深度阅读,其次,比小说更狗血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我们几乎可以不用绞尽脑汁去想象,只要打开天涯,网易这种门户网站,活生生的素材信手拈来。


下面讲点干货,如何写好一个非虚构故事,尤其是商业故事。

在此迟老湿给商业扣了一顶很大的帽子:商业是最显著地时代特征,承载了社会的剧变,商业人物就是“弄潮儿”,透过现象,可以去发现一些本质和动机。肩负着如此“时代使命”,想想还有点小激动。

之前有一个概念叫做“零度写作”,作者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完全客观地陈述事实。(其实,它的本意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写作者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在此只取字面意思)看似新闻与感性格格不入,但其实特稿,深度稿件已经部分脱离了新闻的概念。新闻是及时的,探究的是真相,是工作的反馈;而非虚构文学(在美国的定义中包括特稿)探究的是过程和结果,是写作上的成果。新闻和故事并不是两个极端,就如业界推崇的华尔街日报体,即使像911,经济危机这样的大事件,也会从小人物的一天开始写起。那么,除了对商业上的硬知识需要掌握,主要的侧重点还应该在故事上,从人性的角度,写出有温度的东西来。

几个要点:第一,一篇文章的开头决定了文章的格局和调性,以魏则西事件为例,如果只是描述个案,那么即使言辞再悲愤凄惨都难以达到高度,因此花在开头上的思考时间应该是占一半甚至更多。第二,三倍魅力,即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如至少在文中三次提到魏则西是通过百度搜索而发生悲剧的,强化认知;第三,比喻和隐喻的使用,它们并不是事实的天敌,而是可以帮助读者更好,更生动的理解事件;第四,要有大量细节的使用,细节是一篇文章出彩的关键(迟老湿曾多次提到茨威格的非虚构小说《人类群星闪耀时》,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但是,滥用细节会很拙劣,判断标准是一个细节能否去印证一个事实(这让我突然想起名侦探柯南,如果一个细节不能去引导出一个线索继而引向结果就是不应该出现的)。最后,写商业人物,重点是对人的剖析,要给这个人清晰,准确的定义,也就是这个人的格局,在交流中用一些关键点找到对方的风格。

最最重要的一点,记者应该进行非职业化写作,也就是保持稿件以外的写作习惯,可以是小说,诗歌等任何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迟老湿中文系出身,曾经写过小说,现在在写诗,他也不在乎点击率,想写就写,不想写可以两个月都不动。一直以来,都有一种声音,建议没有实现财务自由的人不要把写作当成爱好。虽然自我感觉毫无文笔可言,可还是很想自己写点稿件以外东西。但通常是,难得碰到一个想写的内容,自己在脑海中把写作思路过了一遍,并且感到很满意;但懒癌从中作梗,计划往往就这么夭折了。

总之,一个字,”勤“,去做,去写,去想,去模仿,逐渐摸索出自己的套路。

动脑子真累,饿了,吃饭去。

记者,诗人和小说家_第2张图片
@新写作能力公益培训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者,诗人和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