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VS假的

最近看了几篇关于讲述真实与虚幻概念的文章,比较震撼的是有关袁世凯称帝失败始末。虽不知真假,但可以当做范例分享。

据说,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如梦初醒,称自己也被骗了。而骗他的是一款报纸—《顺天时报》。该报纸本来是向所有人发行的,但是有人动了手脚,做了一份给袁世凯量身定做的报纸(正如很多网站向我们推送属于我们自己的界面)。这份报纸上面都是各种希望袁世凯称帝的“民意”。当他每天读这份报纸,慢慢地接受这种系统化的幻觉,也就慢慢相信了“称帝才是顺应民意”,最后真的照做了。

由这个故事来看,我们的认知可能存在局限,我们的感受可能随时都在欺骗自己。叔本华和休谟的哲学也讲述过相似的原理。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提及了“摩耶之幕”—即囊括天地的,普通人觉察不到的网。“摩耶之幕”源自古印度宗教,讲述山河星辰,甚至宇宙都是婆楼施展的幻术,若有一天婆楼收回法术,宇宙就会消失。

在叔本华哲学中,表象的世界就是“摩耶之幕”,而世界则是“我”的表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叔本华认为,我们认识到的世界,我们以为真实存在的万事万物,其实都是感官和大脑让我们这样认为的。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等去感触这个世界,但时间、空间和因果律会不会也是我们的认知,而不是客观实在?

叔本华留下疑问,而休谟的怀疑主义哲学则更进一步,通过《人性论》,怀疑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比如“我”。“我”到底是什么?休谟每次感觉到我,归根结蒂只是具体的知觉,比如冷暖,比如爱恨。而”我”,只不过是知觉感受的集合,同时让自己相信“我”的存在是自己一生中恒定不变的。

所以“我”的存在为什么是恒定不变的?从黄粱一梦到周公梦蝶,也许想太多也想不出个所以,生活还是要继续,思考权当调剂。不如结束语就是这句:文本纯属虚构。

你可能感兴趣的:(真的VS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