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说的“感性认知”

其实儒家通篇说的都是“感性认知”这件事,而且有体系有方法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感性认知。

比如:“情识感觉之不用,则性之智慧见矣”,又如“诚”之一物,“非思与学之所加,非智与力之所夺,故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一个人的感性认知,是他顺着情绪走吗?生气了就摔手机?不是。感性认知是你拿出一张纸写上“好处/损失”,然后一条一条列下来,如果好处多,就选择去做这件事吗?不是。感性认知是智商200+,20岁戴博士帽吗?不是。

心理学说过,智力分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两种,学校教育教你的都是流体智力,看书做题就能get,但晶体智力要靠做事情和反思,只有当你亲身实践过,才能领悟晶体智力,就是感性认知,就是俗称的情商,就是儒家所说的“性的智慧”,就是“诚”。

20+的时候,年轻人没有太多决策权,做的事情大部分是被安排规划好的,课余时间有80%在看书增加流体智力,20%投入在积极实践中增加晶体智力,这是正常的。

30+的时候,该有的见识都差不多了,三观也基本确立,如果还是整天看书做笔记,埋在故纸堆里增加自己的流体智力,那真的是一厢情愿,从自身看,精力和记忆力都不如年轻时候,从外在环境看,大家都在拼晶体智力了,你还在玩流体智力,就别怪自己仍旧享受20+人群的待遇,被别人安排规划,没有足够的自主决策权。

人类是习惯于“路径依赖”的物种,一个靠拼流体智力一路顺风顺水走过来的人,他势必会路径依赖继续增加自己在流体智力上的投入,但环境已经变了,新环境里有新规则,30+人群逐渐走上管理岗位,承担的是做决策的责任,如果一个人没有及时增加自己的晶体智力,就是要求环境一直把他当20+人群对待。这一段欢迎对号入座,看看自己更多投入在哪种智慧上,看看自己现在的处境是在哪种游戏中。

能够主动从“流体智力UP”模式,主动切换到“晶体智力UP”模式,从一个自己熟悉的而且是自己得心应手的模式,主动切换到一个陌生的自己玩不转的模式,这个决策本身,就是晶体智力,就是感性认知。

感性认知是一个只有亲身实践才能get的能力,看再多得书也没用。也是没有学校能培训你这种能力,只有找到愿意教自己的师父,师父来根据你的情况指点你,否则就是慢慢摸索,走很多弯路,或者一辈子也没什么智慧。

儒家所谓的“诚”,和儒家能够“至诚”的一系列方法,是中华文化独有的一套教材,在2016年的上海,也只有景行读书会能真正让你能够借力这套教材,培养自己的感性认知,让自己30+以后需要拼流体智慧的人生里,多一些筹码。

流体智力是你在全日制教育体系中至少奋斗16年才获得的能力,晶体智力需要你投入多少年时间?希望来参加景行读书会的朋友们能对自己的成长有一个合理的时间预判,3年5年能给自己打好基础,都要非常努力才行。今天的差之毫厘,未来的谬以千里,希望10年之后,还有很多朋友能在一起笑着聊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儒家说的“感性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