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3月24日下午2时30分
地点:山东知知堂
授课人:马鹏举老师
参加人员:学友11人
内容:《易经》第19卦《临卦》学习
(地泽临)坤上兑下:
临,繁体字写作“臨”,右边是人,左上角象人的眼睛,左下角象众多的器物。整个字形象人俯视器物的样子。本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诗经》里常用到这个字,如《诗·大雅·大明》中的“上帝临女。”;《诗经·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另外,还有“如临深渊”等等。“临”是以阳近阴、以高示下、以尊临卑、以大俯小,具有观察、监视、统治管理、教育管理的意义。
临卦是十二消息卦之一。地下有泽便是临。地是至卑的,它本不能临物,然而还有卑于地的东西,那便是泽。临,实际上是指事物的一种发展态势。《序卦传》说:“蛊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复卦只是初九一个阳爻,临卦则来了两个阳爻,所以复卦言亨不言利贞,临卦言元亨则言利贞。这是因为临卦是二阳进迫于阴,此时极容易放肆无忌,必守正方能保证元亨。意思是告诫统治者,如何临人?必须要以德临人,不能凭权势、凭地位。
“至于八月有凶。”是说:自一阳生的复卦亦即建子之月十一月算起,算至二阴生的遯卦亦即建末之月六月止,历时八个月。临卦与遯卦(乾上艮下)正相反对,临是二阳生,是二阳方长盛大之时,有元亨之义,到了遯的时候,情况发生变化,由于阴阳消长,二阳生变为二阴生,阳长阴消变为阴长阳消,所以有凶。有凶不必凶至,有凶只是一种可能性,经过主观努力,有凶也可以变为无凶。
《彖》曰:“临,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浸,逐渐。“浸而长”,在不知不觉中渐渐长大。道教经典《阴符经》中有这样一段话:“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也。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九二以刚居中,并与六五相应,则上下相交,阴阳合德,有足够的力量临其所临。“大亨以正,天之道也”。阴阳消长的实质就是天之道,是自然规律,人只能认识它,顺应它,不能违背它,也不能改变它。“至于八月有生,消不久也”。现在是二阳渐长,四阴渐消,消到八个月,至遯之时,便不是阳长阴消,而是阴长阳消了,告诫人们处得意之时,勿忘远忧。
《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泽上有地,地下有泽,地与泽的关系是临的关系。从社会层面讲,地是土,泽是水,土像统治者,水像人民。土与水总是相浸而亲密无间,统治者与人民也应该如此,应该亲民,也就是教民保民。“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统治者对待人民就像土地包容、滋润水而使之成为泽一样,在保民的问题上,要像坤土那样大度包容,对待人民无所不容,无所不保,无有界限,无有止境。这和《道德经》里的“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有相同的意境。从国家层面讲,要容许不同的政见,从社会层面讲,要容忍不同的声音,从个人层面讲,要容忍不同的好恶。从家庭来讲,教育孩子也要这样,要让孩子呈现他自己的状态,而不是以自己的标准要求他。《论语》中子张向孔子请教为官从政的要领,孔子说:“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意思是说:“事先不进行教育,〔犯了错〕就杀,这叫虐;事先不告诫不打招呼,而要求马上做事成功,这叫暴;很晚才下达命令,却要求限期完成,这叫贼;同样是给人东西,拿出手时显得很吝啬,这叫有司”。
初九,咸临,贞吉。
初九阳爻居阳位,其位得正,又与六四正相应,所以又正又吉。咸与感通,初九以德感六四,不以势逼六四,六四愿意为它所临,所以叫感临。
九二,咸临,吉,无不利。
九二正当阳德盛大的时候,与居君位的六五相应,九二是刚中而应,处境优于初九,它不但已然得吉,而且如果有所施为的话,将无所不利。
九二的“咸临”与初九的“咸临”不同,初九是以刚居刚得正而吉,九二是以刚居中相应而吉,不是一味地顺从。
象曰“未顺命也”,不好理解,今存疑。在这里,马老师讲了汉朝汲黯的例子。汲黯为人耿直,好直谏廷诤,汉武帝刘彻称其为“社稷之臣”。
汲黯的几个典故:
1、东越的闽越人和瓯越人发生攻战,汉武帝派汲黯前往视察。他未到达东越,行至吴县便折返而归,禀报说:“东越人相攻,是当地民俗本来就如此好斗,不值得烦劳天子的使臣去过问。”
2、河内郡发生了火灾,绵延烧及一千余户人家,汉武帝又派汲黯去视察。他回来报告说:“那里普通人家不慎失火,由于住房密集,火势便蔓延开去,不必多忧。我路过河南郡时,眼见当地贫民饱受水旱灾害之苦,灾民多达万余家,有的竟至于父子相食,我就趁便凭所持的符节,下令发放了河南郡官仓的储粮,赈济当地灾民。现在我请求缴还符节,承受假传圣旨的罪责。”汉武帝认为汲黯贤良,免他无罪,调任为荥阳县令。汲黯认为当县令耻辱,便称病辞官还乡。汉武帝闻讯,召汲黯回朝任中大夫。由于屡次向汉武帝直言谏诤,他仍不得久留朝中,被外放当了东海郡太守。
3、汲黯崇尚道家学说,治理官府和处理民事,喜好清静少事,把事情都交付自己挑选的得力郡丞和书吏去办。他治理郡务,不过是督查下属按大原则行事罢了,并不苛求小节。他体弱多病,经常躺在卧室内休息不出门。一年多的时间,东海郡便十分清明太平,人们都称赞他。汉武帝得知后,召汲黯回京任主爵都尉,比照九卿的待遇。他为政力求无为而治,弘其大要而不拘守法令条文。
4、后来居上的典故:溯源《史记·汲郑列传》: [1] 《史记·汲郑列传》汲黯对汉武帝说:“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汉武帝时,朝中有3位有名的臣子,分别叫作汲黯、公孙弘和张汤。这3个人虽然同时在汉武帝手下为臣,但他们的情况却很不一样。汲黯进京供职时,资历已经很深且官职也已经很高了,而当时的公孙弘和张汤两个人还只不过是个小官,职位低得很。可是由于他们为人处事恰到好处,加上政绩显著,因此,公孙弘和张汤都一步一步地被提拔起来,直到公孙弘封了侯又拜为相国,张汤也升到了御史大夫,两人官职都排在汲黯之上了。
有一天散朝后,文武大臣们陆续退去,汉武帝慢步踱出宫,正朝着通往御花园的花径走去。汲黯赶紧趋步上前,对汉武帝说:“陛下,有句话想说给您听,不知是否感兴趣?”
汉武帝回过身停下,说:“不知是何事,不妨说来听听。”
汲黯说:“皇上您见过农人堆积柴草吗?他们总是把先搬来的柴草铺在底层,后搬来的反而放在上面,您不觉得那先搬来的柴草太委屈了吗?”
汉武帝有些不解地看着汲黯说:“你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汲黯说:“你看,公孙弘、张汤那些小官,论资历论基础都在我之后,可现在他们却一个个后来居上,职位都比我高多了,皇上您提拔官吏不是正和那堆放柴草的农人一样吗?”
汉武帝招揽文学之士和崇奉儒学的儒生,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汲黯便答道:“陛下心里欲望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义,怎么能真正仿效唐尧虞舜的政绩呢!”汉武帝沉默不语,心中恼怒,脸一变就罢朝了,公卿大臣都为汲黯惊恐担心。汉武帝退朝后,对身边的近臣说:“太过分了,汲黯太愚直!”群臣中有人责怪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置公卿百官这些辅佐之臣,难道是让他们一味屈从取容,阿谀奉迎,将君主陷于违背正道的窘境吗?何况我已身居九卿之位,纵然爱惜自己的生命,但要是损害了朝廷大事,那可怎么办!”
司马迁对汲黯的评价:“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脩絜,好直谏。”
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
甘,巧言令色、花言巧语。六三以阴居阳,不中不正,又处下卦之上,有临人之位,无临人之德,只有以口舌之甘取悦于下,是为甘临。甘临,是无德之临,自然无所利,不过九三如果持谦守正,知危而忧,则有咎可转为无咎。
六四,至临,无咎。
至,从高往下飞到地上。六四以阴居阴,下应初九,得正又有应,又在坤体之下,下与兑体最亲近,所以“至临”,无咎。
统治者如果高高在上,不能至临,就容易导致官僚主人,进而形成形式主义。在这里,马老师讲了清军入关后强制汉人剃发的故事。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
知,是明知之知。六五以柔居中,下应九二刚中之贤,任之以临下,如此善取天下之能,善任天下之聪明,正是人君所应该有的知,以此知临天下,岂有不吉之理。
象曰“行中之谓也”。行事得中,不刚不柔,既不宽纵废事,也不苛察为明。
“丙吉问牛”的故事:丙吉是西汉宣帝时期的丞相。《汉书·丙吉传》记载:“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明朝的程登吉在《幼学琼林》中赞曰:“楚王轼怒蛙,以昆虫之敢死;丙吉问牛,恐阴阳之失时。”
上六,敦临,吉,无咎。
敦临,以敦厚临天下。上六居上体坤卦之极,坤终为厚,有君子敦厚之象,主动地以柔顺刚,所以得吉,当然可以无咎了。
“敦临之吉,志在内也”。上六是阴爻,它却主动与阳刚应,敦厚诚笃,以德临人,所以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