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妄念

吃的妄念_第1张图片

小时候逢年过节,家里是一定会做腊肉的,用放养的肥猪肉灌起来,用大量的粗盐腌制。风干以后是半红半白的样子,一半瘦肉,大半的肥膘,吊在老房子的横梁下方,随吃随取。

一般会把腊肉切成小拇指长短,铺在米饭上放一起蒸了,吃的时候用最锋利的齿间咬下小小一块,极咸、极香,一小块腊肉就可以下一大碗米饭。说起来,我已经很久没吃腊肉了,这种高盐、高油脂的食物仿佛已经不再适合出现在我的食谱中了,但我始终记得童年腊肉的香味,那一口大荤所满足的口腹之欲。

都说人对食物的理解常始于童年印象,但我的童年没什么特殊的食物记忆,印象最深刻的,除了腊肉就是粢饭团了。

我的妈妈是一个勤劳勇敢的中国典型妇女,几十年来一直把家庭照顾得井井有条。但是她不擅厨艺,就是把食物弄弄熟,全家吃个温饱。

小学时代,因为父母工作忙碌,我便一个人在岛外求学,中饭就是学校食堂,晚饭常常是路边随便吃碗面或者不吃。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早上的粢饭团,烫手的糯米饭装在厚厚的大木桶里,冒着热气,取一团糯米饭包裹上油条、榨菜丝,再加上一根香肠,就着一袋塑料袋装的豆浆吃下,啧啧啧,那一口下去,糯米饭的香、油条的脆、榨菜的咸和那时觉得超级美味的香肠混合在一起,那种满足感,感觉脑子里都在鸣笛,吃完一团粢饭团就走到了学校,开开心心上学。

高一时候也是一个人生活,常常没有早饭吃,有位好朋友听说了,每天早上给我带象山中学边上一家早饭店的粢饭团和珍珠奶茶,断续送了一年之久,那时一个人到更远的县城上学,每天早上打开书桌看到那一团热乎乎的饭团,吃掉就觉得很有力量。

长大以后很少再吃粢饭团,一来是在宁波生活,工作日着急上班、周末睡懒觉,遇不到那种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二来也是因为长大以后懂了很多的营养学知识,内心里会觉得油条啊、榨菜、香肠这些东西都是不健康的,也就很少会去主动寻觅了。

人间最难留的是这最寻常的一味。

去年,有个朋友开了家餐馆,供应粢饭团,去尝了真是惊艳,本来对这装在精致盘子里的食物并不抱有太大期望,吃下的一瞬间,我感觉自己的听觉瞬间关闭了,一切仿佛回到了十余年前的清晨,记忆在我的胸腔里发酵,情感的菌丝也攀缘在我的脑际:小小的海边小镇刚刚苏醒,太阳还没有出来,贩卖粢饭团的小贩骑着三轮车在路边吆喝,头戴小黄帽的小女孩巴巴的等着小贩将饭团做好,递上1块5毛钱,那小女孩对食物的渴望.....

后来,我就有事没事的独自去她店里静静吃这一团喷香的饭团。

比起什么粤菜、日式料理、高级的意大利菜,我最爱的,还是这一团简简单单的粢饭。

你可能感兴趣的:(吃的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