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一念起,万物生】

敦煌莫高窟【一念起,万物生】_第1张图片
千年莫高

公元366年,乐尊和尚云游至敦煌,看到远处三危山金光万丈,想象这是一个圣地,发愿建石窟修行度化众生,于是开凿了第一个石窟。

随后延续一千多年,造就今天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圣地。

此前我从未去过敦煌,因为是和一群同学去游学,临行前我们做了很多功课:查阅书籍,看记录片和影片。

当坐在候机楼座椅上,一个充满神秘和异域风情的敦煌已经出现在我了眼前:石窟、壁画、驼队、藏经阁、王道士、月牙泉、鸣沙山……敦煌,一个充满历史感城市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敦煌莫高窟【一念起,万物生】_第2张图片
驼队

我们从兰州转机,经过一天的飞行大家都七晕八素,昏昏沉沉的。“看,到了”一个欢快的女声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大家快速的揉了揉眼睛,头偏向窗外,飞机划着优美的弧线,窗外一望无垠的黄土地。

对于生活在南方的我们,习惯了昂首是楼,平视是数不清的人头、汽车,习惯了水泥马路,一下子被带到这个黄色的世界,有种说不出的兴奋和赞叹。

仿佛一下子从众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管是60后、70后、80后、90后,大家都成了00后,没有了羞涩,不好意思,矜持和风度,大家争先恐后往外面走,叽叽喳喳,兴奋不已。

这就是敦煌给我的第一印象,我们作为人最本真的快乐和好奇的天性被释放出来了,后来知道很多来过敦煌的人都有被疗愈的感觉。


敦煌莫高窟【一念起,万物生】_第3张图片
九层塔

敦煌火车站也有拉客的人,旅行的人不会到了一个地方就会改变性格,我们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本能的担心被骗,但后面几天的经历证明来敦煌你这个信念是多余的,它只是徒然的消耗你的能量。

我们是提前约好了车的,车主是我们请的导游的叔叔,因为服务好,后面我们就全程用了他的车。

车的费用很实在人也实在,后面我们去古城游玩流连忘返,忘了回去时间,出来时他没有一句抱怨,朝我们朴实的笑了笑,在外面等了我们几个小时,后面还带我们去他家客栈吃东西,这对从南方过来的我们是不可想象的。

敦煌人我不知道她们的受教育程度,但他们良好的修为彷佛与生俱来,后来我猜是从虔诚先辈那里继承来的淳朴和谦和。

我们住在美丽的月牙泉小镇,黄沙、黄土、黄房子。辽阔雄壮的黄土地一下子让我们忘却了旅途的疲惫,身心放松。


敦煌莫高窟【一念起,万物生】_第4张图片
月牙泉小镇

第一天莫高窟参学,我们邀请了敦煌研究院的边老师给我们讲解,不同于一般的旅游团队(旅游团一般到莫高窟2个小时带你去看几个洞窟,讲几个故事就匆匆结束了),边老师是敦煌本地人,敦煌研究院学者。

他渊博的知识的让我忘记了他还只是一个80后,会几国语言,能用德语为外国友人讲莫高窟,讲壁画,让我瞠目结舌。

你要知道敦煌壁画很多以佛经为主,能用汉文讲明白已很是不易,用德文可想而知他投入了多少心血,多么热爱莫高窟。

我们一行人先到宽幕影院和球幕影院,《千年莫高》《梦幻佛宫》巨大的荧幕把我们带入了敦煌恢弘的历史画卷,置身其中,我们仿佛回到唐朝,北宋,西夏王朝,我们就是其中的一员,一起经历那波澜壮阔又百转千回的历史篇章。

电影很快结束了,但莫高窟对我们内心的触动才刚刚开始,去参观洞窟的路上我们一直回味不已。


敦煌莫高窟【一念起,万物生】_第5张图片
千佛洞

边老师也许是接待的学者、文人比较多,特别会讲洞窟的故事,每一个洞窟都是几代人,几十代人的故事,甚至一千多年的故事。

莫高窟大部分与佛教有关,我没有宗教信仰,对于佛教除了看过几本书也没有特别的感受,同行的还有些人是基督徒。

我有点疑惑问边老师:“边老师,对于其他宗教信仰和我这种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看洞窟对我们会有影响吗?”

当边老师说出:“我认为佛学就是一门心性哲学,谁都会从中受益”,我立刻被他这句话折服了,破除了所有宗教信仰顾虑,每个人只需投入其中,寻找对自己心性有启发的地方就可以了。

每个洞窟都有编号,有的是富有人家家族窟或者达官贵人为祈福修的洞窟,有的是穷人众筹的窟。

每一个窟都有很多丰富的主题故事,有历史人物故事,有祈福,有讲经说法,有风景名胜,有艺术表演,还因为洞窟本身在历史长河中经历的的各种离奇的故事,引人入胜,让我们常常裹足不前。

当边老师向我们娓娓道来它里面的故事,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一千多前:在无数个安静、缀满星星的夜空下,一个个着装各异的画匠调好色,带着无比虔诚眼神,在洞窟里作画,一笔又一笔,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壁画落了又补,补了又落,一代又一代……。

每个洞窟的墙壁上几乎都有一千个佛,有些洞窟每个佛还细致的涂了金粉。那些故事里寄托了古人美好的愿望和对后人的祝福,也记录了多个历史时代的思想、文化、艺术.......,里面包含的内容之广、之深用我的语言无法穷尽一、二。

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让那些虔诚的先人倾其一生,在石头上凿这样的千佛洞?博学但却很低调的边老师平静的用一句话总结了所有:有钱、有信仰、虔诚。几百个洞窟一千多年的历史被边老师用三个词概括了。


敦煌莫高窟【一念起,万物生】_第6张图片
洞窟

现代人为什么越来越不快乐,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心神不定?

我们为什么那么多需求,那么多的贪欲?放下又放不下都是执着,都是痛苦的根源。

“专注在一件事上,一事通百事通”边老师总是一语道破天机。

去到莫高窟,你会由然而生敬畏之心,莫高窟一个洞窟据说好几代人也研究不完。

莫高窟一千多年的历史让我们现场感受到古人的呼吸和心跳,而他们对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也经由一个个洞窟,敦煌一代代守护者传递给了我们。

晚上我们有幸请到敦煌研究院孙老师给我们同学做讲座,同学们似乎对孙老师本人更感兴趣,问了很多问题。

“您在研究院最困难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你有恐惧的事吗?”“您是怎么面对困境的?”……看似好奇孙老师故事,实际上是解自己心中的疑惑。

看着孙老师低眉,微微一笑,很朴实、很真诚的几句话就让同学的困惑一扫而空,我心里暗自一惊,敦煌研究院个个都是“高人”啦。

“我没有恐惧的时候,多做善事就不恐惧了”

“以前工资才50几块,现在多了很多,我对自己生活没有不满意的地方”

“做人要诚信”

孙老师没有讲大道理,讲的都是个人生活事情,但处处体现了一个学者、一个智者的品格、胸怀和格局,最后结尾不停歇的掌声是对孙老师最好的赞赏。

写到这胸中充满满满的幸福感和感恩之情。莫高窟人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敦煌,他们有一个名字叫“敦煌守护者"。

如果你去莫高窟不要忘了去常书鸿院长的墓地去瞻仰一下,他是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

后面我们有去敦煌古城,不是偶遇工艺美术大师阮老(敦煌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我就不知道“人”字还有这种解读。

敦煌莫高窟【一念起,万物生】_第7张图片
佛像

“一撇乃肉身,一捺乃精神。肉身容易满足,而精神需要长期的滋养,一个人没有一捺,活着如同行尸走肉;一个人一撇没有了,虽死不亡”

“人的一辈子要经历很多事,最重要的事是要修心,修到最后心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一切,不留住一切”

“人要看的开,想的开,丢的开”

句句诤言敲在我们心里面,听的我们一行人内心激情澎湃,匮乏的心灵迅速得到了滋养,本来1个小时行程变成了4个小时,彼此都有他乡遇知音的感觉。

常书鸿院长,边老师,阮老,孙老师,一代代敦煌人在孤寂中坚守,研究院的所有人和我们住的客栈“一见”一样,  拥有谦卑的贵族气质。

最后我们去了鸣沙山、月牙泉、还举办了红尘思辨,这两个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一股强大的自然界的奇特能量。在自然面前,我们个人渺小如沙粒,微不足道。

敦煌莫高窟【一念起,万物生】_第8张图片
鸣沙山

鸣沙山、月牙泉的美让人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它深深触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我们红尘思辨的题目就是以它为辩题:美是客观存在?VS 美是主观感受?,经由这两天的体验让我们在辩论会上大大享受了一把精神盛宴,美即是客观存在,也是主观感受。

去敦煌不看《又见敦煌》,那就是最遗憾的事了,看完后它留给我的感受是:一年,365天,一百年,一千年,在敦煌,不过是一瞬间,我们还有什么看不开,放不下的呢!

每一次到敦煌游学的同学内心都会被深深触动,都会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回到各自城市后感觉精神受到升华和洗礼,内心会充满能量和力。

因为那里有一种叫“信仰”的东西,那里的人身上有一种气质叫“贵族精神”。这种敦煌精神对人影响很久远,生生不息,它是不灭的生命!


敦煌莫高窟【一念起,万物生】_第9张图片

后记

我们是谁?我们今天所说的,所做的终将成为记忆,成为历史,关键是你想留下什么?

人生千百俗事,对历史而言,都是小事。

在敦煌莫高窟存在着 一种精神的力量,它弥漫在空气中每一个细小的分子里,身在其中,你的每一个细胞都会得到净化和升华。

它的存在就是一种传承,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我们从何而来?我们未来将去向哪里?在这里每个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春风十里柔情,夜月一帘幽梦!

去了敦煌莫高窟你会升起怎样的念,你就会创造怎样的世界,祝愿每个在红尘中修行的人能不断的与更美好的自己相遇!!!

你可能感兴趣的:(敦煌莫高窟【一念起,万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