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发愤的草莓
去年底,本地书友会发出一个讨论主题:“今年买的书,你读完了吗?”
这个主题道出很多人的痛点:家里满柜子的书,就是看不动呀!每年能看的就几本,有的人甚至连一本都不到。
一项调查显示,在读书上,中国年均4本书,韩国人11本,法国人20本,俄罗斯42本,以色列44本,美国56本。如果你一年能读4本以上,在数量上就处于中上水平;若是一个星期完成一本书,一年52本书,你就远超亚洲水平了。
要从原来每年几本书,变成每年52本书的状态,就需要搞定“速读”的方法。
那我们就来聊一聊下面三点:
1.速读到底好在哪
2.如何掌握速读的技巧
3.你还需要知道的事
速读到底好在哪
快速甄别
目前,新书出版呈现海量状态,每年20-30万本中文书籍出版,要一天读书550本以上,才能赶得上新书的出版速度。
在出版界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书籍的推出越来越追逐市场的浪潮。出于商业的目的,很多书都会标榜“必读”之类的名号;还有些好书相当低调,营销做得少,所以不为人知。
别人推荐的书单,是经过别人的过滤器的,未必符合你的需求和胃口,因为那是“二手知识”;想要得到“一手知识”,你必须亲自下水去验证。
那么多的书摆在面前,如何去大浪淘沙?唯有速读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帮到你。
兼听则明
每个人看一个主题都有自己的角度,当然存在着盲区。如果有好几本同个主题的书,就能互相补齐短板:这个作者看不到的点,在那个作者的书中得以补充。
当你有速读的方式,能把同个主题的好几本书一起啃掉,你会收获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不至于掉入“偏信则暗”的尴尬。
海量输入
如果你想进行内容创业,持续输出知识,海量输入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读书的速度快,汲取的信息就更多。信息经过整合能转化为你的知识。汲取的信息越多,从概率上讲,转化为的知识就更多。
这也是一个信息多“欺负”信息少的年代。谁掌握的信息多,谁就更有底气,能hold住别人,同时,在未来更有主动权。
如何掌握速读的技巧
许多人在读书时,总会把自己“矮化”为书籍的奴仆,别说不敢在书上写写画画,就说对所有的书都生怕漏读什么而一字一句慢慢看这点,可见一斑。
在了解速读技巧之前,你必须转换这个思想。
你才是书籍的主人,书是你的仆人。
它是为你服务的,你不能被它带走,而是要以你的需求为中心,去要求它提供服务。
准备对一本书下手时,你要对着书说:“就给你这点时间,有话快讲!”把这个步骤作为速读之前的仪式。
接下来进入主题,以30分钟速读法为例。
速读的第一步是随便翻翻(toss),约5分钟
先看书的封面、封底、目录、序言,知道书里大概是关于什么样的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
如果感觉与预期差距很大,可以立刻放弃。时间才是最重要的成本。
如果预感是需要的,那么,写下“看这本书的目的”,“打算通过阅读它了解到什么”或者“读完书希望解决什么问题或困惑”。
我们去某个地方,如果出发前能通过地图把握大致方向,就能够避免中途迷路,尽早到达想要去的地方。写下的这些问题,就是你帮你把握阅读这本书的目的地。
如果没有头绪,这里有套路供你选择。
比如“作者在书中讲了什么、他是怎么阐述的,他讲得对不对,和我有什么关系”,若是嫌这几句话难记,可以缩为“what、 how、 right 、about”四个字,是不是忘不了了?
还可以把以下这些作为问题:“个人直觉认为哪些重要,哪些特殊词汇引起注意,我想读这本书解决什么问题,读完这本书我要有什么下一步行动”,等等。
如果你在翻阅目录时,一眼就看到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或者有疑问的,再好不过了。
速读的第二步是略读(skim),约10分钟
这一步是迅速地翻阅,主要看标题或加粗的文字,同时带着第一步罗列的问题迅速找答案,然后做记号。
这个过程就像开着直升飞机找火山口一样,看到哪个火山口冒烟做记号;也像你拿着藏宝图,直接冲着找宝贝而出发。
带着问题在书中跳读着找答案,效率会提高N倍。因为可以直接去到你最好奇的部分,为汲取这本书的知识打下坚实基础。而按照一般人的读书时从头至尾地进行,往往读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好奇心已经下降了,阅读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做记号的方式有多种,有的读者用荧光笔直接划线。我比较喜欢先用荧光贴迅速锁定关键页面。荧光贴可以拿出三种颜色分类使用,是为“三枚书签法”。用绿色的作为通读书签,用黄色的作为重点书签,用红色的作为标记书签,层层递进,这样在第三步阅读时会更有侧重点可以把握。
等到下面的第三步再配合荧光笔。因为在这一步时,你对书本的理解还不多,直接上荧光笔会让整本书显得乱糟糟。
有些比较重点的页面,我还会夹上便利贴,方便第三步详细了解后把精华视觉化呈现。
上面说的这几样就是我的速读“吉祥三宝”:荧光贴、荧光笔、便利贴。
速读的第三步是精读(read),约15分钟
这时候,需要你拼尽全力阅读刚才做记号的部分,再回忆或者用个人语言复述印象深刻的内容,加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
然后,这本书的使命完成了。
这里要说说精读时的眼球运动方式。当眼睛运动方式是以一个字一个字为单位时,属于逐字阅读。精读并不是非逐字阅读不可,而且逐字阅读的速度比较慢,理解程度也未必比读得快好。
建议使用“捕捉语义单元”的方式去精读,也就是眼睛的运动方式是以语义为单位的。
例如“我是少先队员”这句话,用逐字阅读就是“我-是-少-先-队-员”;而用捕捉语义单元的方式,读起来是“我是-少先队员”,是不是速度会快很多呢?
有人问,“toss-skim-read速读法”能做到吗?
其实有不少书籍都提到了快速阅读的方法,比如《王者速读法》、《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快速阅读》、《10倍速影像阅读法》、《快速阅读训练法》。想要熟练掌握此法,你必须“刻意练习”。
上面提到的速读30分钟并不是说一定要在这个时长内完成(当然,如果你有设定时间限制,注意力会得到提高 ,大脑运转速度也会加快)。有的书本身思维密度极其高,确实没办法;有的是因为个人练习时间不够,刚开始尝试时,还无法达到这么快的速度。所以,你可以灵活控制速读的时长,只要比以前读得快,理解得也不少,那就值了。
我曾经把这种方法告诉一位网友,他使用后非常惊讶,觉得以前没有发现此法是遗憾,给我发来这样的留言:
你还需要知道的事
更适合什么书籍?
有人说,这种方法扯淡,难道让我这么去读《红楼梦》《三国演义》吗?
这种思考是有效的。这种速读法有一定的适用面。它更适合致用类的书,或者说是非虚构类书,不太适合小说这种需要慢慢散步其中的虚构类书籍。
“有些书可供一赏,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有的书只要读读其中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
这是培根的话,也说明不同的书对应不同的阅读法。
此外,我更喜欢把速读法用在纸质书上。因为在快速翻阅时,纸质书比电子书更有优越感,贴贴涂涂划划什么的也方便多了。
漏了其它内容怎么办?
有朋友担心,这样阅读之后,漏了其它内容怎么办?
按照二八原则,一本书最重要的部分只有两成,如果能抓住这两成,对这本书的把握就像“擒贼先擒王”那样。
如果一本书,这最重要的两成内容能够对你产生改变,哪怕只有一点让你得益,变成你自己的知识,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达到了。要知道,很多人读了N本书,自身思想和行动还是原封不动的,那是在浪费时间。
要是你真的怕漏了其它内容,大可以用速读的方式对一本书围剿几次:一天干上一次,一个星期也能有三四次。
想想看,用两个小时看完一本书和用4个不连续的30分钟多次读一本书的效果,有什么差别。人在做事时,开始与结束的精神比较集中,记忆的效果好,心理学上称为“初始效应”和“末尾效应”。如果花费30分钟去读书的话,“初始效应”和“末尾效应”各占5分钟,合计就有10分钟的读书时间效果比较好。这样重复4次,120分钟里就有40分钟的读书时间处于精神集中的状态。如果拿连续的120分钟读书,“初始效应”和“末尾效应”各占5分钟,合计仅仅有10分钟的记忆效果比较好。
所以,短时间多次重复快速阅读一本书的效果,不会差过以前那样慢慢地读上一次。
不论读书快与慢,最重要的是你能从一本书中汲取多少知识。
而这种方法帮你在最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汲取知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带着目的阅读,可以自由调整节奏,一边确认重点一边阅读,重视自己的感受,对于重点内容又可以精读直到理解为止。
读后还需要做啥?
就像上面所说,如果一本书中,有一点让你得益,变成你自己的知识,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达到了。
所以,速读完并不代表结束。速读法并不是让你去炫耀那些金灿灿的书目数量,用读书刷存在感。关键是把理解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
如何变成自己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改变行动、形成文章、画思维导图,给伙伴做知识分享、完善知识体系、研发课程,等等。这样“玩”着“玩”着,你会撞出一些门路来。
————
嗨!我是发愤的草莓,推崇“蜜蜂般学习工作,蝴蝶般感受生活”。
85后上班族双娃辣妈,三线小城活跃分子,爱手绘的个人管理达人。
5点码字助你省时、省力、省心,2015年至今创作干货类文章超过61万字。
文章入选LinkedIn领英的新书《你从未真正拼过》和橙子学院的新书。
个人新书2017年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