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原理》总结之刑法典

刑法典原理

一、犯罪

1/2、犯罪分类与犯罪类别

犯罪:指基于一切可以产生或可能产生某种罪恶的理由而被禁止的行为

分类:私罪(对他人)、半公罪(对群体)、公罪(对社会)

私罪类别:人身、财产、名誉、身份犯罪

半公罪包括基于灾难与基于恶意

公罪包括:1)、对外部安全的犯罪;2)、对司法及治安的犯罪;3)、对公共力量犯罪


3、其他类别

1)、混合型犯罪;2)、主罪与从罪;3)、作为犯罪与不作为犯罪;4)、假想罪(影响社会道德)


4/5/6、犯罪的目的对罪的影响(知道并策划、知道且无意、知道且低估且故意、无知)


7、犯罪身份对于罪影响——要求特别身份的犯罪、无特别身份要求的发布最更容易引起社会恐慌


8、犯罪动机对罪的影响

社会动机(善行)与半社会动机(自我保护)为保护动机,不易引起社会恐慌,适用于减罪

反社会动机(恶行)与个人动机(欲望及激情)为诱惑动机,加重罪行


9、预防犯罪的难度及其对惊恐的影响


10、隐秘程度对惊恐的影响


11、正当性的根据

具有犯罪行为而不为犯罪的正当性基础:允诺、排斥大恶、医疗行为、自卫、政治权利



二、对犯罪之恶的政治补救

1、主题

1)、预防方法;2)、遏制方法;3)、补偿方法;4)、刑罚方法


2、预防犯罪的直接方法

1)、告诫;2)、威吓;3)、强制离开某地;4)、部分放逐(即行为控制);5)、财产保证


3、持续犯罪的情况

持续的犯罪包括消极的不作为、物质性工程、印刷行为(出版)、重度犯罪等


4、持续犯罪的遏制与直接犯罪的预防方法一致


5、补偿的性质***********************************************************************

补偿包括两个方面,即过去的补偿金和未来的补偿;前者称损害赔偿,后者称抑制罪恶


6、补偿必要性成立的根据

损害造成的第一层次的恶,以损害赔偿做补;

第二层次的恶以抑制罪恶做补


7、补偿的类型

1)、金钱补偿;2)、实物返还;3)、宣誓补偿;4)、名誉补偿;5)、惩罚补偿;6)、替代性补偿


8、补偿额

1)、按照罪恶的种类,确定关系人及补偿数额

2)、对于不能确定补偿额的案件,天平的砝码应该向受害人一方倾斜


9、补偿的确定性

1)、补偿责任不因被害人的死亡而消失,原归死者的补偿权由继承人获得

2)、被害人享有的补偿权不能因罪犯的死亡而消失,但也不可转归其继承者,因以其遗产做补


10、金钱补偿

金钱补偿包括对个人的损害赔偿与抑制罪恶

补偿的标准严格按被害人损失大小衡量,但允许以时间计高于市场利率的复利******************


11、实物返还************************************************************************

对于物品的实物返还应在尽可能的条件下适用所有案例

对于新主人为罪犯同谋,非同谋,罪犯本人,及经由拍卖流转(涉及当地拍卖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等)的各种情况的讨论*******************************************************************


12、宣誓补偿

以虚假陈述或信息对他人造成精神、名誉、财产损失的赔偿

应由罪犯本人出资以付公告其虚假陈述的费用

缺陷:公告这一方式只对真心悔过者有效


13、对侵犯名誉犯罪的矫正

名誉权的犯罪分为三类:言辞侮辱、人身攻击、侮辱性威胁

对应的惩罚方法:一般训诫、道歉、公开宣判、驱逐

PS:在15世纪前的欧洲,决斗被用来解决很多争端,包括名誉权


14、报复性赔偿

报复性赔偿的必要性在于不仅对个人有用,也对社会有益

罪犯本人不能补偿时,可由第三人代为补偿



三、刑罚

1、不应适用之刑********************************************************************

1)、滥用之刑,不存在现实之罪;

2)、无效之刑,对不知法、非故意、无意识、不可抗力所用之刑

3)、过分之刑

刑罚的代价,1)、强制之恶;2)、刑罚之苦;3)、恐惧之恶;4)、错误控告之恶;5)、行刑之恶;6)衍化之恶(对罪犯家人及朋友)


2、罪刑相称

1)、刑罚之苦必须超过犯罪之利

2)、刑罚的确定性越小,其严厉性越大——————————————越难确定的罪,惩罚越重

3)、两罪行存在因果或次序关系时,重罪俞应重罚———————————防止罪行恶化

4)、罪刑相等,也不应对所有罪犯适用相同之刑,必加上具体情节考虑


3、关于刑罚之限定性

对于轻率和疏忽犯罪、非恶意过错导致之罪,未完成之罪,已失败的未遂罪,均可在某一足够长时间后,不予追究——————————————————足够长时间的担惊受怕以做惩罚弥补损失

对于累犯,恶意犯罪,杀人,抢劫等则不应设立追溯时效***********************************


4、错误之刑或滥用之刑

公众的同情心会破坏法律本身的威能与效力,产生第二层次的恶


5、要求保证好行为


6、刑罚之选择

1)、刑罚本身应具有多与少的可变性,与罪行相称性

2)、刑罚应具有示范性与经济性


7、刑罚之类型

死刑,痛苦刑,带痕刑,耻辱刑,限制刑


8、刑罚的不公正刑

为不同之罪适用不同的处罚


9、普通刑之考量

减少犯罪,弥补损失,教化社会


10、赦免权————对美国总统/州长特赦权的讨论****************************************

对太严厉的的法律,赦免权时必要的矫正,但这一矫正本身属于恶

一个刑罚的确定性越小,严厉性越大,确定性越大,严厉性越小*****************************



四、预防犯罪的间接方法

1、施恶能力的剥夺

内在能力:无法剥夺

外在能力:限制管制工具,限制枪械等危险物品,限制酒类等容易使人失控的药品或食品


2、禁止获得可能形成犯罪的知识

对于出版物、媒体的信息管制


3、抑制犯罪的间接方法

1)、公德宣传;2)、法律宣传;3)、对于已犯罪者的抓捕————使违法必究


4、引导人们热衷于有益的公众娱乐以改变危险的欲望


5、在无害或者危险尽可能小的限度内满足本能欲望


6、避免怂恿犯罪

政府不应该奖赏犯罪,使犯罪者在接受惩罚后无利可图

不得弱化道德或宗教制裁

对于怂恿犯罪的个人,同样处以惩罚


7、随着诱惑的加大而相应的扩大责任

对于有更大可能犯罪的职业应该通过高薪等优惠条件减少其犯罪动机


8、减弱对诱惑的感受性

物质的贫乏会使人们倾向于犯罪,良好的经济环境会大大的减少犯罪


9、强化刑罚在人们心中的感应


10、便于了解犯罪的事实****************************************************************

1)、证明及重要契约的签订

(1)、多数证人优于少数证人;(2)、已婚优于未婚,名人优于普通人,熟人优于生人;(3)、对于多页的契约,应在每一页上都由证人签字,所有修改之处应当另外附表并证明,每页列出行数并标注;(4)每一证人都应附上姓名,年龄,住址等;(5)、对订立契约的时间地点做出证明

防止篡改:契约适用特定的纸张,专人供应,购买登记(双向)


11、赋予众人预防犯罪的权利可以更好的防止犯罪


12、便于识别和发现人的手段——————人口登记


13、增大逃跑的难度————————交通登记


14、减少起诉和惩罚的不确定性************************************************************


15、防止主要犯罪而禁止次要犯罪**********************************************************

1)、禁止携带易于袭击且易于藏匿的武器

2)、禁止销售毒药,炸药等危险物品

次要犯罪:1)、第一类次要犯罪————————未遂犯罪

2)、第二类次要犯罪————————恶意使人致贫————赌博,挥霍

3)、第三类次要犯罪————————可能导致犯罪的偶然事件——毒药,管制器械销售

**************************************************************************************


16、仁善文化


17、利用荣誉心或公众制裁


18、利用宗教的能力


19、利用训示的能力


20、利用教育的能力


21、预防滥用职权的基本措施*************************************************************

1)、把权力分为不同分支;2)、将任职权与撤职权置于不同人之手;3)不允许地方长官长时间在同一地任职;4)、接受告密;5)、向最高当局申诉的权利;6)、出版自由;7)、公布行政行为的依据、理由等;8)、根据一定程序行使权力



《立法原理》总结之刑法典_第1张图片


《立法原理》总结之刑法典_第2张图片



《立法原理》总结之刑法典_第3张图片


《立法原理》总结之刑法典_第4张图片


《立法原理》总结之刑法典_第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立法原理》总结之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