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苟且与心中的田野

经朋友推荐,昨天开始,在“微信读书”上找书读。

手机上原有3个阅读软件,各自的书架里都积攒了几十部免费的书籍。是的,都是免费的。身为一个出版行业的从业者,在此之前我并未花钱买过电子版的图书,一本都没有。也正因积压了那么多未读的书,已经不再想添加其他阅读软件,贪多嚼不烂,何况本就已经嚼不烂了。

然而终究还是装了“微信读书”。原因有二。其一,接通了微信好友接口后,原本属于个人空间的阅读就增加了分享与互动的功能,这样读到好书或者好段落的时候,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分享给朋友,这点非常吸引我。其二,基于阅读时间的累积,“微信阅读”会按照阅读时长兑换相应的书币——只要你读的足够多,后面的书可以免费了。惭愧,还是为了省钱。

系统赠送了十几个书币,有时效。于是点进去看一下热门推荐。翻到第二页,就看见了《鱼羊野史》。

春节期间去朋友家做客,在书架上发现了一本《鱼羊野史》,拿起来翻了翻,这套书从上市就想买了,一直拖着没下单。我问朋友,怎么样?还不错吧。朋友说,没看几页,觉得没啥大意思。

果然,高晓松的书,或者说他的语言风格和历史观,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朋友说,你想看就拿走吧。我又翻了几眼放下了,还是自己去买一套抽时间完整的读一遍吧。这一句抽时间,又是一个多月过去了。若不是在这里看到,不知道又拖到哪天去。赠送的书币足够,于是《鱼羊野史》终于收入了书架,虽然是电子书。

《鱼羊野史》的成书,源于大紧——矮大紧是高晓松自己起的绰号——几年前在东方卫视录制的一档讲述历史的脱口秀栏目《晓松说》,节目以时间为线索,以历史上的今天为题,由大紧本人,讲述历史上某一天发生的历史事件,并作出他自己的点评。成书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节目中的脱口秀进行文字整理,因此,书中呈现出来的其实就是稍加整理的口头语言,所以我说这是高晓松的语言风格而不是文字风格。这也是部分不熟悉大紧的读者们,在阅读时感受到的并不太好的阅读体验的原因。

趁着等待开会的空档,读了几十页。顺手记录下一些想法,还包括一篇简短的书评。

历史有多种样子,历史有多种维度,历史还可以有多种评价标准。

正史不一定是真实的,因为历史往往会被统治者出于政治原因而精心打扮一番,所以野史大可以读,还可以多读、细读、深读。

野史不一定不真实。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所有事件,都遵循着普适规律,历史进程都或多或少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说到底,还是受人性的影响。而人性,几千年来,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基于此,历史读的多了,是可以对真实性合理性做出基本的判断的,一如我们对生活中各类事件的判断。

高晓松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其独立历史观对历史爱好者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至少解决了历史也可以生动有趣的问题。

补一句,矮大紧是本人精神导师,嗯,这么说,不夸张。

是的,我奉大紧为精神导师。这在30多年的人生履历中,还是第一次。于我而言,强若星爷,也只是热爱而已,若论及偶像或者崇拜,总还是是差了点。然而大紧,在我心中事实上已经超越了偶像的地位,但我并不喜欢偶像这个字眼,所以精神导师是比较贴切的。

原因很简单,在能想到的精神层面的各个领域,大紧几乎都是男神一样的存在。知识分子的操守,文艺青年的情怀,音乐上的造诣,自由主义的三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博学,丰富而传奇的人生阅历,走遍世界的眼界,深刻的洞察与思考,机敏的逻辑与辩术,除了颜值简直无死角。

几年前,《晓说》在优酷上线,看了两期之后,就此欲罢不能。每有更新,必第一时间找来看。彼时最被吸引的,是从他的口述中得知的,颠覆原本认知的一些历史真相。那种“卧槽,原来是这样”的感觉,每次出现都是一次醍醐灌顶,每次都是眼前一亮的豁然开朗。

这种持续的、大面积的新鲜认知,对既有知识体系的冲击所带来的快感,是中学时代之后罕见的,也是成年之后所未有过的。想象一下,在你对知识与未知世界或者未知领域有极大渴望的时候,恰好出现了一位各方面都能满足你需求的精英级的人中翘楚,那种内心的满足感和充实感,会让你感激这个人的。

于是,从《晓说》,到《晓松奇谈》,从优酷到爱奇艺,一期不落,追完了所有。看着那张不是很对得起观众的奤和怎么变也不好看的发型,听他摇着扇子叨逼叨,一晃就是4年多。不知不觉间,已经习惯了他单口相声式的讲述风格,回头再听其他人的反而不适应。

可能是个人习惯,读到好的书,或者看到好的电影,或者其他觉得好的东西,会反复拿出来看。大紧的单口相声也一样,大概有八成是二刷,比较精彩的几期会三刷,反复看,甚至在手机上下载了音频,上下班的路上听。

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听得多了,思维习惯,立场,都会下意识的向其靠拢。并非所有的观点都会认同,也并非所有的腔调都喜欢,但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无疑是应该推崇的。

大紧出生在高知家庭,童年时这个国家尚在复苏阶段。大紧曾不止一次说过,在那个生活困苦的年代,母亲对他和妹妹说了一句影响其终生的话,“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青少年时期的三观养成,会影响人的一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是成长过程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当年那个背着吉他赤手空拳出去流浪的青年人,凭着写字、做音乐,闯出一片天地,用脚丈量远方,看遍世间繁华,沉淀下来,成为一个智者。

生活,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说起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的苟且着。可怕不是眼前的困顿,而是精神世界的荒芜。内心深处埋藏着的少年的梦,怕的不是风吹雨打后的凋零,而是日日平淡久而久之的磨灭。每天麻木的走路,走着走着,就忘了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了。回首向来处,追忆了无痕,那就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也是我对生活最大的恐惧。

远方的世界,暂时没办法去看一看。还是先从读书开始吧。眼前的苟且,无法回避。但远方的田野,还要存在心中,哪怕迟一些,也总归要走到的。

很遗憾,《晓松奇谈》收摊了,下一个摊子摆在哪,他还没想好。也许会换种形式,也许不再出现,不管怎样,心里总还是期待的。

杂书馆快两年了,开放首日就预约,却因为临时有事没有成行,找个周末,得去一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眼前的苟且与心中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