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初学容易趟炸的20颗雷 | 心理学初学者,你躺中了几枪?

南山说:这篇文章说是给初学者看的,其实所有的心理从业者都有可能犯其中的毛病而不自知,作者总结的很全面,时常翻出来以自省。

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

作者:邱官钦

近些年,国内掀起阵阵心理学学习热潮,大量学员走入各种各样的心理学课堂。

心理咨询师认证培训也是其中之一,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认证培训成为了大众普及心理学知识的主要载体。

其中大多数人之后可能不会从事心理咨询的职业实践,主要是为了自我成长、孩子教育、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夫妻相处、工作助力等等目的。只有一部分会慢慢地沉淀下来,坚韧而坚定地一步步走下去。

但不管是为了个人生活幸福,还是为了心理咨询的职业发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因为对心理学学科性质、应用原则、咨询规范、职业设置等情况的不了解,几乎每个学员都会犯一些错误,轻者披沥痛苦,重者害人害己:有的会对他人心理结构造成破坏,引起人际冲突;有的会导致婚姻破裂、家庭解体;有的会触犯法律、锒铛入狱;有的甚至会以身殉道、驾鹤西游。

这些现象轻则令人遗憾,重则令人痛心。但总体来说令人难过,因为任何学员都是带着美好的憧憬来参加学习的,但因种种原因而造成这样不利的后果,不能不促使邱先生觉得非常有必要提前告诉学员这个专业学习中的各种风险,使学习者能够适当规避一些雷区,即使未能很快提升幸福感,但至少不会遭受太多不必要的煎熬和损失。

就邱先生自己的感受来说,宁愿学员从来没有走入心理学的课堂,也不愿意看到学员稀里糊涂的因学习而更加痛苦,甚或毫无征兆地突然去另一个世界找弗洛伊德。

现在根据邱先生及很多同行、前辈对行业发展中曾经出现过或可能出现的情况的梳理,列出以下一些学习者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自贴标签

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基础理论尤其是变态心理学的学习中,有的学员学到什么理论和概念都喜欢拿自身来体验。看到一种异常症状就自己想象着感受一下,一来二去地发现自己似乎存在所有的异常心理症状;学到一种精神障碍就和自己对照一下,左对右比地发现自己好像患上很多的精神障碍。

不必否认的是,某些学员确实是带着深刻的痛苦来学习的,学习的目的一部分也是希望通过培训解决自身的问题,但我们必须强调和说明的是:

异常的心理症状具有无明确原因性、无有效自控性、无现实意义性;也就是它们的出现基本和现实生活的事件、刺激、压力、挫折等没有关系,是无缘无故地就出现的;而且个体完全无法控制;有一些如幻觉、妄想之类甚至个体根本自己认识不到这是症状,而是坚定不移地信以为真。

来学习的学员的内心痛苦往往和现实生活的刺激有关,根本不属于异常或病态的范围。其实判断自己有没有病态的问题有两个方法:一是看自己的生活、学习功能是否被严重破坏,因为真正的病态心理出现时,你根本不大可能进行正常的学习;二则更简单,直接去问授课的老师就可以了,老师会给你正确的解答。

不要有事没事地瞎琢磨,否则就是一种极度自恋的表现:因为生活中体现不出来自身的价值,就给自己贴个心理异常的标签,这样既显得与众不同,又显得很了不起。其实想罹患很多精神障碍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来参加学习的学员在这一点上根本“不够格”。

二、话语攻击

这种情况多见于女性学员,有两种情形

一是根本没有恶意的分享。心理学的早期学习过程是很令人着迷的,尤其是听诸如邱先生这样优秀的心理学讲师的课程时,常常会感到妙趣横生、妙不可言,或恍然大悟,或豁然开朗,或若有所思,或隽永深刻。这种迷人的理智感令人沉醉和畅意,回去就会忍不住和家里人分享。

但有时让学员困惑和委屈的是,家人开始似乎还饶有趣味,但学员往往没有意识到这时家人更多是一种表面的礼节,为的是避免你直接尅人,而往往继续说下去时,家人就可能表现得不耐烦,最后忍无可忍了,就会露出最终面目勃然大怒:“不要再和我说心理学!”

亲爱的学员会因此而倍感委屈,闹不清楚这是为什么。但要知道这种自我迷醉的分享一般偶尔一次就行,而且要言简意赅,因为对别人不断地说话,可能是攻击对方的表现。肿么会这样?

原因很简单:因为你感兴趣的东西,不等于家人也会、且也要感兴趣。对于可能不太感兴趣的信息,任何人都是如遭轰炸、疲于应付的。要是不理解,你可以设想一下,一个直销或推销人员见你就讲他们的产品,在你没多大兴趣的时候,面对这种频繁的语言轰炸,请仔细体验一下自己内心的感觉:你这种感觉就是你不断叙说心理学的东西时你的家人的感觉。

所以学习心理学之后,第一个要做到的就是有眼色,不要在别人不太感兴趣的时候絮絮叨叨。要是不说憋得慌,就自己给自己说呗,估计你说不到五分钟就会发蔫。

第二种情况是在交流沟通时用来吵架的。有些女学员自从学了心理学,走路都觉得扬眉吐气、器宇轩昂、精神抖擞、顾盼生姿,打心眼里感觉到一种说不出的蓬勃力量,宛如重获新生。但之前我们也分析过,这不过是了解到心理学的某些神奇效果后引发的激情感和振奋感,本质上是一种虚妄的错觉。

那些平时在家里没有足够地位和话语权、经常有各种压抑的学员这种感觉最为强烈,似乎有一种要“翻身农奴把歌唱”的自我膨胀感和强大喜悦感,在家里与家人说话时,不可避免地就有点趾高气昂的美式作派。

心理学的学习最初必然是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在这些学员这里,这些知识的掌握在她们与别人沟通时是可以作为热武器的:至少家人没学过,而学员说起来一套一套的,会把家人说得一愣一愣的,他想反驳也会感到辞不达意、理屈词穷,总之肯定说不过你。最后必定恼羞成怒、怒发冲冠、灰头土脸、拂袖而去。心理学的武器是如此的犀利,以至于学员往往把家人讲得落荒而逃,对方一败涂地。

但家人在一起过日子就像抬轿子,你把他骂跑了,最后只能看着歪倒在路边的轿子犯愁。这就叫搬着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多少有点自作自受。

因此,心理学的学习者必须注意:首要生活应用原则就是管住自己的嘴,不要没事找事。心理学是为了提升自己进而让家人感到舒服的,而不是让身边的人烦你的,不要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攻击性的能量。

三、外部归因

这种情况是心理学知识的进一步应用,之前只是背书,现在则开始分析。当我们了解到一些人的基本的心理活动规律后,会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或问题进行解释。而最初的解释是不自觉地从身边的人身上找原因,找来找去,终于在心理学的放大镜和显微镜下发现了一切问题的罪魁祸首:那就是你身边这些个方趾圆颅的人——我们的父母、爱人或孩子。于是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肇事者既然找到了,那就开始收拾吧。

但从心理发展和人际互动的角度来看,在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中,出现的多数问题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责任。假如我们非要竭力撇清、置身事外,那家人肯定不干,于是矛盾冲突会逐渐升级,仍然会给我们的正常生活带来破坏。

四、转嫁责任

在经过与家人的反复碰撞之后,双方明着暗着都会给自己辩护,辩护的证据无非是找对方的错误。这样找来找去,每个人的问题都会浮出水面,心理学的学习者也不例外。因为从来没听说学了心理学可以免于一切责任和过失的,如果真的是这样,估计心理学早就贯穿银河、风靡宇宙了。

但心理学的学习者无论如何都不是一般人,我们会产生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因为我们有了自己已经成长的错觉。而这些问题虽然要解决,我们的这种成长感就是已经履行责任和承担后果的体现,因此剩下的事情就是家人的改变和成长了。怎么算是成长呢?当然由心理学专业的咱说了算。

于是又一轮的攻击和改造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但在客观上,由于我们“正在成长”亦即我们不需要再做什么的虚妄感的存在,我们其实并没有对问题的解决付出真正有效的努力,而是除了指手画脚、发号施令之外,别的基本啥也没干。

对他人的改造在心理的层面是意志的强压和自尊的轰击,会引起人们的奴役感、屈辱感、无能感、挫伤感和愤怒感,体现的是对心灵的无情鞭打。这必然会引起对方的防御和反击,因此仍然是战火纷飞地互相攻击,而且会愈演愈烈。

我们无形中把自己的责任叠加在家人身上让他们去承担,这是赤裸裸的诬陷。真正心理和道德成熟的人绝对不会这么干。

我们要真的开始踏上心理成长的旅程,就必须学着与自己和家人曾经的错误、责任、缺陷来和解,因为没有人会故意地伤害亲人,这往往是亲密关系中心理距离过近又缺乏互相理解和正确技巧的必然碰撞。假如我们不试图与曾经的错误说拜拜,它就会一直横亘在我们和亲人之间,造成持久的痛苦感。

所以这种成长性责任的担当是要认识到各自的过失,并对亲人造成的伤害互相说抱歉,歉意的表达会消解内在的愤怒,情绪的消解相当于松开了风筝的线,宛如风筝的伤痛会淡化和飘远。互相谅解的歉意表达是非常关键的对过去的厘清和告别,也是修复伤口的愈合剂,更是重建爱的连接的廊桥。

情绪消解,关系缓和,这样还可以一起继续玩耍。与亲人的相伴,过日子,其实就是在生命都在的时候,好好活着一起玩耍。

五、急躁攻心

急躁心态是心理学初学者最常见的心理状态。

一方面来自于内在痛苦缓解的迫切感,另一方面来自于内在力量的匮乏感。在大多数家庭中,我们从小对于较为纯净的爱的情感的匮乏就一直存在。就像饥饿了很久的人,见到食物会两眼放光,饥不择食,恨不得一口吃个胖子。

但在最初学习的时候,很多东西其实是不太容易理解的,就像吞进去很多食物没有消化,无法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所以还是有很强的饥饿感;这既会让人产生疑惑,也会让人恐慌。这些情绪会向外集中表现为焦灼感。

可是心理学的学习要面对的基本知识的信息量异乎寻常地大,想要记住也好,想要理解也罢,都需要一个不断巩固和领悟的过程。因此只会着急也并不解决问题。

这里我们更倾向于以这样的方式来描述心理学的学习过程: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学习和记忆像在培植一片土壤,学习的兴趣和意愿是在这片土地上播下的种子,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相当于种子发芽后根须的深植、汲取养分,种子发芽后的生长增强的是内在的滋养性的力量。

任何作物的生长都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生长周期。陪伴生命生长的过程是一种看到生命的奇迹的独特经验,这种悉心陪伴和耐心等待的过程会持续不断地丰富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丰盈而饱满。成长的过程是柔和的生命图卷的徐徐展开,就像我们走在路上欣赏沿途的绮丽风光,但条件是放慢脚步。

这里借助美学大师朱光潜的一句话来送给为学习而焦灼的学员:“慢慢走,欣赏啊!”

六、狂找病人

在继续的不断学习中,当学到变态心理学和心理诊断技能的时候,学员会不自觉地跃跃欲试,想实践一下自己的专业心理评估的“罗汉拳”,所以就开始有意无意地把目光转向身边能够见到的所有的人,看看谁有心理问题。结果不看还好,一看之下,几乎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而且不少都很严重!

你看,这家伙整天沉默寡言、心事重重,不会是抑郁症吧;

那伙计生人面前不怎么说话,熟悉之后居然这么风趣幽默、妙语连珠,好像有精神分裂症嗳;

这姑娘看着很好,但整天叽叽喳喳眉飞色舞的,我怀疑有点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倾向;

我们领导虽然成功,但人格上偏执性的特点比较明显,我估计是个偏执狂;

哎,对了你看:邱老师每次上课必然用录音笔把自己讲的课录下来,反复出现这样的行为,那不是强迫症是什么?……

邱先生何幸,真的因为上课自己录音被学员“诊断”为强迫性神经症。但是诊断了却不给治,这事到现在邱先生还耿耿于怀。

以上学员的判断: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这个论断基本上是正确的;就像完全身体健康的人不存在一样,完全心理健康的人也不存在,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体验过糟糕的心理状态。但刚才举的例子则完全是瞎说。

这个时候的学员是带着一种医疗或病理的视角来观察别人的,具有一种审慎的冷静,但内心却充满了荡气回肠的狂热。如果仅此而已,倒也无伤大雅,怕就怕看到了别人的所谓问题,满腹激动和热情地去主动给人家治。这样做要么吃个闭门羹,要么被人骂回来:这就是下面要说的一点。

七、热情害人

学员在学习过心理咨询的一些技能后,浑身上下会充满强大的威武感和傲娇的使命感,不仅热衷于到处诊断别人的心理问题,而且还自告奋勇地主动去治。但既没有技术也没有章法,双眼灼灼地乱问一气,稍微了解点情况就认为自己已经了如指掌,随后就是信心十足地分析和头头是道地建议。怎么看怎么像镶了一颗大金牙,见人就咧嘴大笑打招呼的暴发户,其中充满了炫耀和表演的精气神,生怕别人不知道咱是心理咨询师。

但是,这样真的能帮助别人吗?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别人要求我们帮了吗?

实际上这只会干扰别人,这种过于主动的雷锋精神,本质上只是为了表现自己如何不凡、多么卓越、怎样超群、有多优秀。是拿着别人的伤痛、暗疾来构建自己无私高尚的光辉形象。

有的甚至因一下子击溃别人心理安全防线暴露出内在的状态,而给人带来极大的心理伤害。这就像突然扒光了他人的衣服,让对方袒露在大庭广众之下。

这种“热情”,绝对要不得。

心理咨询中选择工作对象不完全是有没有心理问题,而是有没有求助愿望,即使有心理问题而没有向我们求助的,也不是我们的工作对象。

就像一个医术高明的牙医,也是只有病人找上门来的时候才开始工作,总不能拎着器械跑到大街上发现别人的牙齿有问题,见人就拔吧?这样的医生绝对会被人打残。

心理学员这样干的,也基本会被骂回来。

八、野蛮分析

在学员不太了解究竟谁是自己的工作对象时,充满热情和激情地主动为别人解决心理问题的,在遇到别人自我保护性的抗拒和防御的情况下,还可能会因恼羞成怒,对他人进行持续的攻击和伤害。这就是野蛮分析。

这种野蛮分析的行为最初多是针对身边的人,尤其是爱人和孩子。

之前曾经有个女学员在学习意象对话技术后,了解到看花的意象可以探查男性心中有没有对多个女性的爱慕,所以回去就引导从来没有学习过的丈夫看花。还好丈夫引出的意象看到的花就一朵大花,花朵的特征刚好符合这个女学员的特质。结果呈现的是丈夫对她在情感上非常忠诚,才没有造成分裂的危局。

假如引导的结果丈夫看到了很多花朵,可能呈现出来丈夫除了喜欢她,还喜欢的有别的女人,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办?收拾他?离婚?或者自己也去搞点外遇,报复一下丈夫?

而且,意象对话看花的技术的运用和解释也未必就是男性看到很多花就是想劈腿,这种偏狭的解释除了给自己找罪受以外,没有其他的用途。当然这还是比较隐性的技术。

另外一些学员在热衷于给人做分析时,非常坚信自己的认识和判断是绝对正确的,在遭到别人的否认时,仍一意孤行地狂烈解读,只要别人反对,就说人家阻抗,总而言之非得让人接受自己的分析结果不可。这就像残忍地撕裂了他人的伤口,在别人喊疼时,仍义无反顾地继续解剖,不断地扩大血淋淋的创口。

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用来治病救人是利器,用来伤人害人就变成凶器了。

所以有时我就觉得刚处于心理学学习激情期的学员可能是最具有破坏性的一群人:侵略成性,野蛮残忍,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

每次看到这样的情况,作为心理学讲师,邱先生就会产生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只想钉一排排木头桩,把没有接受完系统培训就去“助人”的心理学员一个个用绳拴起来。

但更重要的,则是心理学培训讲师的同行们,一定要在课堂上反复告诫学员这些可能出现的危险的情境,因为学员还没有这样做可能带给人巨大伤害的认识,他们反倒认为自己是在帮助别人。

九、癫狂学习

由于人们大多是源于内心无法排解的痛苦来参加心理学的学习,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非常积极怡人的态度。但内在的匮乏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填补的,加之一些学员过于急躁,总想着能立竿见影,所以除了前面所说的急躁攻心之外,部分学员的选择是疯狂地学习:什么课都听,谁的课都上,甚至不惜花费巨资;学习之后也没有好好的消化沉淀,更没有用于自身的滋养和调节,表现得盲目而狂热,偏执而贪婪。

心理培训的课程是有不同的层次和目标的:有的是观念传播,有的是深度体验;有的是内在探索,有的是深入疗愈;有的是技能训练,有的是问题解决;有的是拓展训练,有的是工具习得;还有一些只是挂着心理学的名头,属于变相的成功心理学,甚或只是招摇撞骗的垃圾课。

初学者要学习的课程,一定是和个人成长、技能训练、生活应用有关的课程,而且价格不要太高;关注的课程前期应先做一下基本的了解,如主办课程的培训机构、课程目的与收益、授课导师背景及经验、课程体系框架、课程主要内容、之前学习者的课程反馈等等,不要盲目地乱学乱报。这和胡吃海塞差不多。

总体来说,这些不加选择、盲目频繁地参与各种心理学课程的学员,是处于一种相当不理智的状态的,而且还可能是对自身内在问题的逃避,表现为缺乏面对问题的勇气和为自己负责的能力。

如果是真的闹不清楚,自己确实不能区分,可以咨询认识的老师和同行,听听他们的意见。要不然没问题也能学出问题来:把自己从没有任何心理障碍的基础阶段,慢慢学到逐渐具备了罹患心理问题的资格。

十、幻想自愈

来参与培训学习的很少一部分学员,有可能真的心理状态比较糟糕,但又不愿直接接受心理咨询,幻想通过心理学的公开培训课程的学习来解决自身的严重问题。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对于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员,一定要了解,很多心理学的培训课程一般是没有治疗作用的,比如目前国内的心理咨询师认证培训,目的是通过培训让学员掌握最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咨询理念、职业原则、工作程序、简单方法等等,能够通过国家的职业资格认定考试,本质上是一种应试性的教育。这种培训是有国家规定的培训大纲的,怎么可能去针对你个人的问题予以解决?

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就像生了病,需要吃药的,选择这种培训像喝养生茶,怎么可能会有用?有问题就要去面对,幻想上一般的课程来通过大众化的学习来疗愈自己,类似于做白日梦。

如果是因为经济的压力和困难而不选择寻求专业的帮助,这是对职业心理咨询师必然要收高额费用的误解。每个咨询师都可能遇到一些存在严重问题、具有强烈求助愿望但确实目前没有经济支付能力的求助者,经过诚恳的沟通和协商,有些咨询师是愿意不收取或低额收取或延期收取咨询费用的方式来帮助这些群体的。

因为不管在什么时候,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者都认同,能够帮助需要帮助的特殊群体是心理学工作者的一种责任和使命,即使这种付出不能获得即时的经济回报。

但对于有相应支付能力的人来说,钻这样的空子则是很危险的;因为这种投机取巧的心理会让自己在内心建立强大的防御,被压抑的内疚感、羞愧感和焦虑性的防御会在咨询过程中发挥作用,很难建立起积极的工作关系,个人也无法从心理援助中受益。

所以邱先生建议确实有比较严重的心理痛苦的学员,在可能的情况下还是诚实地寻求专业的帮助,这既是对自我的接纳,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十一、吝于投资

任何学习不仅需要我们付出精力,也需要我们付出金钱。心理学的学习同样如此。

针对成年人的心理培训是一种社会化的教育服务产品,它是市场化的精神属性商品。虽然我们都希望少花钱买到好东西,但前提条件是必然要花钱,这是一种正常的价值交换。这样我们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社会成本,有效而集中地获得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市场上也确实有一些免费的公开课,但要知道这种课程更多的是为了宣传和吸引,目的是为了机构推广和产品营销,能够给我们提供的有价值的东西非常有限。如果只是为了兴趣而学习,天天参加这样的活动或课程当然没有任何问题。

而假如是想深入学习和系统培训,正式的有价值的课程必然是有基本的运作成本和盈利诉求的,因为这个专业和行业的发展需要人们的经济支持,行业的引领者也需要生存和生活。我们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的心理学课程有时可能是无用的。

要获得某种价值,就需要付出一定价值,这既是对专业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更是对行业秩序的维护,这种维护既能保障服务提供者的权益,也能保证服务消费者的利益。

如果确实有一定的经济压力,完全可以放慢学习的脚步,把学习的费用分摊在较长的时间周期中,这样还可以细细地消化和慢慢地沉淀,更利于我们积累和成长。

十二、急功近利

有些学员的学习动机过于功利,学习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挣大钱,这是对心理咨询师职业的一种误解。在社会角色的功能上,心理咨询师是一种更多体现社会公平、精神价值的表现型角色,而不是以追求物质利益为终极目标的功利型角色。

心理咨询虽然按小时付费,单位时间的经济回报会很有吸引力,但是每个咨询师的成长都需要花费以几年为单位的成长周期和前期不菲的经济投入,这是早期付出的学习成本;同时还有咨询中经常会遇到的疑难案例和咨询师个人成长督导,这也需要经济的付出。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实践,要考虑到咨询量饱和与否和自身工作承受能力的问题。即使咨询师经验丰富、技能娴熟,也未必能够有稳定而持续的经济回报,一则因为咨询量未必稳定和均衡,二则因为即使有相对饱和的咨询量,每天的咨询安排也不可以太过密集。

功利性较强的梦想家学员往往会自己在心里算美账:假设每小时收100元,每天上午安排四个,下午安排四个,晚上安排两个,这样一天就可以有1000元的收入;每周周末两天好好休息,周一到周五五天可以有5000元的收入;一个月下来,四周就可以有20000元的收入了!真的不错哎!干吧!

这完全是做梦!

即使有这样饱和的咨询量,任何咨询师也不敢安排如此密集的咨询,这样一天下来就会把咨询师掏空的!基本是作死的节奏。

另外一种功利型的学员是刚刚学了一点东西,自己还一知半解的,就敢胆大包天地转身就去给别人搞讲座、做培训、带成长、做咨询。这纯粹是忽悠、愚弄、欺诈、反社会和害人。

心理学的助人工作是一件非常细致、缓慢、沉实和艰辛的过程,需要工作者持一种较为纯粹的、非功利性的态度,功利性的心态带有明显的侵略性、攻击性和腐蚀性,只会给人带来销蚀性的影响,而很少具有滋养性和支持性。

每当看到这样的学员,邱先生就想甘愿冒着被制裁诟病的风险,运足内气,隔空一掌把这样的学员从教室拍出去……

十三、拒绝成长

心理学专业工作者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从业者必须深入而系统的探索和整合自己的自我领域。

在多年的成长经历中,任何人都有着大量从幼年就开始积存和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各种情结和创伤,这些内在的问题没有处理好,必然在咨询中心理非常开放的关系环境中表现出来,而给求助者带来污染性和创伤性的影响。

就像外科医生不进行任何消毒措施,就带着无数的细菌给病人做手术一样,病人可能不会因自身的疾病而死去,而会因医生带来的各种医源污染的感染而死亡。

心理咨询类的工作是咨询师用整个生命来深度陪伴来访者的过程,咨询中唯一的工具就是咨询师本人。这个工具的“纯净”程度决定了咨询的正性效果,缺乏个人的成长就相当于自己刚从煤窑出来,没有进行任何清洁,就给人去打扫房间,但最终的结果是除了把房间搞得更加乌烟瘴气以外,根本不可能起到任何的清洁作用。

真正有效的心理咨询过程是要给存在心理痛苦的求助者以滋养性的支持的,就好像奶牛通过分泌乳汁给人提供丰富的营养;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就是检查和治疗自身可能存在的各种疾病,不断提高自己健康程度的过程,这样才可能分泌出健康的“乳汁”;缺乏自我探索和成长的咨询师就像病牛,根本不可能为人提供健康、纯净、富有营养的奶源。

目前国内的很多心理咨询师基本不做什么个人成长,就去开展工作,这既会伤害工作对象,也会伤害自己,还会贻害整个行业的发展。

十四、赤膊上阵

心理咨询师的打造是一个需要学习很多知识、技能和进行自我探索和内在整合的过程。这几个方面对于想从事这种专业工作的学习者都是必须接受系统培训和训练的。

但很多学员不清楚都要进行什么样的训练,或干脆两眼一闭,直接回避这些基本功的训练。咨询技能的训练包括很多,如建立咨询关系的技能、倾听感受技能、提问沟通技能、共情理解技能、启发引导技能、反馈解释技能、评估诊断技能、影响干预技能、阻抗突破技能、目标商榷技能、方案制定技能、疗法操作技能、效果评估技能、心理测验技能等等,任何技能的掌握和运用都需要一个了解、练习的过程,然后才能熟练操作。缺乏这些训练就等于上阵打仗的士兵没有任何装备和武器就上了战场,在战火纷飞、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假如不被打死,那简直就是弗洛伊德显了灵。

所以著名心理咨询专家岳晓东老师就说,这是国内心理咨询界的八大怪之一:

“不练基本功,专练高难度动作。”

很多学员没有这样的基本技能训练,就开展专业助人工作,既很难启动咨询,也很难推进咨询,更别说进行有效的咨询。这不仅无法真正对别人提供帮助,而且咨询师自身的极度紧张、焦虑、担忧、恐惧甚至比求助者还强烈,这样的心理颠簸会直接给咨询师带来毁灭性的挫败感。

十五、督导缺位

鉴于心理咨询职业的特殊性和心理现象的复杂多变性,看一个心理咨询师是否专业,其中一个指标是这个咨询师是否具有专业的支持系统,比如督导系统。

督导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咨询师遇到把握不准或比较复杂的疑难案例的时候,能够得到其他同行的协助和支持,比如会诊;二是在咨询师个人出现心理的波动或心理的失衡时,可以得到及时的处理和疗愈。

心理咨询师也是普通人,有着任何人都有的喜怒哀乐,也会遭遇挫折,也可能出现心理问题,而在出现这些问题时,同样需要咨询、成长和滋养。

如果缺乏这样的支持系统,心理咨询师要么出现执业障碍,要么出现职业倦怠,甚至最后心理崩溃。

所以以后打算从事心理咨询的学员,必须打造自己的专业支持系统,在遇到困难时寻求支援,在心理脆弱时获取支持。

十六、上帝自居

有人会对心理咨询师的职业产生不切实际的功能夸大,觉得心理咨询师可以无所不能,神秘玄妙,过高地估计咨询师的能力,过度地期许心理咨询的功能;这些都是单纯而粗浅的误解。

心理咨询作为一种职业活动,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只是对心理方面的某些问题解决比较擅长,而且有自己严格的职业范围和职业界限,超出范围和界限,既会自觉止步,又感无能为力。

心理咨询师的学员在初始阶段非常有可能出现这样过度膨胀的心理状态,自感功力非凡,可以呼风唤雨,宛如全能的上帝。

这种心理状态的激发是荣格曾经提出的一种集体潜意识的原型——上帝原型,充满了饱满的万能感、过度的责任感和虚幻的膨胀感。

这会使心理问题解决的责任转移到咨询师身上,影响求助者的自我探索和成长,咨询效果无从体现;

也会给咨询师带来过大的压力和负担,体现为过度消耗;

也可能因错误的包办代替,未能有力促进求助者的成长,受到对方的抱怨和指责;

还可能因咨询效果不明显,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唤起强烈的自我怀疑和自我攻击,导致自我价值感的颓败,严重打击咨询师的自信心,破坏个人职业生涯。

所以对心理咨询师自我的角色定位,必须把自己放在只是“具有专业能力的普通人”这样的位置,而且每个咨询师都有自己的职业局限,每个咨询师都只可能善于解决某些方面的问题,而不是什么属于工作范围的问题都擅长。

心理咨询师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合理而客观的自我评价。只有客观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真正有效地帮到别人。

十七、门派纷争

心理学这本学科的历史比较短,距今才一百三十多年时间,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历史也差不多,各种理论、学派林立,整体学科的整合还不完善,学员无论在学习基本理论时,还是在学各种疗法时,都会遇到一些迥然不同的观点。

这是因为不同的流派建立的基础、研究的方法各有不同,有点类似于盲人摸象。比如精神分析的理论建立在临床经验和生活观察的基础上,认知行为学派的理论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人本主义的理论建立在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这些学派对某些心理现象的解释和看法可能完全不同,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式也可能存在差异。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会面对不同的来访者,因为问题的成因、机制、症状、个人特点等方面的不同,需要在工作中灵活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技术和方法,目前咨询的工作模式已经从早期各执己见的派别纷争发展到了综合运用、灵活转换的整合性阶段。

从业者要想很好地开展工作,就不要局限于某种单一的疗法和技术,这可能会限制我们的专业成长。各种不同流派的技术就像维修工人工具箱里的各种维修工具,该用钳子时用钳子,需用改锥时用改锥,应用扳手时用扳手。

所以学员没有必要自我标榜或互相攻击,心理学工作者应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待这些情况的差异,以开明的态度来开展建设性的工作。因为从职业实践的最终目的来说,最主要的目标是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究竟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十八、巫化迷信

目前国内心理咨询行业中比较活跃的某些群体,因为心理咨询之外的其他目的,可能会歪曲真正的咨询活动,而呈现出种种非科学助人性质的乱象,非常容易给大众甚至专业学习者带来误导。

如因个人信仰的原因,有人会把心理咨询与宗教教化联系在一起;

或因内在障碍的原因,有人把心理咨询和迷信活动糅合在一起;

或因媒体吸睛的原因,传媒会把心理咨询和艺术性的戏剧效果混合在一起;

或因营销推广的原因,商业机构把心理咨询和表演性的神奇效果捆绑在一起。

其实这些都和规范的心理咨询活动相去甚远,不是似巫,就是像鬼。

真正的咨询可能是枯燥的、单调的、重复的、艰难的,而且是心理咨询师在足够的耐心和极大热情之下对来访者的诚恳帮助,是一种实事求是、扎实清晰、严谨认真、有理有据的科学助人过程。

作为专业的学习者必须具备基本的职业修养和辨析能力,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接受培训、扎实训练,努力而务实,敬业而诚恳。

十九、故做神秘

不知是有些人具有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倾向,或者是自知专业能力薄弱、欠缺,或者是可能存在精神障碍,或者干脆是招摇撞骗做贼心虚,会把心理咨询玄奇化或神秘化。

具体表现为高深莫测、神秘奇特,遮遮掩掩、故弄玄虚,长于吹嘘、魅惑勾引,到处走穴、高谈阔论,精于表演、夸大其实,夸夸其谈、自我标榜,奇谈怪论、不干实事,怎么看怎么觉得有点像神棍。

这种行为既可见于一些初学者,也可见于某些所谓心理专家,每次见到都让邱先生啼笑皆非。这种现象无论在初学者身上出现,还是在某些大家身上出现,都给人一种神神秘秘、雾里看花的感觉,看起来似乎高高在上,如仙似圣,实际上虚无缥缈,完全不可接近。

人们在遇到这样的人时,心里其实是有一些基本的判断的,就是会觉得这样的人太有光环,很不真实。

心理咨询师很多时候是需要一些神秘感的,这会产生一种自然的魅力和吸引,有助于建立工作关系;但当你真正接近他们后,就会慢慢感觉到这是一个真实的、真诚的、血肉丰满的和求助者一样的活生生的人,那种耀眼的光环会自然淡化,你能够感受到对方的坦诚与开放,诚恳与用心。

因此不管是学习者还是求助者,要学会一些最基本的辨析方法,避免受骗受害;这个方法很简单:和对方接近之后,经过一段时间来判断和了解,凡是那种不断神话自己的,基本上都不是正经人。

二十、孤胆英雄

最后一点需要提醒心理学专业学习者的,是要了解这个职业的一个特点:它不是一种孤军奋战、个人英雄主义的职业,而是一种群居性的、身边有同行和同伴的陪伴和支持的职业。

由于我们可能遇到的求助者千差万别,问题类型也复杂多变,所以单靠咨询师一个人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求助者,是很难持续地做好这项工作的。

国内精神分析方向的心理学专家曾奇峰老师曾经打过一个比方,说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就像打架。打架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是单挑,就是一个人和一群人打;二是群殴,就是一群人和一个人打。

他说选择孤军奋战的心理咨询师就像单挑,自己一个人面对很多不同的来访者,迟早会把自己搞死;

真正符合职业发展也能有效助人的咨询活动应该是群殴模式,就是面对一个具体的求助者,一个咨询师和他身边的同伴、同行、上级咨询师组成一个专业的团体,共同来会诊分析,一起来探讨应对。

所以为了更好地自助助人,我们必须为自己打造专业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千万不要孤零零地一个人走下去,否则你很可能会走失。

以上是初步整理和分析了心理学初学者在容易学习过程遭遇到的问题或挫折;有的是对家庭系统的不良影响,有的是对社交系统的不利冲击,有的是对职业生涯的可能破坏。

亲爱的心理学员,数一数,看你都趟到了哪些地雷?有没有躺着也中枪的感觉?

但无论如何,你们都是邱先生深深喜欢和衷心敬佩的人,因为你们在我眼中是这样的棒:

选择了心理咨询的专业成长实践方向并坚定持续走下去的人,是非常不平凡的平凡人;

了解了心理咨询的职业发展过程陷入深入的思考和权衡的人,是非常不平常的平常人;

知道了心理咨询的职业风险仍然愿意努力学习继续尝试的人,是非常不简单的简单人;

明确了心理咨询的职业艰辛依然决定爱上这种系统修行的人,是非常不普通的普通人。

你是这样的人吗?

是,或者不是,道路就在这里;

走,或者不走,你都是够好的你。

对于决定继续走下去的学习者,最后送给你专业成长的三原则:

1、不要急;2、可以慢;3、不要停。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学初学容易趟炸的20颗雷 | 心理学初学者,你躺中了几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