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易中天唯一的一部影评献给了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那是文革刚结束的时候,那时的青年男女刚刚有了一丝自由恋爱的萌芽,还有些许保守,有点像现在现在初中生谈恋爱,没有小学生那么幼稚,跟高中生比显得畏首畏尾。
我根本无法想象在那一时期遇见了自己喜欢的人会有怎么样的后果,你只能深埋心底,最终的结果是发酵腐烂,而不是生根发芽。最后成了自己最失意的事。
以前读书时,常听历史老师说起民国时期,男人和女人没有什么所谓的爱情。那时的人都比较直接,或者说是男人比较直接,女人都是被动的选择。
普通人家的女孩到了十五六岁便被父母像商品一样说媒交易而出,她们除了默许毫无选择。
富贵人家的大多在读书识字,富贵人家早已开始了思想的解放,像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鬼话,也只能骗骗鬼了。那时还是男女有殊,女者大多上着女校,每逢放学之时,通常会有这样的情形。一个穿着背带裤,头发梳得像被牛舔了的一样的纨绔子弟手里拿着两张电影票,亦或是哪个歌厅的票,上前对着一个放学的姑娘说,我这有一个陶冶情操的机会,你晚上愿意陪我吗?这还不是最冠冕堂皇的话。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成了众人口中的口头禅,似乎什么问题只要带上革命,就有了特殊的意义。那时候的青年男子已经没有了那些纨绔子弟的作风,通常的做法是手拿一支玫瑰,对着女学生说,你是否愿意和我一起为革命事业奋斗,又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若是姑娘收下了玫瑰,代表着成功配对。那时候的自由恋爱,除了自由,恋爱只是附加品罢了。
女校里,通常最受欢迎的是卫校吧!国破家亡之时,男人有拔枪上战场奋勇杀敌的心,女人也有上战场治病救人的心,那时候的人估计是最爱国的。
还记得在电视剧《亮剑》中有这样一个剧情,李云龙负伤住院,负责照顾李云龙的护士小田曾被医院主任叫去谈话,内容则是组织想替你解决个人问题。想想也好笑,这又是冠冕堂皇的理由。自由恋爱的萌芽成长的无比艰难,恋爱总是被赋予了另一番含义。
那时候恋爱是一回事,婚姻又是另一回事。现在是两本红本本,宣告着婚姻的成立。我的父母在上个世纪90年代结婚,直到了2006年两人才领了结婚证,身处农村,一纸婚书便能绑住两人。我也曾翻到过父母的婚书,在一张大红纸上,写着双方的生辰八字,纸上是龙凤呈祥,说是纸,其实也不是纸,一块红布,那叫帛。上门的每句话,乃至写字的人都是大有名堂。写上后几十年不褪色,以至于在我翻到那纸婚书时,时间已过了20余年,除去大红有些变淡,上面的龙凤,每字每句都依然清晰可见。岁月蹉跎了人的脸庞,婚书上曾经的承诺饱经风霜洗礼,色彩依旧,象征在签下这一纸婚书后,永不褪色的感情。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那块红布上也只是这寥寥几语,那个年代看似简单。婚前见几面就能把婚事定下来,婚礼一般也从简,一纸婚书便将两人绑在了一起。一辈子磕磕碰碰,两人慢慢磨合也就挺了过来,往往在晚年时,两人还能牵手同行,那个时期过来的人更加懂得幸福的来之不易。
那些冠冕堂皇的,看似可笑的理由。好像是欺骗,可是一骗就是一辈子。现代的人,依旧是欺骗,用一个谎言去圆另一个谎言,到最后,谎言再也撑不住了,两个人也就散了。我们都说门当户对的婚姻更长久,而大部分人却不懂其中门当户对的含义,精神上思想上的门当户对才真正的门当户对,而不是利益上的。
一本结婚证可以换成离婚证,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吗?我觉得不是,在当初恋爱时的激情散去时,更需用责任去维护。结婚证,还是婚书不是要困住你的人,而是要稳定你的心,当你掏出这本红本时,上面写的该是责任吧!
我记得我曾跟朋友打趣说道,即使我结婚了,离婚的可能性更大,所以我要慎重。离婚,不是目的,只是现在的我玩世不恭,耻于提起责任这样的神圣的字眼。
我在婚书中看到的了幸福,生活不只有幸福。现在已经不是民国,早就过了那个搭伙过日子的年代,更自由的我们,思想走的太快,结婚证的上几句话却难以做到了。
漫漫人生路,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