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书本当成你的医生,改变行为的阅读更有用

把书本当成你的医生,改变行为的阅读更有用_第1张图片
书架一角

文/伶霏

昨天参加一个拆书帮的活动,吸引我的主题就是和怎样读书有关。虽然下着大雨,虽然电闪雷鸣,还是穿着雨靴如约而至。活动开头和结尾都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俨然一个拆书工作坊的推介会,所以最后没有结束就提前离开会场。中间那位拆书帮创始人的演讲中,还能挖掘出一些亮点的地方,拿来为自己所用,也分享和记录出来,希望对看到这篇文章的人有所帮助。

成人教育区别于校园教育

要读的书很多,却感觉没有时间;买回来一大堆书,大部分还未拆封过;读过的书似乎印象都不太深刻,过了一段时间什么都想不起来;想看的书都看完了,对自己并未起什么作用……这些在读书中经常会出现的这几个问题,对于已经工作的成人来说,每个人都会有感触。

如果成人还用在学校读书的方法来读书,确实会越到一些问题,因为这样的校园学习方法已经不适合社会中成人的学习和成长。这中间有什么区别?

在学校中的学习是以知识为主的学习,而社会上成人的学习应当以自己为主。这就为读书定了一个初步的方向,读书是可以为自己要建立的知识体系添砖加瓦的,也就是要与自身现状、过往经验等相关。所以成人教育和自我学习首先要自我导向,再关联学习者的相关经验后去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最后通过内在学习的驱动力再进行自我导向,重新设定学习目标。这是成人教育的五大公理,也是一个不断循环推动自我成长的过程。

把书本当成你的医生,改变行为的阅读更有用_第2张图片
成人教育不同于校园教育

把书本当成你的医生

创始人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书本并不是你的老师,而是你的医生”。在看书的过程中你发现这些内容和你自身的问题有关,那就多停留一下仔细阅读,就像在找医生看病一样,咳嗽了就治咳嗽不要找骨科医生看咳嗽,而和自身问题无关的可以带过阅读(在这里我推荐看《如何阅读一本书》将读书分为4个层次,不同的书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读书最终结果是改变行为

在任何领域的每一本书中,读者都会汲取到很多可以学习的知识,但是时间宝贵,很多知识都是你不需要学习的,反而这些知识不能应用在实践上,时间久了自然就会忘记,造成了看过的书过一段时间就忘,就是因为没有在实践中应用和反思。读书的最终结果是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并在你的知识体系中担当一片砖瓦,知识体系就像一幢大楼,每一次读书都在为这座大楼添砖瓦。

关于便签读书法

便签读书法是《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中推荐的一种方法:准备3个不同颜色的便签,分别命名为I、A1和A2,I代表用自己的语言重复看到的内容,A1是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A2是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读过书后,最后把A2便签都拿出来,贴在办公室或者家里的墙上,时刻提醒自己去实践。

通过I便签分析信息(追问前因后果)和整理信息(清晰适用边界)、A1便签追问和反思经验、A2便签内化和应用知识,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这种便签法促进了知识的内化与应用,通过便签工具改变思维方式,提醒自我导向、强调实践经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将学习能力深化,避免了泛泛而读的盲目阅读。

把书本当成你的医生,改变行为的阅读更有用_第3张图片
清晰适用边界

以上,读书学习是提升慢却回报最高的投资,所有读书中遇到的问题都要反求诸己,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找方法、提要求。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而学习能力也是所有能力中的元能力,得之受益匪浅。

最后送上王阳明的话:知之真切笃行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你可能感兴趣的:(把书本当成你的医生,改变行为的阅读更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