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嫁”与“娶”来看婚姻的平等

    算而今,也已参加了不少的婚礼。久而久之,从心底冒出了一个久久不能释怀的话题:婚姻的一开始就平等吗?

    或许这个问题太大了,但我不知道换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达,将就着吧。

    中国人在造字的时候满满的都是感情色彩与男权主义,即使最初的造字者是仓颉,一位女性。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只从婚姻的方面来说,而且只谈论婚前,至于婚后一方甘心为另一方怎样,那是因为那一句“我愿意”的承诺。

    婚前,或许“嫁”与“娶”是被谈论最多的两个词了,但是我感觉说这两个词时就像是在买卖人口,“嫁”就相当于“卖”,“娶”就相当于“买”,最终的结果就是属于一方。要是在古代,这不稀奇,聘礼到位了,女子就自动到男方家了。到了现代,我们也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嫁给你,就是你的人了,或娶了你,你就是我的了。这不明摆着说,卖给你,这东西就是你的了;买了这东西,就是我的了。这样的说法总是让我觉得,婚姻,并不像是买卖人口,而它简直就是在买卖人口。沿海地区,更是有一种新的买卖法——倒插门。这到不稀奇,女权主义的兴起当然就会有人说,女娶男,男嫁女。

    仔细想想,无论男权还是女权,都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的,从而使得婚姻从一开始便有了高下立判,即便当事人双方不会怎么觉得,但是他们的父母根深蒂固的观念早已开始作祟,慢慢就会影响当事人双方。

    参加了那么多次婚礼,鲜有女方父母在婚礼时是喜笑颜开的,相反男方父母倒是开心得不得了。想想其中缘由,中国人都是有句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因为覆水难收了,女方家就这么失去了一个人,换成再大度的人,也难以开心吧。而男方,就这么多了一个人,以后或许还不止一个人,因为老一辈教训道“人丁兴旺”。要是这么说下去,那就说的太多了,牵扯到社会、家庭伦理等等,而我今天只谈婚前婚姻。

    再回到婚礼上来,现代的中国人办婚礼往往是两场,第二场美其名曰“回门宴”或“答谢宴”,由女方主办。其实我很好奇地想问个问题,答谢谁?答谢父母,还是答谢宾客?或者说答谢自己?总不能说答谢男方娶了自家女儿吧。答谢父母,一场简单的仪式能完成对父母各种感情的答谢吗?这显然不能。那答谢自己,这就更没有必要了。至于答谢宾客,勉强说得过去吧,毕竟这一次是女方请的宾客为主,但有多少是联系密切的朋友,心知肚明。最后,还得说是感谢男方家娶了自家女儿吧,虽然嘴巴上不能这么说,但或许是怎么想的吧。

    再想想,第一场婚礼时,男方父亲的致辞,感谢亲家养育了一个漂亮、大方、懂事……的女儿,尽管用尽了溢美之词,但是自己的立场却难以改变,似乎就是在说“我是来收人的”。

    所以,我觉得我没有错,我一直准求、也在追寻一种平等的婚姻,即使是达不到绝对的平等,我也想是极大程度的相对公平。我可不希望,有一天,当我介绍我的爱人时,说她是“陈太太”,难道她没有自己的姓吗?随夫姓在某些地方流行,或是加姓,或是改姓,存在即合理,我也不去讨论它。但是在我这里,各自都有姓名,为何一方的名号要屈尊于另一方呢?

    最后再说些题外话,社会上对女性或多或少还有偏见,但是当女性从社会回到家庭,她们应该享受一种平等的状态。与其说让女性从各方面独立起来,不如说先从意识里要追求并达到平等的婚姻才是。但各方面的独立,虽然太宽泛,但却是平等的基础,是先决条件。婚姻中没有你应该怎样,我不应该怎样的说辞,平等相待才是最大的应该。

    近来,大多朋友问我什么时候结婚,我说还早。其实,我想说,等到没有了“嫁”与“娶”的买卖之后,等平等之后我再结婚吧。

文/司马文若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嫁”与“娶”来看婚姻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