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期只认真上一门课的我,想请大学教育走点心

一学期只认真上一门课的我,想请大学教育走点心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

期末季,复习备考是头等大事,“开天辟地”是大多数人的复习重担,熬夜早起更是成为普遍的抱佛脚模式。

图书馆里络绎不绝的人群,连绵不绝的读书声;寝室里埋头苦干的背影,肿胀发黑的眼睛。

嘿,加紧复习、只求不挂的你还好吗?

翻开笔记甚少的干净书本,搜索网上的考试重点,复印学长学姐的笔记要点,忧虑加着急加一点点的悔恨和害怕。

网上说大学就是六个月的幼儿园加两周的高中,那么上了大学的你还有好好上课吗?一学期下来你到底认真上了几门课呢?

我陡然一惊,又一学期结束了。可是一想,一学期下来自己真心诚意、认真上过的课只有两门——一门专业课和一门选修通识课,差不多是一学期认真上了一门课。

其中原因,不是因为我懒惰懒散。毕竟大学没追过剧,平生不爱游戏,算是个人生少乐趣却不缺斗志的有志小青年。

我也会感叹:天哪,那个在高三就对大学充满向往、在经过了浑浑噩噩大一上半年的我决心改头换面的我,似乎又得重新下一次决心了。

可是在这次决定之前,我要好好回顾一下自己的这一学期,回想一下以课堂为中心、以自学为关键的大学学习生活。

用一句话来概述就是:高校教育不走心,我自己又太绝情!

其中原因,且听我细细道来!

2.

就从自己的专业说起吧——心理学。对这一专业,我不讨厌很喜欢但没到热爱程度。曾经有过后悔,现在依旧忧虑,可是没能选择放弃,并且决定一直走下去。

回顾一年的学习,有些不温不火,没有厌倦、兴趣被激起了不少。专业课至今开了三门,一门一直喜欢,另外两门基本全是自学。

可也就前几天一个专科学护理的好友同我说起未来就业时,我感觉自己被狠狠地打击到了。一方面是觉得被一个专科学生(没有歧视的意思)忧虑我的未来,是我个人的失败。当然她也是为了我考虑,没有丝毫嘲弄的意思;另一方面是心里有些不平衡,一想到没有我努力的她未来就业比我更容易,自己的忧虑便又着实多了几分。

我习惯性地标榜自己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在这同时也还算愿意努力付出。命运虽没能扼住我成长的咽喉,但却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我的发展。

那个自以为可以好好规划生活、决定自我、实施计划的我,一学期下来就认真上了两门课,其中一门还是无关紧要的(在考核看来)。如果我的父母知道我是这样度过大学生活的,他们会不会寒了心;期待我毕业后找一个好工作的父母,他们又会何其失望。

先说说我喜欢的两门课——《普通心理学院》和《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前者是专业课,上了一年。老师幽默风趣,讲课生动活泼。总之听他的课,能理解知识长见识顺便哈哈大笑。年纪不大的他没有什么架子,倒是有一个好的教育方式。

后者是修学分的专业课,学了了半年。按常规来说大学的通识课都是一边来着视频一边做着的别的事,可我认真看完了整个通识课,有的章节还看了几篇。中年的武大教授言辞犀利、见解深刻,一针见血式地问题解释、独辟蹊径地思维方式。听他讲课,总觉得有一种快感。学他的课我没有课本,但我愿意用本子做笔记。没有需要背诵的知识点,但我觉得自己的价值观得到了冲击、自己的思想得到了矫正。

这便是我上得认真的两门课,原因有自身兴趣,也有授课者风格。总之,喜欢有喜欢的理由,认真有认真的快乐。

如果说大学的学习还要想高中一样痛苦,目的性那么明确,那么我想学习效率必然不高。对个人来说,也必然是美好青春里莫大的悲哀。

3.

说完了喜欢的,我来说说不喜欢的。按照学业标准分有专业课、公共课和选修课;按照个人情感其实可以分为不在乎类、在乎类和厌恶类。

专业课自然而然是我在乎的那一类,可是在乎并不代表我认真上了课。不上课的原因不是我逃课或者课上开小差,只是从一开始的兴趣满满到后来的可有可无。

上课的状态大概就是人在心不在吧,把手机拿出来玩。不过在此需要声明,我拿手机其实是在用“笔记功能”写文章。对于花一节课玩消消乐、或者胆战心惊地看几集剧这些事,第一我没兴趣,第二我即使浪费上课机会也不想浪费青春的宝贵时光。

不过不上课的原因细说起来,大概都源于课堂本身。《西方心理学史》是专业课之一,学文科的我最喜欢的其实就是历史。对于专业历史的学习,虽然有意料之中的枯燥,但打一开始还是信心满满。可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源于他说了一句话:“我也不知道能不能给你们讲清楚,所以我尽量给你们讲吧。

其实对于这位老师这个人来说,我没什么意见,甚至会觉得他偶尔有些可爱。性格“温顺”的他不会惩罚逃课的人,有的也只是无奈感叹;不标准的普通话加上啰哩巴嗦的语言表达,知识通过他毫无逻辑、不加思考的本地普通话解释出来。大多数大概都是从最初的尝试适应转换到直接忽视吧,我也就选择了更加彻头彻尾地不听课

不过这位老师却是我这个专业的主任,大概也就他年纪最大吧。可是就他那教学水平我真不敢尊称他一句“主任”,虽然他常常讲起他对很多问题的思考,可是拜托你在孜孜不倦的路途上提高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并且汲取一些教育心理学的知识。

不过幸运地是,我已经结束了这门完全靠自学的课程。我也深知,以后的专业学习这本书的知识会是依托,我自己要重新来过,吃遍吃透。

4.

再说说另外一门专业课吧——《社会心理学》,这是一门我上得相对认真的课。不过一学期下来我学到了三个结论——这个老师自己很牛逼,她女儿很牛逼,她和丈夫的感情好的不得了。

这个老师的讲课风格是这样的,先把PPT上的重点课本摘抄极其快速地读一遍,再举一个例子。例子确实多种多样,不过生拉硬拽、自我标榜啥的我就不说了。台下的我不知道是孤陋寡闻还是懵懂无知,总之常常觉得莫名其妙。

不过更严重的是这个老师有高度优越感,总觉得她这个城里人对另外一些人有歧视。她举的明显带有嘲笑意味的例子竟然能引来哄堂大笑,难道说只是我自己太敏感了吗?可是后来与几个同学达成一致,这个老师压根就是价值观有问题。可她本来就是教社会心理学、修教育心理学的吗,总觉得她在用自己给我们展示学了心理学也并没有什么卵用。所以请问,你们这些人还算一个有点道德与教育良知的社会人吗?

还是说,你个人成为人生赢家就可以了。当然这也就是我个人的一些小感慨,因为于她还是于我,都只是彼此生命中的一个过客。

半年的学习我知道根本还不算入门,所以以后还得靠自己慢慢咀嚼、死磕了

不过依旧幸运地是,这门课的理论我大多都能看懂。纯粹地自学加上看国外的公开课视频,可以让我进行更加深度地学习。不得不说,国外的讲课方式以及上课模式和国内大不相同。不过似乎在任何围度上,中国的或者说我正在体验的都不及人家一个普通大学的。(没有崇洋媚外,就觉得给自己讲《普通心理学》的老师与外国某名校老师相比,有一定的优越性啊。)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自学成才的大神。大学的学习虽然大多以自学为主,可是当你感觉到连专业课都上地百无聊赖,不是因为不喜欢,而只是因为氛围、老师的问题时,总会觉得遗憾。

昔日一心向往的象牙塔没有浓厚的学术氛围,甚至连最基本的上课流程都随意懈怠至此。这莫不是中国高校教育的悲哀,也更是每一个高校学子的悲哀。

很多人会说,我们无法改变他人只有改变自己。可是我想说那些无法改变的他人会影响到你啊,当然这并不是任何人不学无术、从此堕落的借口,因为我深知自己更加不能放弃。

别人的失败与成功于我无关,我只需要为自己的理想付出,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基础,对自己的父母承担责任,对自己的人生充满勇气与毅力。

5.

说完了专业课,再说说公共课吧。《英语》《高数》以及体育我就不赘述了,因为个人认为这三门课必修地太合理,而且也还是每一个大学生该好好修的课程。至于英语必须靠自学,课堂真心不敢恭维;高数倒是听得认真,也觉得很有必要,只是突然没有高中时的那种激情或者兴趣。

那么说说《马原》《时势政策》《毛概》这些课吧,政治教育是每一个民族都有的课程。不过总觉得教这些的老师没有几个会用心,正如没有几个学生会用心。

记得曾经自己跑去向一老师建议按照《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的模式讲课,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说实话,但凡这些老师有一点点教育的道德良知以及个人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学校的氛围以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就不会是当下这个样子。当然话说回来,她们确实上(zuo)了(le)课(xiu)。责任承担了,工资领到了,生活稳定了,社会地位又在那里,所以这群中国高校里的思想教育者就尽情地狂嗨吧。我就真不知道这些自诩受过高等教育的师者们,所受的体制情怀熏陶都到哪儿去了。

再说说我这个专业的另外一门奇葩必修课,我竟然要学《XX中医X》。(学校为中医院校,当初进这学校完全是脑子被门挤了。)我记得《罗辑思维》的罗振宇说过,他其实反对中医的。我在心底自然对这些阴阳五行排斥极了,生僻理论加上那个中年教师无趣死板的讲解,导致我对这门课实在厌恶。

这个时候,你有可能会说。不喜欢不听就可以了啊,可是我至今都想不通学校怎么就开了这门课。课本费不要钱吗?你们请的老教授不要钱吗?老教授有这个闲心何必多去看几个病人,带几个专业学生,何必苦逼地给我们这样一群根本学不到的苦逼仔胡扯呢;我有这个精力,不能去学习一下自己专业知识吗,谁允许你们如此作贱我们的青春时光了?

所以说管他什么母校,对于这种胡乱设置课程完全不考虑学生感受的学校,我只想说,自己当初真是瞎了眼。

很多人都说,本科毕业大多学不到什么知识。那我想说,既然如此,开那么多无关的课程干嘛啊。明知道学生们考试就指望重点的老师们,你们的思想就不能成熟一点。况且你们教的内容我真心没感觉到有用或者经心准备,看不惯连毕业典礼致辞都要网上摘抄鸡汤的领导——我真心不知道,你们这些人到底都在忙一些什么。

如此不走心的课堂,如此随意的大学教育,请不要一盆冷水浇熄了青年的梦想,请稍微给一个家庭一点希望,请稍微给一个名族一些未来。

6.

说了这么多,满满地负能量。或许以这种埋怨的语气说出来显得自己有些消极,可是我更想表达的其实是批判的意味。

主讲《当代社会问题透视》的教授曾遇到一个学生问他,你讲地这么透彻,你怎么不去当国家总理啊。教授也就沉思:是啊,我怎么不能去当总理呢?

诚然有很多人会说“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现在会觉得这句话最大的毛病在于否定了批判的意义。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有限的,况且社会角色也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作为学生的我,没有站上讲台讲课的能力,没有参与重大决策的资格,可是我想我是有说话的权利的。

由于自己学校本身缘故,所以总感觉我有诸多不满。这源于自己当初高中成绩的不尽如人意,可是我不知道在中国是否还有像我一样在高校里挣扎、迷茫、焦虑的学子?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同我一样在忧虑过后依旧忧虑、迷茫之后依旧迷茫?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还是最初的踌躇满志,亦或是已经低迷沉沦?

我今日的“怨气”,似乎是集聚了许久。在这期间,我自己做出很多改变,可是对于大学——所谓的高等教育,我已经失去了信心。不过庆幸地是,我在积极地找属于自己的方法,然后有选择地利用学校资源,从而进行自我的改造与塑造。

说了这么多,我不是单纯地在怪罪某个人,因为我知道我没有资格。大概也就是突然怒气上了心头,一吐为快的同时顺便看能不能引起众多迷茫学子的共鸣或者反思,更为重要是想让每一个焦虑的学子明白——你不孤独,我和你一样。

在这个高校教育不走心的时代,我们防不胜防地沦为了“被害者”;在这个自由懒散、桀骜不驯的年纪,我们很容易我行我素;在这个冰冷残酷、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很容易成为“被迫者”;在荆棘丛生的人生里,我们小心翼翼也避不了伤痕累累。

总会觉得当代青年人缺少了一种反思能力,反思自己反思社会。我不知道身为高校一员、社会一员的我,有没有反思教育制度或者教学模式的资格。如果有,那是这个社会的进步与宽容;如果没有,那就纯属我自作多情、庸人自扰。

电影《熔炉》里说,我那么努力——不是为了改变全世界,只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

作为普通大学的普通学生,我自知改变不了领导决策、学校制度,可是我也会偶尔奢望——

若是自己能越变越好,能否一不小心就改变了一些小群体,譬如室友或者正在读文章的你。

所以在这个不走心的制度社会里,还请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有心地活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学期只认真上一门课的我,想请大学教育走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