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认知丨中国皇权为何持续强化

咱们都知道,自从秦朝建立以后,虽然朝代是不断的兴替,可是皇权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到清朝灭亡才彻底告别政治舞台。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程念祺在《南方周末》发表文章,通过对王朝政治的梳理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历史上的皇权,在发展中是一个不断持续强化的过程。那么,程教授为什么这么说呢?

咱们都知道,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前,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度。虽然说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那更多是主权的宣示。权力结构,在那时更多是分散在诸侯手里。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分封的制度就彻底被废除了,确立了皇权排他性的本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对皇权任何可能的竞争,以便让天下一代代传下去。秦始皇的算盘虽然打的好,可还是忽略了怎么从官僚制度上防止上面的问题,结果丞相李斯和宦官赵高的一次勾结,就改变了秦始皇的遗嘱,杀了本该继承皇位的长子扶苏,却让少子胡亥篡夺了帝位。

从那以后呢,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就开始不断的在这方面费脑筋,总结起来,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一是不断的削夺相权和地方上的扩张势力。可是咱们看,在王朝系统运转中,只要有一方势力被削弱,就会有一方势力被扩张,宦官和外戚之所以能够专权,就是因为皇帝削减宰相的权力。拿汉朝做例子,汉朝为了削弱相权,在西汉是导致了外戚专政,结果是王莽篡夺了天下,东汉则是宦官专政,结果导致了袁绍发兵进宫。

第二是利用科举制度,对于某方势力的做大进行釜底抽薪。过去咱们看科举制度,一直觉得这是个人才选拔机制,这当然没错,可咱们想一想,要是没有科举制度,人才的流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阶层板结化也就不可避免。之前咱们说过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就是这种现象的有力证据。有了科举选官的这个制度之后,过去的豪门政治才被彻底的打破。

这一招确实非常管用,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基本上以平民子弟为主,哪个敢像那些豪门大族那样不听皇帝的话,这样,官员的行政权实际上又被进一步弱化了。这之后,科举制度稳定的运转了1400多年,在保证公平公正这个角度上说当然是有积极的意义,可是要说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这个制度能够持续保证皇权的不断强化,所以皇帝换来换去,朝代换来换去,可是这个制度,1400多年,从来没变过。

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梳理了中国历史上历代的政治演变之后,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就是在王朝政治的发展过程中,事权越分越细,任何部门和任何个人掌握的权力却越来越小。部门和部门之间,官员和官员之间,总是处于一种相互牵制的关系之中,整个官僚系统统统掌握在皇帝一个人手里,至于事情是不是真正办得好,有没有人去办,甚至办不办,反倒不重要了。

这样的制度运转,导致了两方面的后果,一是皇帝的权力如果没有在不断扩大的趋势上,他就会猜忌自己的权力在被削弱。这种猜忌心理,反过来又会发生作用,让系统运转向着皇权强化的方向转变。

二是在这样的运转制度之下,任何动作稍大的改革都会引起系统的整体性失衡,导致政治动荡。所以在帝制时代的改革,很少有成功收场的。

本文源自:南方周末音频稿:陈远讲述:郑磊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认知丨中国皇权为何持续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