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惊悚片,这才是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典范

电影一开场的俯拍,阳光普照,绿树葱葱,一切看上去安静祥和。直到镜头推近,画面被逐渐放大,才看清一个男人正拖着一个女人的“尸体”在艰难前行,身后的地面上留下一条长长的血迹。

阳光是那么耀眼,没有雾霾的天空是那么蓝,一场犯罪就这么赤裸裸地进行着,而画面就在这一刻被瞬间切断。作为一部惊悚、悬疑片,这样的开场实在是有点不按套路出牌。

当画面再次亮起,这才是故事真正的开头。三个小毛贼正打算在一栋豪宅内实施盗窃。虽然是贼,但也是有原则的贼:每次不得偷现金,所偷物品总价值不得超过一万元(当然是美金)。和每个准备洗手不干的坏人一样,他们也准备干完一票大的,然后收手、远走高飞。

很快,他们将目标锁定在了一个退伍老兵身上。因为,他实在有着“诱导”犯罪的各种有利因素:周围几乎没有人居住,没有警察巡逻,最重要的是他有一笔30万元的赔偿金,并且他不仅老,而且瞎。

看上去很轻松是不是,嗯,小贼之一也是这么认为的。然而,骚年,太轻敌也是一种作死。

迷昏了恶犬,却发现没有正门的备用钥匙,万能钥匙对侧门无效,地下室的门被从里面反锁,幸好及时发现了一个可供女主爬进去的小气窗,才得以进门。呵呵,别说盗窃了,光是入室就几乎耗尽了所有运气。

桌上倒置的相框,照片里少女的微笑在这样的气氛中,透出几分诡异。卧室的电视里正在放着老旧的录像,一个充满稚气的童音正在数着种子:“一颗、两颗、三颗,一共三颗种子……”三颗种子,三个贼,不知道是否导演有意安排,“3”这个数字,在影片中有着意味深长的戏剧效果。

三人自以为是地认为上锁的房间里一定藏着巨款,却未料到打开的其实是潘多拉的盒子。上锁的门背后,隐藏着老兵的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一段由伤痛演变成的畸形的父爱。

而三个骚年,似乎没听过“不作死就不会死”的真理。有时候,你得承认,在作死这件事上,歪果仁总是走在我们前面。

开灯、大声说话、毫无顾忌地凿锁、主动暴露自己并出言挑衅,作为一个盗窃犯,这么大张旗鼓又堂而皇之,作死到这种地步,那必然成全你。更何况,他们面对的是还是一个瞎眼的退伍老兵。注意,重点不是“瞎眼”,而是“老兵”。(想想金庸笔下的那些瞎子,都是个顶个的武功高手。)

这是一部不适合剧透太多的电影,只能说偷到这样一户人家,也不知是谁“瞎了眼”。但你以为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那就把导演想得太肤浅了。剧情一再反转,几次以为临近尾声,看看进度条却离剧终还有一大截。

从一起盗窃案而起,却最终变成了密室逃亡的生死追逐战。原以为是披着惊悚外衣的悬疑片,不曾想其中还夹着伦理道德与社会批判。

影片也一再印证着一句话:真正恐怖的不是恐怖片,而是悬疑片;真正吓人的不是鬼,而是人。画面切换,刚刚似乎还躺着熟睡的老人,在黑暗中坐起;穿过架子,突然伸出的手;老人狰狞的面孔,还有他那只猛地蹿出的恶犬……如果你不是一个经常看恐怖片、惊悚片的老司机,估计到这一步就已经被导演的故弄玄虚而唬住了。

然而,论地下室的隐秘和紧张感,比不上《少年包青天》中的《隐逸村惨案》;论后背发凉的突如其来与恐惧感,又不及柯南里的《图书馆杀人事件》。

翻翻豆瓣的评分,从先前的8.2一下跌到了7.0。电影全片,没毛病,甚至好于99%的国产惊悚片。(我也不知道哪些国产惊悚/悬疑片属于那1%,只是天朝是很难拍出这个水准的同类片的,虽然我们有审查制度,但是我们没有拍摄技术……)但导演想表达的太多,后半段拖沓与生硬的剧情,轻易就消磨了前半段带来的的惊艳。虽然没有太大的硬伤,但也配不起“十年来最好的惊悚片”的称号。(可惜《捉迷藏》是2005年上映的,《小岛惊魂》是2001年上映,如果本片是“十年来最好的惊悚片”,那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无褒无贬,无功无过,比起剧情,电影中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反倒是画面。尽管是惊悚片,但画面却别有一番韵味,构图、用光和色调都和谐得无可挑剔。而导演是不是流露出的“小心机”超越了故事本身带给人的思考。

电影最后的那三个箭头,似乎也暗指三个小贼的三种命运。(你看,“3”又一次显现了它的戏剧效果。)只是,带着钱和妹妹踏上Departure之路的女主,是否真的能放下心中的Baggage,到达她心心念念的Arrival之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惊悚片,这才是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