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名校是不是“邯郸学步”

一捧雪

名校,名校,能称得上“名校”,肯定是赢得了社会知名度,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但时下里,刮起的阵阵改革之风让人不由得想起了一个成语“邯郸学步”。

去年,各校的太谷之行,可谓是大开眼界。惊!课堂上的你方说完我方上!疑!课堂上的老套教学也吃香!听专家李四宝的讲座,那叫语惊四座,精彩一个。看实地教师的讲课,那叫率先垂范,榜样一个。但,好归好,“拿来主义”要不要?我觉得取其精华最为妙!

语文课,五花八门,众采纷纭。知识要不要?要!能力要不要?更要!有了学案,靠它,思路更趋狭隘。一个人,又一个人,更多的人被学案牵着鼻子走了。到头来,学生能力见长不?未必!与其这样,还不如放开让老师各择其道。但殊同道归,起点不同,但终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成长学生。当然,想法固然是好的,但教学改革不单是你的事,也不单是我的事,说到底是我们大家的事。只有意念之中都想去把这件事做好,改革才有出路。否则,只会“邯郸学步”。

说到意念,我想它首先应该是建立在“快乐”的前提上。社会在发展,而教育总不能停滞不前吧。而教育要发展,如果没有教育工作者热忱地呼应,改革终将是一潭死水。所以一个学校成绩好固然可喜,但,如能有一个特色的话岂不在社会上更能赢得良好的声誉?

说到“特色”,如果单纯于“书法教育”“剪纸教育”“艺术教育”,这确实是典型的教育浮躁。因为我们一旦挂上“特色”这个标签,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而我们问过孩子们:“你们快乐吗?”没有!

我们学校去年也曾开展过半年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在选择上由于各活动参加人数的限制,不能尽人所愿,导致了强加所难。没兴趣的事能不能做好,是不是就要打个问号了?另外在操场上的每周一、三室外活动中,由于活动的频繁,项目的单一,有的学生玩一次,兴奋!玩两次,高兴!玩三次,四次,甚至更多,问题也接踵而来,深感无聊!宁可坐在教室里,静静地傻呆着,或者看看书,也不愿意出去活动了。为什么?从形式上来看,学校大搞活动,除了刻求“特色”之外,也不外乎就是完成上级的指示。过一段时间后,没有了上级部门的督查,活动也就悄然取消。这样看来,经不住考验的“特色”还叫“特色”吗?“特色”是该谁看的呢?是为谁服务的呢?

走进课堂,一双双眼睛无精打采,师生对话有气无力,只有眼珠的轮转中,还能感受到那么一点点的生机。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七点,中午休息时间不足两小时,晚上还要继续写家庭作业,那么小学生“乐”在何方?这样的学习有效果吗?我们来验证一下,一旦遇到口语交际,综合实践型的题,则双手呆停,只等老师说教。就算有点什么想法,也三缄其口,先揣摩一下老师想要什么答案。圈在死空间里的活生生的小生命,从小学会的只有墨守陈规,循规蹈矩。久而久之,除了分数,不知今生欲何求?这样的结果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吗?谁又应该来承担这一教育责任呢?

作为学生的老师,我在担心;作为儿子的妈妈,我在无奈。每当和孩子探讨时,听到孩子们在背死答案,我心酸;每当和同事交流时,当听到孩子们在厌学烦躁时,我心痛。于是我就常想,有没有一种特色学校,他就叫“快乐”!孩子们在这里追求本真,善学乐学,既博览群书,又道德提升。那该多好啊!反之苛求特色,却不务实,只会拿学生来做实验的牺牲品。说到底,还是上级的指导方向不明,凌驾于现实之上,只能算是空谈教育。

改革之风在继续蔓延,时下的“横水”之风也不由得让人深思,“携纸条”“念誓言”“踏步走”……表好学,里难学!搞不好就真成了“邯郸学步”。冷眼看名校,静心寻特色,用心求发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模仿名校是不是“邯郸学步”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模仿名校是不是“邯郸学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