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8 转载 hi坛 聊聊学英语的事儿吧~

聊聊学英语的事儿吧~

本帖最后由 dukeorange 于 2016-4-28 16:24 编辑

先自曝一下:老13所外国语中学毕业,高中拿到四六级;本科非英语专业但是拿到专八;美帝交换半年;目前从事表面上看拿英文吃饭其实还是拿中文吃饭的工作。

二外:完全没学。

首先要聊的是学英文的原则:量是王道。

在明确了量是王道的基础道理之后,剩下需要确认的是你学英语的需求。明确了需求之后,直接在需求上加量就好了。

大约梳理几种需求吧:

考试:相信坛子里还有不少需要考试的朋友,不管是托福也好四六级也好,也许你会觉得听力口语什么的是瓶颈,但其实你真正的瓶颈是单词。

交流or移民:只要你能听懂,2000个单词足够你表达了。

写email、写专业paper:下苦功夫大量阅读和写作吧……

翻译:趁早洗洗睡吧,这不是20岁以后开始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

以我自己的经历,在“量”上经过了几个痛苦不堪的过程:

过程一:初中时候,上国外原版教材,这个其实一点都不值得夸耀。值得夸耀的是,每篇课文跟着磁带一句一句跟读,每篇30遍。口语得以突破,部分语调至今完全无改。

过程二:背书。新概念第二册几乎背完,第三册背了一半,巅峰时期能顺着每篇一直背,抽到哪篇背哪篇。当然现在忘光了,记下的只有句式和表达法。

过程三:听课。这是刚去美帝交流时候,克服着时差听课,一开始真的听不懂,把日常交流当听力来听是一件无比困难的事情,但是战胜了这个心理状态,当成日常交流的话,其实还是件轻松惬意的事情。

过程四:阅读。还是在美帝的时候,每天100页左右的专业书阅读量(包括周末),极其痛苦,但是真心练出了不用查单词大概猜意思的本领。

过程五:写作。依旧是在美帝的时候,三门课,每门三篇20+页的paper要求,必须一周内成稿交作业。

在美帝的半年,差不多是突破瓶颈最多的一段时间,不过绝对不是说环境作为学英语的要素有多么重要,恰恰相反,环境可能是最不重要的,而是人的自制力。那时候我自制力很差,只是环境逼迫每天1点半睡觉7点起床,看着同去的其他学校的小伙伴上着好玩的天文美术小提琴课觉得自己选的那三门课实在是太过于SB,但是回头看看,这么逼自己一方面在语言上突破了很多,另一方面造成了一个相当自制自明的人格——后者无疑重要太多。

说偏了。学英语,莫非是听力、词汇、阅读、写作四个方面的内容。口语重要么?或许很重要,但是我每当看到口音很好却满脑子浆糊的人就会很鄙视,真的没用。语言只是工具,说得再标准也只能是达到native级别,压根不可能超过;而说的只要不是太不标准,日常交流完全没问题。之前我是做国际教育交流的,看到太多英语拽拽的小朋友在国外被虐成狗的经历,所以请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一个人口音好就很牛……的确,牛人的口音一般都不错,但反过来很多时候是不成立的。

听力的话,想用美剧去练几乎是不可能,除非你看那种语言极多且离开语言完全无法理解剧情的片子,并且关掉字幕看。多少人能坚持这个?恐怕很少。

在听力方面我自己的做法是做听写,听BBC或者VOA或者CNN之类的新闻,精听的话就听一句写一句,中间按暂停;泛听不按暂停,尽可能多的记录听到的内容。这个过程一定要非常专心,稍微一点干扰都可能让你心绪全乱,导致几乎没有作用。建议夜深人静的时候手机关机进行。

词汇,这个在刚才一篇帖子里有提到。词汇的精要不在于认识它、会念、会拼,而在于会造句。造句不是简单的造个句子就完事儿了,而是一定要有意义,尽量是长句,最重要的是要完整的句子。之前被友人拉进一个学英语的群,发现里面人都是蹦单词的,极度失望。

暂举一例:fuck

“fuck you!”是不是一个句子?当然是。用的多不多?超级多。但是对背单词有没有意义?几乎没有意义。

什么是有意义的好句子?

- Fuck it! We missed the train!

- Fuck you - I'm leaving!

*以上两句摘自《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八版*

曾经一位新东方的老师说,真的要领悟一个单词的用法和精髓,请去莎士比亚的剧本中找。这个虽然有点极端,但的确是很有道理。

阅读没啥好说的,尽力去看,每天坚持。贵在坚持,坚持,坚持。

我自己的经验是一定要定量,而且要强迫自己每天不管多忙high到多晚都一定要完成。拖一天,就可能再也拿不起来了。

当然阅读的对象也很关键,一定要从自己感兴趣的开始入手,甚至威漫的漫画都可能是很好的入门阅读材料。定量阅读的本质不在于你读的东西,而是在于能读懂,并且觉得阅读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愿意去理解,而不是一个负担,一个考试拿分的东西。

精读?精读没有必要,我本科时候深受其害痛苦不堪。若想要精读,直接做翻译,特别在翻译中仔细揣摩英文逻辑和中文逻辑和你自己的思维逻辑差在哪里这个问题,事半功倍。

写作其实是最复杂的东西,因为既融合了词汇,又融合了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口语表达的一种体现。

无他,多看多写尔。

其实前面说到的词汇的造句就是一种写作的练习。写一篇文章不过是把多个句子串起来。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老师都会说写作要考虑逻辑关系,考虑中心句,这话很屁。的确,写20+页的东西的时候是要这么考虑,但是写三五百词的东西也要这么玩?纯属没事找抽。

写作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说出来,说对。

说出来的意思是要把自己想到的东西用英文表述出来,这个我以前教学生的办法是随便瞅到一个标题就开始自言自语用英文扯,能扯几句扯几句,尽量多的扯,尽量用学过的语法,尽量用新背的单词。

说对的意思是逻辑结构和语法问题。中文和英文的逻辑结构绝对是极大不同的,所以有时候看到有人直接拿文件逐字逐句翻出来的英文拿来让我修订我就很想抽死送这篇稿子来的人。语法的话,最重要的是时态,这个也是中英文间最大的不同点。练也好练——先搞清楚三个基本时态(现在、过去、将来)和三种结合完成时的用法,然后在说每个中文句子的时候想一想,差不多就够了。

反正最重要的,还是量的积累。英文速成,永远只是个笑话。

抛砖引玉,供各位参考。

------------------4月28日补充------------------

看到大家的回复,又想到一些东西,补充如下。

这是我一个师兄的故事,杭外毕业的,本科英语,研究生翻译,毕业后回杭州,担任省长随身翻译。水平厉害到无以复加。

就是这么一个人,在研究生阶段还经常遇到自己认为的瓶颈,当需要突破瓶颈的时候,他每天练12小时,一直练到自己觉得突破了为止,最少一周。室友都觉得恐怖。

其实这个例子没有什么参考意义,只是想进一步说明,语言这个东西,如果不是追求特别卓越的话,够用就好。

另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前天刚发生的。

本市一个副市长会见国际篮联中央局委员,一个新西兰老爷子,对方忽然冒出一个scooter这个词,卡住,忘记了…翻译成“溜冰鞋”糊弄过去(对,欺负领导不懂外文,能圆回来就没问题),正好本市要举办相应国际比赛,领导正好能有话说。等出了会见室才想起来,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其实听不懂很正常,关键是不影响理解,不影响交流。追求听懂,那绝对是学生心态,考证专用;平时交流,能交流起来,哪怕有误解,只要不影响原则性的事情,反而可能是加深双方了解的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8-18 转载 hi坛 聊聊学英语的事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