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阿辉 科普号
外山 滋比古(とやま しげひこ、男、1923年-),日本著名的语言学家、评论家、散文家。文学博士。全日本家庭教育研究会总裁。英文科科班出身,但其著作对语言学、修辞学、教育学、语义学、新闻学均有涉猎。长年致力於提倡和推广以「语言」为媒介的儿童情操教育
此篇分享的是外山滋比古(日本)老师的《阅读整理学》
孟子老先生告诫我们: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所以刚刚没细看的小伙伴,是不是可以回头再瞅瞅,看看外山滋比古老师的极简版介绍
~~
好,差不多了就回来。
首先看书名-《阅读整理学》
小伙伴可不要被这样的题目给骗了,它可不是一本教我们阅读时如何做笔记的书,当然呢,也不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快速的从书中榨取信息的书。
小伙伴可能就要问了,那它讲的啥?
我们从简介中可以了解到,外山滋比古老师是语言学家,文学博士。肯定是得有一些不一样的情怀滴啦,不会这么实在,这么功利。
他是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审视目前的阅读状况。他发现在如今这个高速运转的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迷失了阅读原初的意义和本真的快乐。他想通过这本书,让我们静下心来,重新去思考阅读的方向跟意义,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阅读,重新去找回那种阅读的快乐。并把阅读分成了“α型阅读”跟“β型阅读”两种类型。
一种高大上档次的感觉有么有?
一种为我们的阅读操碎了心的感脚有么有?
那么他为什么会发此宏愿呢?下面稍微选了几条。
原因之一:说明书
有一次呢,可爱的外山滋比古老师跟他们的小伙伴开了一个会。当然呢,他的小伙伴肯定就是一些在语言呀、文章写作呀、日语等方面的权威学者了。然后会议结束,就免不了要一起吃个小饭,聊个小天啥的。好,在酒过三巡,畅谈正欢之时,有人就出幺蛾子了。说:“我最近买了个文字处理机,可要我老命的是不会用,机器附的说明书也对我没有帮助,无论我怎么读,还是完全不懂”。然后在场的很多人听完后也是你一句,我一句附和他的意见。大致总结一下就是:技术人员嘛,肯定是只懂技术不会什么写作的啦,反正自己看得懂就行,就大致写一下。理科出生嘛,用语肯定就粗糙些,不会顾及读者死活的。这说明书呀,就是不合格的瑕疵品云云。而听到这里,可爱的外山滋比古老师就有小情绪了。于是在心里就甩出这么一段话:“看不懂别人的说明书,怎么就不质疑一下自己的阅读能力呢?亏你们都是专家,以拥有相当的知识跟教养自居。一时半会接受不了自己无法读懂的文章,就说人家写作水平不行,这也太不厚道了。人家说明书就是给使用者看的,如果内容写的不清楚,顾客就不可能读懂,那制造厂商检查的也不乐意,不让通过呀。你们这些所谓的语言专家,刚愎自用,认为天底下没有你们读不懂的文章,读不懂就是没写明白,自以为是,没有谦卑心云云。
原因之二:后门读者的大量出现
什么是“后门读者”呢?就是读报纸,看杂志时专门挑那些轻松软性文章(这些东西一般是排版在最后面)的读者。
外山滋比古老师发现,这些人就喜欢看个明星八卦,社会趣闻,笑话杂谈啥的。哪里“新奇有趣”就往哪里瞅。因为看这个不用费脑子就能理解,然后该感动感动,该鄙视鄙视,该嫌弃嫌弃,该乐呵就哈哈一笑。而对于一些评论性的文章呢,比如社论(社论:指编辑部和同级党委就国内外当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评论,及时表明党的立场和态度,阐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注重政策性、思想性、指导性,文风庄重、严谨、朴实、鲜明)都是采取一种避而远之的态度。
一是感觉跟自己无关,很遥远。
二来也是最主要的,是自己看不懂,需要思考,需要想象力,感觉费时费力。
外山滋比古老师把这样的读者命名为“喝粥的读者”,只吃那些容易下咽的,而那些难啃的,要嚼两下的,就不爱吃。认为这都是不具备成熟阅读能力的表现。如果这样下去,读阅读再多人们的理解能力也不可能上去。再加上某些媒体,出版商为了迎合这么一个群体,所写的东西也日趋平易近人,轻松随性,把一些难理解的东西,要么考虑简单化处理,要么直接删掉不要。因为想着看不懂的东西肯定是买不掉的,既然是商品(为什么是商品,下面会讲到),销量上去了才是硬道理。我们要把消费者好好呵护,严格贯彻落实“顾客就是上帝,顾客就是衣食父母”的方针政策才是王道。这种现象让老人家很是担忧,心想若是一直如此这般恶性循环,人民的阅读能力真是堪忧。
于是也放出狠话:除非认为评论文章有趣(看得懂才有趣)的人增加,否则我们不能说,现代教育已经能教出像样的人,一个人不论身上拥有多高的技术,如果不能对文化持有一定的关注,或者对新世界不具好奇心,就不能被称为有教养的人。
看样子真是把它老人家惹毛了。
原因之三:书成了商品,读完就成废纸
可爱的外山滋比古老师还发现,东京车站乘新干线的乘客,常会在上车前到小店买3本杂志,然后上车找位置坐下就开始读。看到这么爱阅读的日本民众,面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神色。可是呢,一般坏事就坏在这个可是上。发现他读完一本就杂志撩行李架上,读完一本就撩行李架上,然后这样三本完事,到站后就起身,下车,杂志就搁在行李架上,丝毫不顾及杂志的感受就这样离去了。
外山滋比古老师在一旁看着心急呀,不过还是忍下了,心想毕竟杂志装订的也没这么严肃,不爱惜也是有之的。但很快又发现有人买的是更正式平装书,也是完事,起身,下车,还加了垃圾桶,抛物线,拍啦一声,离去。
这个现象就让他老人家没法忍了。
心想这不明摆着在买书的时候就想好了要扔了的嘛。自古先闲读书之前必是“沐浴焚香,洗手洁案”礼毕之后方能打开书本,那是何等的庄重。你们确如此这般无理,真乃是可忍孰不可忍,你们这样看一遍就扔,看一遍就扔,真的比没看好吗?看看你们对书本的态度。就算我们小时候,学校读书之前,也是一定要恭敬的念到“恭迎”而且不能有一丝抗拒心情。从小被教导不要踩踏有文字的纸张,也不能跨越报纸。不管多么简易版的书要是丢掉,都会被看成异想天开的行为。当书本开始积累,就算明明知道这本书没有用了,要丢掉还是觉得可惜,只会想着要不要再弄个书库。这才是珍惜阅读的前提条件嘛,胡闹,胡闹,简直就是胡闹。
于是乎发出感慨,书已经成为了普通商品,读完就成了废品,也被断舍离舍去了(liao),现在的人已经不知道阅读的真正意义了。
原因之四:……(此处省去500字)
面对自己看到的这么些问题,作为教育研究工作者,作为语言学家的外山滋比古老师就再也坐不住了,满上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有对我们进行一翻严肃科普的义务
所以就有了这本书,有我们看到的阅读的两种型式:α型阅读、β型阅读
何为α型阅读:就是阅读已经理解内容了的文章,是以自己已知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阅读。
具体表现形式就是:
1,昨天看了一场球赛,今天媒体上有关于它的精彩描述,评价,你觉得有趣,耐看。
2,你关注的某个明星偶像,关于他的报道文章,觉得耐看有趣
3,爱看故事、小说等能找到主角的文章,并容易带入自己情感,对主人公的遭遇感同身受,为他们的命运担忧,为他们的美好结局皆大欢喜。
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追求一看就懂,不用费脑,轻松随意,而看一些论说性的文章马上就觉得乏味,头痛,想睡觉。
何为β型阅读:就是阅读不了解内容的文章,没有垫脚石,只能从文字去理解内容,需要动用洞察力,分辨力,想象力。
具体表现形式:喜欢阅读宗教,哲学,心理学之类的书籍,当然也包括说明文之类的东西。
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第一次读的时候不是很理解,或根本不理解,需要重复,需要时间。
(注意:这里的"α型阅读”跟“β型阅读"是阅读的两个极端,事实上任何阅读都同时包括这两种阅读,只是看它们的比重。)
很明显,外山滋比古老师是提倡β型阅读的,认为β型阅读才是我们应该多做的。所以为了达到说服的效果,β型阅读的好处就非常有必要进行一些罗列,当然呢,β型阅读的优势肯定也就是α型阅读的不足啰。
1,β型阅读能培养一个人的专注力。
因为不容易看懂,所以你必须全神贯注,调用你的全部技能去对付。长此以往,能达到锻炼的效果
2,β型阅读能提高一个人的智能。
这是教育工作者研究出来的结论。所以我们小时候要学一些古诗、文言文、鲁迅之类的看着就头晕的文章,你以为只是因为它们具有什么深远的教育意义吗?不是的,就是像外山滋比古老师之类的教育研究者们搞得鬼。选择它们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们枯燥乏味,不好懂。
好吧,原来我们小时候就是被这样算计的。
3,β型阅读能让我们获得新知,发现新天地。
它是获得新知的必要途径,我们所学的所有学科,都是β型阅读。可以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也可以对作品赋予新的意义,让作品重生。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处境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作者表达的意图有可能跟读者读到的完全不一样,如果是一样反而只是巧合。
具体怎么理解:就是我们读《西游记》觉得孙悟空厉害要点赞,而对唐僧迂腐则嗤之以鼻。而他们则读出了团队,读出了信仰;看《亮剑》我们只知道李云龙勇猛,够爷们,够义气。而他们则看到了《团队管理手册》;读《红楼梦》我们可能会感慨怎么年轻善良的菇凉怎么都死这么早,觉得可怜,曹雪芹是不是讨厌女孩子。而一些人则读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认为曹雪芹恰恰是喜欢女孩子,特别讨厌老婆子,所以不愿意喜欢的女孩子变成老婆子就把她们都写早死了,这样的新角度;看完《狼来了》我们会告诫自己以后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而他们则会考虑~被人骗过两次之后,是不是第三次可以相信他。
……
就举这么多了
看到这里,既然都把β型阅读说的这么好了,如果不传授一点培养这种阅读方式的办法。那所有的好都是耍流氓了。外山滋比古老师肯定不会这么不厚道的啦。他给我们总结了下面一些方法。
1,心态要摆好。
看一遍,不是很理解,或是根本不懂,再看一遍还是不懂,这都不是大问题,这是正常现象,刚好说明你在做未知阅读,是锻炼成长的好机会,这就是在告诉你,你现在读的东西会对你有提升。“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多多发扬“韦编三绝”的精神。
2,还是心态要摆好。
要熟练掌握β型阅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一个长时间积累的过程,可能需要十年,数十年的时间。今天没掌握,明天还是没掌握,没关系,不要自责,不要懊恼,这个大家都一样。其他人也好不了多少。
3,小孩读童话。
这个要从娃娃抓起。娃娃小时候是学习语言最敏感的时期,你看他从出生什么都不懂,到2岁的时候,基本都掌握了国语,就算把现在的我们突然空降到国外,2年时间估计掌握不了当地的语言,所以这个时期是关键。具体当然不只是教他们读什么凳子,桌子,布娃娃,认爸爸妈妈之类的词,这个都是α型的有实物的已知阅读。外山滋比古老师告诉我们读童话故事给他们听。因为童话故事,是大家们编制出来的,这个身边没有实物,不能做α型阅读,这个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考力,想象力,理解力,得动用大脑。
4,成人读小说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在表现独特的世界,里面藏着很多信息。使我们从开始的只会为主人公的命运担忧,主人公喜则喜,主人公忧则忧这种情节上的皮毛上的情感变化慢慢过渡到其背后更深层次意义的理解,也就是α型阅读转化到β型阅读,不会有突兀的感觉。
5,就是素读。一种你完全不懂文中的意思,只知道其读音的一种阅读方式。
这个可能不好理解。举个例子,比如小时候读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只知道读,但根本不知道其到底是什么意思。比如古人读四书五经摇头晃脑,刚开始也是不懂意思,就是这样读这样背。素读并非是用头脑去理解,而是用身体去理解。这是一种“一举攻下城中心”的阅读方式。就是你不会游泳,先一脚把你踹水里,先感受一下水温。你还没学会,把你带到悬崖边,然后一脚就把你踹下去。差不多这个意思。素读就是做那个残忍的教练,做那个残忍的鹰爸。当然选素读的材料有要求,必须是经历过历史沉淀的经典必须:四书五经,《道德经》之类的东西。不然这么难度肯定看不下去。
6,直接上你一直想看,但有感觉很难懂的一本书。然后死磕自己,功到自然成哈。
分享到此结束。
扫码收获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