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的是书中的内容,还是书中的思想?

经常有学员问我一些关于读书的问题,比如:

怎么样在看完一本书后,完全吸收里面的内容?

怎么样看书可以不容易忘记?

用多长时间读一本书比较合适?

读书读多少遍才能把里面的知识内化?

......

其实,很多人读书,就只是读书而已,并没有触及到书中的思想。

什么是触及到书中的思想?

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不仅能学习到书中的知识框架,而且还能从书中,理解到作者的思想、观点、见解、价值观。

不仅如此,你还能通过深层次的思考和多角度的探索,从而了解到,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这个思想是如何在作者的头脑中形成的。

那么,你就可以学到作者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逻辑。

要做到这一点,第一,你需要从深度、广度、跨度、角度这四个层面去理解书中的知识点。第二,你需要把你自己的想法和作者的想法做对比。

角度,是各种不同的角度,比如俯视或者仰视的角度,主观或客观的角度,正面或负面的角度。

广度,指的是它能和其他多少的知识点/思想相关联,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多维度迁移。

跨度,指的是时间跨度,看这个知识点,它过去是什么状态,未来是什么状态。

深度,是不断的问为什么,不断的问为什么,直到问到根源和本质。

第二,看书的时候,看到一个新的观点/概念/思想,和你以往的认知不一样的时候,你可以停下来思考一下:

1、对于这件事情/这个领域,我的观点和看法是什么?

2、对于这件事情/这个领域,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是什么?

3、我思考问题的角度有哪些,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有哪些?

4、我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我的结论是通过哪些论据推导出来的?

5、书中有哪些知识点可以支撑作者的观点?这说明作者的观点是通过什么样的思维过程得出来的?

这样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你就可以逐渐了解到作者的思维成形过程,从而了解作者的推理方式、思考角度、价值观假设等等。

做到了这一点还不够,因为,作者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逻辑不一定是对的,不一定是合乎情理的,也不一定是你可以用得上的。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主题阅读(就是在某一段时间之内,阅读大量同一主题的各种书籍)。

在主题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虽然这些书都是在讲同样的道理,都是在传递同类型的知识,都有着类似的框架和目录,但是,写这些书的作者的思想是不一样的。

或者说,他们大脑中的底层建筑是不一样的。

即使,这几本书,都得出了看似相同的结论和观点,你也会在思考和研究中发现,书的作者,他们思考的过程和思维的延展是不一样的。

这些都需要你从深度、广度、跨度、角度这四个层面去思考书中的内容,并带着问题去看书。

在看书的过程中,理清这些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背后的逻辑关系,你就能豁然开朗。

你要问,这样看书累不累?是不是看得很慢。

我的回答是:是。

这样看书非常累,而且看得很慢很慢。但是,看过之后,所有你思考过的东西,都会内化到你的头脑中,成为你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其实,这也是最佳的搭建自己的思维体系和知识框架的一种方式。

有些时候,快就是慢,慢就是快。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读的是书中的内容,还是书中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