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也聊聊《道德经》——第二回 美之为美

本书目录     上一回:咱也聊聊《道德经》--第一回


咱也聊聊《道德经》——第二回 美之为美_第1张图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书接上回,在上一章老子提出了‘有’和‘无’的概念,也说明了‘道’和‘名’的涵义。而在这一章,则由此推出‘美’与‘善’的道理,并加以阐发。


第一段浅析:天下都知道了(或定义了)了一种美,并为之设定了一个美的标准(或界限),因此这便不再是真正的美了。天下都明白了一种善念(或善举,或善心),并为之树立了一个善的典型(或榜样,或架构),那么这便不再是真正的善了。



例如:先说‘美’,当今评定女人美丽的大体趋势基本还是以瘦为美,一旦圈定了这种美的概念,便有人喊出了‘不瘦毋宁死’的口号,也不看看自己是否真的胖瘦,便一头扎入了浩浩荡荡的减肥大军。包括现在的时尚模特,基本都是以骨感美为目标,瘦的除了皮就剩下了骨头架子却还嫌不够。而这些行为,往往都已经偏离了追求美的范畴,同时也牺牲了健康和寿数。

再说‘善’,现在争议性极大的《放生热潮》便是很好的证明。那些人为什么放生?为了善。可谁又教了他们这种善?或者说谁确定了这是一种向善的行为?貌似儒释道外加上帝等都有这种说法。但把这种善的概念圈定为实质行动、或者标准行为的,却只有人。也正因此,有人随随便便在村庄旁边发善心放生了几百条毒蛇,也有人动了善念,意图将家鸟放归到大自然之中。更别提那些喊着向善的口号到处招摇撞骗,妄图满足一己私欲的别有用心的人或组织。所谓的善念、善行、善举一旦被框定后进入这种轨道,往往都已经迈进了恶的边界。



第二段浅析:因此,‘有’与‘无’之间,是相生互变的。‘难’与‘易’,彼此共通,互为成功的原则。‘长’与‘短’,常言道“长短不一”,这才有了比较的原则。‘高’与‘下’,宏观讲本是一体,归于平等。‘高’可以倾倒化为‘平’,‘平’也可以堆积成‘高’,因而在宏观上,彼此是同归一体的。‘音’与‘声’,只有两者相容相和,才能有美妙的音律。‘前’与‘后’,本来就是彼此相随,前者来而后者去,看似两者相间,却也似一个整体。

老子之所以提出这几种概念,看似对立却又都彼此互通。并以此引出了自己的观点:世间没有绝对的‘善’与‘恶’,‘美’与‘丑’的界限,还是那句话,“道法皆自然”。



例如:一个人的出生便代表‘有’,而他一旦出生,就代表他会以死亡而告终,这是‘无’。

这个人想做一件事,往往都是由‘易’而‘难’,想法容易,行动很难;开头容易,坚持很难;等千辛万苦把‘难’克服了,最后成功的一刹那反而又变成了最容易的。

这个人的脸很长,所以一看到其他人的脸,他便会情不自禁的相互比较。

而这个人个子也很高,但坐下来便成了矮,亦或是低。这只是取决于他想摆出怎样的姿势罢了。

这个人还很爱唱歌,可单单清唱总是不如跟着伴奏歌唱更为动听。但不管是清唱,还是有伴奏,这都是音乐的一部分。

而这个人也爱跑步,不管是眼前的竞争队友,还是曾经运动员留下的记录,他都试图去追赶或超越,也因此跑步时总会处在他人的前或后面,却一直保持着一种相随的状态。



第三段浅析:因此,圣人往往以‘无为’的原则去处事。‘无为’是‘为而无为’的意思,形容的是一种做法,或是心态,亦或是境界,切不可理解为什么都不做。‘为而无为’则代表踏踏实实的去做理所当为,义所当为,以及所有应该去作的事情。‘为’过之后,便应当像了却无痕迹一般,心无芥蒂的放下这一切,就如同没有‘为’过一般。在教导他人的时候,则须遵循万事万物以言传不如身教为根本,或者可以说以身教为主,以言传为辅。



例如:就继续拿做善事来举例吧,曾经《感动中国》的刘秀兰老人,拾荒助学二十余年如一日,为的只是一份心中至善的执念。他一不求回报,二不求功绩,三不求利禄,赚来的钱直接转手捐给更需要的人。得知捐款对方如数收到的消息之后,便不再记挂,然后一个人默默的继续坚持着自己的善举,正所谓大爱无疆,上善若水,这便是‘为而无为’的一种境界。

“不言之教”可能会有诸多解释,因此无法一一举例。就拿最常见的父母育人为例,既然为人父、为人母,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教孩子写字,读书,画画,乐器等等各种技能。但这个孩子的成长,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却是受到父母平日里各种行为莫大的影响。倘若父辈不重孝道,孩子自然也潜移默化认为孝顺不重要。倘若母辈平日里只重梳妆打扮,衣食穿戴,那么孩子也会慢慢的看重外在,进而轻视内在。相反的,父母若是平时以礼待人,宅心仁厚,内外如一,知书达理,明辨是非,如此一来即使孩子小时顽劣,长大后也大多能够劣根尽除,继而坚心守志,乃至成为栋梁之才。



第四、五段浅析:世间万物都在顺应自然法则,不辞辛苦的造作,生长不以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也不自恃有功于天地,纵使有了成果(或功绩)也不会独自霸占。唯有顺从这样的自然法则,无为而为,方能永存于天地(亦或是永远受到人的认可和尊敬)。



例如:田里的麦子也好,地里的果树也好,山上的动物也好,都在顺从自然法则,不辞辛苦的从一颗胚胎到发育成芽,它们生长的时候从不在乎自己有什么,也不去刻意的占有什么。然后麦子长高了也好,果树开花了也好,动物们会捕食了也好,都不会因为有所成长,或者说有所作为,而自私的认为这全是自己的功劳。等到麦子结出了麦穗,果树结出了果实,动物哺育出了下一代,也都不会因为有了成果,而妄图将其全部占为己有。也正是因为如此,它们既顺从了大自然的法则,又获得了人的重视和尊敬,并因此而成为了天地间不可失去的存在。



而作为一个人,从生长到成人,甚至于成才。耗费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努力,同时也耗费了父辈,甚至于爷爷辈,更甚于国家的众多心血。为什么从小我们就被谆谆教导要学会‘感恩’?所谓‘感恩’,并不是让人必须有所报答。而是希望人在成长的同时,能够保持一颗赤诚的谦卑之心,尊重天地,尊重大自然,尊重万物法则,尊重国家,尊重父母,尊重他人,乃至于尊重一切。这样才能更为通透地顺应天地法则,从而达到“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至高境界。


咱也聊聊《道德经》——第二回 美之为美_第2张图片

以上所有论点皆是鄙人一家之言,如有不同异议实属寻常,还望各位看官海涵……


下一回:咱也聊聊《道德经》——第三回

你可能感兴趣的:(咱也聊聊《道德经》——第二回 美之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