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了班,雨未停,驱车前往白马湖。
91.8的“快活晚高峰”照例地入耳,连续几天颇为疲惫,然而此刻的我却有些小兴奋。白马湖,有个会,没错,这个月我最期待的会——2017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年会的主题是“重构学校”,核心关键词:“未来”。
行驶在横跨钱塘江的九堡大桥上,雨雾迷蒙,白茫茫一片,能见度不到五十,晚高峰回家的车越来越多,尾灯连成数条红线——堵。和平日杭城的堵车很不同的是,今天握方向盘的好像都没那么烦躁,隔壁车的副驾驶还隔着车窗抛来一刹那的莞尔,呵呵,虽然这一笑不是送给我的,而是因她车上的老司机。不过,这一秒可见的微笑,感觉甚好。
这个会议,是我近年比较关注的教育年会,在金老大办公室看到第三届的创新年会专刊时,就决定要前往参加,更何况是在杭州举办。
进入滨江,雨雾越来越大,放慢了车速,因为脑海里冒出一句:心向目标,脚朝方向,无惧乌烟瘴气,不怕风霜雨雪。哪怕能见度只有一米,我们也要迈好这可见的两步。教育不正是如此吗?
(2)
第一次来到杭州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在偌大的会展区看到不少关于本次会展的标语。“未来”二字显得特别大。没错,我就是为它而来。走进会场,最大的感受是:教育,正不断汇聚各方力量,我们有信心期待她的光明绽放!
开幕式演讲19点正式开始,花了半个小时参观了一下展区。各个区域设计得都很“吸睛”,有卖书的,有卖校服的,有卖软件的,有卖技术的……(原谅我的直白),最亲切最有文化也是我最喜欢的还是“万物启蒙”展区。又看到了锋兄的那张经典照片。每次看到照片,我就会想:这个男人怎么就那么有魅力,有磁力,有吸引力?答案可能就在照片中他那蒙(万物启蒙的“蒙”)氏微笑,也可能在他头顶的那束光里吧!随这个男人而来的是一批来自塞上的枸杞姑娘——银川回民二小,据说是一所牛校。
最值得我说的一处是主办方精心地在入口处布置了一个展馆,易拉宝上写着“触觉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东西——李秀勤《触摸光明》”。原来是一个体验馆,全由三隔板围成的一个暗室通道,里面漆黑一遍,只能靠触摸着门板摸索着小心翼翼地走出,走得太快会很容易“脑门亲板门”。当通过暗道,你看到的是一段火车铁轨。寓意深刻啊!
(3)
一段铿锵有力的钢琴独奏,拉开了年会幕帘。创编诗朗诵叶圣陶先生的《风》:谁也没有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这是我读师范时最喜欢的诗。一下子把我带进一个场,这是一个开启我教育之路的场,这是一个时常唤醒我自己的场。
活动主办方蒲公英教育智库创始人李斌先生主持,经他介绍这次年会共有来自两岸三地,7个国家与地区29个省市直辖区2000多名教育从业者,1000多位家长学生参加。嚯……来!带你看会场——
(4)
开幕式演讲有七个环节,分别由各位代表主讲。
没想到第一位上台的居然是一个8岁的娃,能上这样的台演讲的一定是牛娃,题目也很有视角:《1.2米的世界有什么》,这位别人家的娃通过视频+演讲的形式介绍了自己成为牛娃的经验。讲鸡兔同笼解题思路,讲男女染色体的差别,介绍巴黎国外采风,介绍参加硅谷公司举行的机器人大赛,分享了课外阅读高端书目,分享了自己演讲写作的方法还有和高年级一起学习的经历……更重要的是这1米28的娃面向几千听众,站在20几米长的舞台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声音洪亮表情自然,脱稿演讲15分钟,滔滔不绝,娓娓道来。这1米28的世界,是1米82吧?
主办方精心安排学生代表开场演讲是为了一开始就展示一个“育人目标”吗?但是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不在他们这类,或者说他们这类代表不了当前教育的大问题。不如放一段典型学困生的学困现状,放一段当下老师们的教育不易生活不易,放一段类似当前最爆的“三原色”事件……不是说要从“问题”开始嘛。后来又一想,一开场就把参会代表拉回荆棘泥泞的现实,好像也不符合办会的初心。立个标杆,让“育人目标”可见,让大家心生希望,虽然小,但聊胜于无。毕竟来参会的都是为了“未来”而来,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一定阳光灿烂,并且一定是可见的。
第二位演讲的是蒲公英教育智库创始人李斌先生,他的题目是《不跟这个浮躁的世界玩,教育人该怎么玩》。说得如此调侃,其实是为了强调教育最不应该玩。你听,他说的做四个教育——
做真正的教育,不做受任何左右,有违教育的教育人;做美美的教育,让校园美不胜收,让学习真正发生;做有人的教育,关注人的根本发展,让教师和学生站在教育中央;做专业的教育,做专业的事,让老师专业地抵达教师尊严。
你再听他说——
无论如何,就算在最难的时候,也不要说“不干了”,尥了蹶子,走了;
无论如何,要做文化、资源、技术、团队的最好准备,要有专业的高度,团队共甘共苦。
这不是国家,不是局长,不是校长的命令,而是作为教育人,来自我们内心的呼唤和使命。我们一开始并没有看见大树,只是看到一粒弱小的种子。但是今天孵化什么种子,未来就将托起怎样的大树。
第一次见李总,也是第一次听李总演讲,这话说的,一个字:漂亮!哦不,一个字:帅,帅得如他颜值一般!
第三位登场的是联合主办方伊顿纪德国际校服品牌创始人陈忠先生,对他不熟,不过他们家的校服真的超好看。一穿上,保证让村里那位小芳看上去是伊顿公学的小公举,连隔壁老王的儿子穿上,咋一看就是一英国绅士简特门,(是不是又打广告嫌疑?)陈总讲的什么没记住,记住了题目《重构学校,如何营造“高位势能”?》。有时候,教育,也要感谢这样有情怀的“赞助商”。
第四位发言的是大会执行主席熊树忠(退休老教师,主办方李斌的高中班主任)他说出了没退休前没有说退休了特敢说的正所谓埋藏四十年的追问。把我们带进了人生最黑暗的高中三年,细数应试教育,为了高考的条条有违教育的罪状。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三句墙上标语:哪怕头破血流也要挤进一流。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累死你一个,幸福一大家。唉,无奈。每次谈到高考,谈到中考,谈到考试,好像教育就没什么好谈的了。
第五位开讲的,就是那位“触摸光明”黑暗体验馆的设计师,来自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李秀勤,她作为艺术家的代表,“用艺术,向你提一个教育的问题”。李教授从自己29岁时因病短暂失明,而引发这一生对视觉艺术的追求开始说起。她认为触觉,是生命最重要的标志,不是视觉。对于“凹凸”深有感触,开创了将盲文当作一种雕塑艺术手法的理念。李教授的讲述给了我宏观的启发:世界是平的,往下挖出一点,必定也会突起一点。生命不是平的,人生有凹处,一定也会有凸处。有时候教育不能只从教育角度看,太狭隘了。教育还是要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待。她用艺术向我们提了一个很好的教育问题。感谢艺术家!她让我们知道了:我们获得的,必从何处失去;我们失去的,必从何处获得。
第六位上来的这位特邀嘉宾,气场最足,普通话最标准,演讲感最强,主题最宏大(文化的意义是什么?),PPT页数也是最多的。没错!(请自加音效“当当当当”)他就是刚刚从英国赶回来的孔子世家第七十六代传人、孔裔国际教育集团董事局主席,牛津国际公学总校长孔令涛(跟孔令辉没有关系)。重点围绕“孔老夫子”围绕“新六艺”介绍了他和国外各国政要的照片以及众多考上国外重点大学的从他们学校毕业的学生照片,还有很多孔子国际文凭认定照片,以及各地孔裔国际学校那高大上奢侈豪的校园照片(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么多页PPT)简单概括一下他的主要观点是他认为孔夫子提出的“六艺”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素养”(您这样说,这走过两千多年的时间老爷爷他同意吗?您这样说,北师大的这帮专家,同意吗?)除了在国外开办众多孔裔国际学校,目前已在或将在北京、青岛、成都、上海、重庆等地开办新校。(我最佩服就是你这种赚外国人钱的中国人,现在回来赚中国的人,好吧,没错,中国人是有钱。)
最后一个环节,还是挺有意思的。主办方把本次年会当成一个只办四天的学校,将全体参会者分成六个区,按小学六个年级命名,每个区设各个班级,然后各班提问,筛选最佳问题提交,现场神秘嘉宾演讲回复,所谓神秘嘉宾就是临时指派的各个年级的年级组长。来自河南郑州、湖北荆州、广东佛山、重庆、南京等六位参会代表即兴发言掀起开幕式尾声高潮。啥?我在几几班,好吧,重返三年级:
(5)
散了会,雨仍未停,开车返回金沙湖。
一路通畅!明天的雨会停吗?
期待明天的精彩!哦不,今天的精彩,来!看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