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给于漪老师的一封信》——《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第三稿

敬爱的于漪老师:

        您好!提笔给您写信有点唐突和冒昧,但读完了您的《教育的姿态》,我情囿于中,不吐不快。

        十一月份,我随叙事者团队一起捧读了您的作品,感觉您似乎置身乡野之中,能看到乡村教育中存在的一切危机。

      您在“与时俱进,构建学校价值取向”一节中,这样问道:“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人;什么是中国教育?就是培养有中国心的人。”环顾乡村教育,更多时候还是停留在“重术轻人”的狭隘框框里。您说今日的教育质量就是明日的国民素质。我却不知道如何去爱,怎样才算爱的有效?

        记得刚开始走上讲台的时候,我生怕上课会遗漏知识点,每上新课之前我都反复看教案,做到胸有成竹才进课堂,可第一次考试绩下来时,我却傻眼了!用您的话来说,我只做了个知识的“二传手”,我把教案上的知识点贩卖给了学生,却忽略了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我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原有的教案上加以添改,只做到“心中有书”,却忽略了“目中有人”。就像杜威所说的: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正像没有买主就没有销售一样,还谈得上什么教学?这种不备学生的备课让我吃尽了苦头!我自认为自己讲过的,学生就该会!其实学过和学会还差十万八千里呢!正如您所说:“教课,学生没学会,我这名教师‘合’的什么‘格’?”

        对于教学,我自认为我很勤奋!可看到您的《教海泛舟,学做人师》和《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两篇文章时,我被深深震撼了!我一直说自己热爱教育,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学生,可与您的行动比起来,我连说爱的咨格都没有!尤其读到“如何规范自己的语言,清除语言中的杂质,提高语言的质量?……我把上课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然后修改,把不必要的字、词、句删除,把不合逻辑的地方改掉,然后背下来,进而口语化,这样一来,啰唆、重复、语病大大减少。”还有在每天去学校时步行20分钟的时间里把上课内容在脑子里“过电影”,这样的敬业精神,赤子之心,怎能不让人感动,让人震憾呢?“师者,人之模范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您是在用行动诠释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啊!您说:“我下定决心要拜众人为师,两把尺子伴随自己的人生,一把尺子专门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专门量自己的不足。”“我不断地‘照镜子’,寻找自己的不足。”您的自我成长与反思之精神,令人敬佩!我开始教书的时候也写反思,而现在却自认为教书是轻车熟路了,便不再记录,实际上知识是不断更新的,一届一届学生也是不同的,我又怎能狂妄的不再反思呢?没有反思,没有改进,不与时俱进,往往又会反复的让自己进入失败的怪圈。

        您在谈到什么叫备课的时候,说备课不是让字躺在纸面,而是钻研到让它站起来跟你对话,这该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从教十几年了,却没有备过一次这样的课。看到您的“学而不厌”之精神,我真是痛恨自己竟这样稀里糊涂的过了十几年!

        您说一个班培养一二十个学生是不稀奇的,要教好每一个学生那是千难万难的。对于这一点,我从教以来,也给自己立下了规矩:教好一个学生不算好老师,把别人都教不好的学生教好才算好老师。也正因为如此,我有了“带差生的专利老师”的雅号。其实,我只是做到了将心比心而已,又哪里称得上专利老师呢?就像您所说的知心才能教心啊!

          再回到什么是中国的教育问题上,在《读懂中国》序言中,您说人有了脊梁骨,才能直立行走;人有了精神支柱,才会心胸开阔,志存高远,做个堂堂正正的人。精神从何而来?文化。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来自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而作为教师的我们,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任何一个有赤子之心的从教者,都没有懈怠的理由!以后的教育之路,我一定努力学习,武装自己,谨记您的教诲:“用满腔热情满腔爱去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生命的发展;做一个能爱人、会爱人,把学生生命的发展时时刻刻放在心上,用自己的生命去撬动、提升的‘仁者’”。《后汉书•列女传》中讲:“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教育兴衰,匹夫有责!我一定信守自己的诺言:不放弃、不抛弃仼何一个孩子,用我微弱的光照亮我的课堂,也算是我对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尽了一份绵薄之力吧。

最后,祝您健康、平安、幸福!

                                            一个草根教师敬上

                                                2016年12月3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120、《给于漪老师的一封信》——《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第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