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我们,普遍活得着急、焦虑和恐慌。忙着升学,忙着赚钱,忙着相亲,还有被催了无数年的结婚生子。
彼时,学富五车的文艺班长,向班花发出的求爱信这样写到:人生苦短,只争朝夕。
伟大领袖的语录,被用到求爱这件事上,居然也毫无违和感。
人一旦长大了之后,好像连谈个恋爱的资格都没有了。
都市人生活节奏快,什么都要赶,要三分钟做出决定,做出定位。
我们焦躁的忙着播种,因为想赶紧收获。大部分时候,重量而不重质。花了很多五毛钱谈恋爱,也没有得到一个灿烂的特效。
倒是那个叫彭浩翔的香港导演,用一部春娇与志明,在人情世故里,谈了一场市井男女的烟火爱情。
网上有新闻说,男子闹市刀刺女友。文字的上方是一张警察封锁现场后的照片,只剩下行人和路面上的污秽。类似的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不经意的跑出来,就像上帝有意将这些爱情失意者自证失败后的无奈行为做了些安排。在相似的故事里,两个人彼此间的付出和得到永远无法做到收支平衡,最终只留下些雷同的新闻标题。这是存在于现实中爱情故事的极端结尾。
而多数处于情感纠葛中的男女,还在通过犯“贱”来维持彼此,比如春娇与志明,或者用时间来洗刷对方,比如伍迪·艾伦和米亚·法罗。
电影中,男女关系中的“主从位置”在开始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定下来,而在之后的相处过程中几乎一层不变。看起来只有结束那关系,直到从属的那位从两人的故事里走出来,才能完全逃出那种自贱的可能。但只要他们的关系还在,哪怕只剩下偷情的关系,春娇都会用“我是很喜欢你,又怎么样呢,没有用嘛。”这样的句式,看似要坦荡荡的结束你我,实则在贱兮兮的寻求继续。这就是姿态。
《志明与春娇》实质上是一个倒磕的恋爱故事,可以理解,一次爱情总要从有人主动追求别人开始。但戏谑和惊艳却出现在结尾,电影没有让故事最终停留在“IMissU”的浅薄的感动上,而是让志明主动承认他喜欢春娇是在确定春娇先喜欢他之后,这是一种对现实的坦诚。虽然你喜欢我在先,我就喜欢你在后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同时,志明彼时的“不行”将存在于春娇幻想中的那句“有些事不必一晚做完,又不赶时间”的浪漫台词在调侃中的终结。而此时,所有人都乐在其中。春娇和志明,用了整整七天的时间,才搞清楚彼此到底是不是爱着对方的,到底想不想在一起。这七天,好像是很少很少的时间,但是在这样的忙碌着向前的世界里,就算这七天,也依然是奢侈了。
大部分时候,我们都要在一次见面当中搞清楚对方,做什么工作,工资开多少?结不结婚?要小孩子吗?要几个小孩?……很多人还不到三十岁,就已经活得紧张兮兮。要办事赶紧的,买房子,生孩子,后面还有一堆事要办呢。
年龄是个不断上发条的紧箍咒,稍微怠慢一点就会被群其而攻之。就连有钱有名的徐静蕾说,我觉得青春期还没过完啊,也像反人类一样,成为某种女权主义的代表。
我们愤怒的发现,世界看不到你的美貌,你的聪明,你的事业,你开阔的眼界,你多元有趣的观念,而只会问你结婚没有啊?人人都很赶时间啊,谈恋爱是奢侈的事,是年轻人的事啊。(此刻又无意中想起小宝贼嘻嘻的凑上来说,过几天就要过生日了噢?有没有觉得很可怕?……我说,有啊,是恐怖。) 后来,春娇问志明,你知道我是什么时候爱上你的吗?原来是那一次两个人宾馆开房,但是没有做,志明搂着春娇说,有些事,不需要一个晚上做完,又不是要赶时间。
这句话搞定了余春娇,虽然后来彭胖证明这是埋的一个小包袱。但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似乎却很难得听到。
在《春娇与志明》里,俩人依然沿袭了前面故事中的“主从关系”。分手只缘于志明前老板在北京的召唤,而过程只剩一个匆匆的电话,所以你知道春娇在志明心中的分量了吧。反过来,如果志明不在北京,那么,春娇还愿意调到北京工作吗。有人会问,那为何春娇到了北京小半年还没主动联系志明?应该知道,作为女人的春娇在面对一个电话就可以结束他们关系的张志明时,一定是站在自卑的深渊里。
电影在继续春娇和志明的北京故事时,给他们配上了体面而光鲜的绿叶。但徐铮和杨幂都是绿叶中模范,他们都甘愿献出自己,他们毫无意外的善解人意,通情达理,他们让自己站在A的位置上。这样春娇和志明就能够轻松地转身,然后进行设计好的煽情表演。
我一直期待电影能在结尾再次撼动人心,但只有志明歉意式的回心转意,让观众和春娇都幸福的沉浸在结婚典礼式的浪漫场景中。这和地气无关,只是编剧的技术活。不过,好在从《志明与春娇》到《春娇与志明》,除去最后与观众的合谋,电影一直在相对客观的摆弄着爱情存在的姿态。
谈恋爱,是一包烟的试探,一条短信的焦灼,是你一言我一语的暗自较量,是偷偷陪你多走的那段马路,是想起岁月悠长,而此刻却有勇气牵起对方的手。爱情,夹杂着小浪漫小温柔小滑头,留有一点温馨和感动,而不仅仅是亮灯灭灯的事儿。
“有些事不用一天都做完”。“即使因为寂寞,也不是谁都可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