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就喜欢阅读,也一直以自己有这个好习惯颇为自得。去年底参加一个活动,组织者希望每个人都跟大家分享一本自己喜欢的一本书。虽说最终因为身体的原因没能参加这个活动,但是我也很沮丧地发现:当时刚刚读完《花房姑娘》,很想推荐给大家。但是除了跟大家说这本书不错,值得一读之外,我竟然讲不出其它的理由。
这件事深深地刺激了我,自诩爱读书的我也着实感觉惭愧。郁闷无解之余,无意中误打误撞看到了研习社的广告文案,其中的六个字一下子击中了我:越输出,越成长。讲真,我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报名了输出组:一是学费不高,不过就是几杯咖啡的钱;二是比较好奇,若是学有所获也恰好可以让悠闲的暑假变得更为充实。
讲真,我并没有对这次的学习抱很大的期望,毕竟时间有限。或许是因为比较闲的缘故,我还是以很高的热情投入了每天的打卡、阅读、听课、输出之中。按照要求,每天早晨阅读30分钟,并输出读书心得;回答“每日一问”;每天输出一篇文章等等。
对于从没有输出习惯的我来说,刚开始的一周有点难熬:虽说我的表达能力还不错,但是多年不动笔,笔头似乎都生锈了,坐在电脑面前很长时间只不过写出了寥寥几行字,连自己都觉得汗颜。不过一向是好学生的我还是给自己规定:哪怕就是做摘抄,抄也要抄到800字。
第二周,我惊喜地发现了自己的变化:阅读时看到一段喜欢的文字,我可以写出几百字甚至上千字的感想了。虽然远谈不上是像样的读书笔记,但是较之之前只会说这本书不错之类的话,已经有了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的进步。
在这21天里,几个第一次令我记忆深刻:
一、第一次完成快速阅读
其实我读书的速度不算慢,若是遇到喜欢的书,我可以一个晚上一口气读完。但我惊讶地发现,很多牛人、大咖每年的阅读量都在百本以上,多的甚至好几百。比如战隼老师,从2010年12月18日开始每天阅读一本书,进行了379天看了419本,写了378篇简评,在学习博客上分享了46本书的的笔记和16本书的思维导图,惊得我目瞪口呆;比如成甲,彭小六等等。看着自己书桌上堆着的厚厚几十本书,我也是一筹莫展。很想快速啃掉,但又不愿意陷入读过就忘的境地;慢慢去读,可能要好久才能读完,与我想多输入的初衷相违背。
令我兴奋不已的是,输出组的第一次大课的主题竟然是《高速阅读的秘密》,Irren告诉我们可以从黄金思维圈的角度,应用二八法则一小时读完一本书。迅速应用高速阅读法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
第一次尝试既兴奋又期待,用时1.8小时。虽然没有达到1小时的预定目标,但是已经很令我满意了。不仅了解了多种阅读方式,比如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等,还写了两篇学习感悟《做一个有要求的阅读者》和《分享才是最快的成长》。
这次尝试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一点: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再好的方法,如果不立刻付诸行动,它永远只存在于书本里,而不属于你。
二、第一次获得“最佳答主”
“每日一问”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环节,当你提出问题之后,可以看到小伙伴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问题的阐述和诠释,对拓展自己的思路特别有帮助。尤其是问到get到自己的点的时候,回答的时候会滔滔不绝,输出特别流畅,我喜欢这种感觉。
比如有一位小伙伴问到:对你影响最深的一本书是什么?它是如何影响你的?我脑子里迅速浮现的答案是《红楼梦》,但说到影响,似乎对我没什么影响,好像就是纯粹的喜欢而已。记得那天去菜场买菜,边走便还在无意识地思考这个问题。突然想到:我第一次读《红楼梦》的时候,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大段的古文描述让我晕头转向,草草翻了几页便丢开了。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播出是一个契机,我边看剧边看书,慢慢地由最初的不喜欢到喜欢再演变为深爱。思路一打开,灵感似乎源源不断地从脑海里涌出,竟然洋洋洒洒写了1500字,还感觉意犹未尽。
群里一位小伙伴问到:读完书之后内容记不住,或者知道内容但表达不出,问怎么解决。无意中看到成甲老师的一段话:不一定非要把一本书一字不漏地看完,很多时候带着问题去读,去找到能解决问题的部分就可以了。我深受启发,在读书时就改变了原先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的做法,而是采取了这样的方式:先看封面折页、封底的文字推介,再读前言和后序,之后通读了目录,此时脑子里对本书内容有了大概的轮廓。接着又细读了目录里的每章概述,并圈出了重点词句。正式阅读的过程中,除了划出重要词句段落之外,感觉重要的部分会细读,并不时翻阅前面的已读内容,前后联系,使自己能将内容窜成一条线。一章内容结束后,再大致回忆一下。最后完成章节思维导图。
我发现这样读书,不仅对于读过的内容印象比较深刻,即使是对于《刻意练习》这样比较枯燥的书能很快理清思路。我就把自己的做法作为“每日一问”的答案发到了群里,竟然获得了当天的“最佳答主”。小伙伴给我的评价是:没有一大堆高大上的理论让人眩晕,但方法很接地气,也容易操作,最契合她目前的实际。
这一次的获奖竟然让我对“每日一问”有了期待,回答的时候也更加用心。获得了三次“最佳答主”,还有一个附带的福利就是输出文字越来越流畅,真是意外的收获。原来,路都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每一步都算数。
三、第一次完成微课分享
输出组还有一个环节——分享秀。第一次听说分享秀这个环节时,我认为跟我没什么关系,因为感觉自己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技能。不过,当读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时,其中“以教为学”这个理念深深打动了我:老师的角色,只要是站在较高的那个小山坡上的人即可,不一定非要是泰山、衡山才可以。教别人的过程也是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这句话一下子拨动了我心中的那根弦,因为那段时间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使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带给我的好处:不仅对于全书的框架非常清晰,对书中的某些细节也有了很多新的感悟。我非常希望能把这个好方法告诉小伙伴们。
虽然很心动,但是要不要参加分享秀,心里还是挣扎了好久:一是对于思维导图的使用,我自己也是个新手,这么一点东西能够用来分享吗?二是PPT虽然会做,但是水平实在太次low了,感觉怎么也拿不出手。其实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最关键的还是怕自己分享得不好,让人笑话。
又仔细分析了自己的优势:作为教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表达不是问题;理科生的我思维清晰,把思维导图的原理和画法说清楚对我而言也并非难事……做分享还可以提高自己做PPT的能力,演讲的能力等等,这么好的输出机会,放弃太可惜了,就把教别人的过程作为提升自己学习深度的过程吧。果断报名!以《思维导图,为你的阅读插上翅膀》为主题的分享收到了小伙伴们积极的反馈,有几位小伙伴听完之后马上就开始用于实践了。就在前几天,还有一位小伙伴告知我:思维导图太好用了。
分享真的是会上瘾的,后来在输出组又做了《准备好,在临界点爆发》的闭营分享,并作为优秀学员在总群做了题为《参加打卡群最深刻的三点收获》的分享。
在天赋组分别做了《完美主义主:追求完美,但不苛求完美》、《九型人格,让我遇见更好的自己》的分享(这两篇文稿还被《心理》专栏录用),获得了天赋组的“最完美分享奖”。
我终于理解了Angie说过的一句话:不要等到完美才开始,去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在做的过程中挖掘。
特别喜欢林语堂的这段话,就把它作为这篇文字的结尾吧: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知道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
我想说:抱团成长,为我开启了新的成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