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丨刘永军:谈谈职业教育中老师自己开发的岗位课程

我曾经到湖南邵阳的一个中职学校访问过美工专业的教学,那里的同学虽然不是大学生,但是掌握的美工技能比一般大学生还多,毕业以后入职企业的月薪也比一般大学生高。学校的一个秘密,就是有几位老师,成立了岗位课程研发小组,专门关注与时俱进的新技能和新工具,融合成为自己学校的秘密武器。

于是我想:这样研发的课程,算不算知识产权?可以拿出来交流吗?

刘永军老师是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商专业主任,在他的专业中,他认为需要上4门课,分别是设计课、推广课、运营课、客服课,由4位老师教学。他们的岗位课程是任课老师自己设计的。

我私下想象,这样的岗位课程,应该是授课老师自己学习和研究的结果,包括到校外和同行交流。但是刘老师的学校有一个发明,他们承接了许多电商企业的外包服务项目,比如图片处理、商品推广、店长培训,都对应到相关的相关的教学中去了,在完成外包任务的过程中,老师增加了一次次实践的机会,得以不断迭代自己的岗位课程设计。反过来,用这样的课程教学的学生很能干,又增加了更多的外包项目。

所以我问刘老师:经过项目的不断实践,然后不断迭代自己的岗位课程。这样的老师应该是有知识产权的吧?刘老师回复我:目前没有,但我们自己开发的课程不对外开放。

我又问,一个老师会形成多少个课时?刘老师说,一个老师只上固定的核心课程,我们这种模式已经没有课时的概念。

我知道,在全国的近2000所有电子商务专业的学校中,不乏有精彩的岗位课程。如何有偿交流不同老师的岗位课程,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绕过去的问题。

刘永军老师认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这样形成的:1,在基本理论指导下教师自己做项目;2,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理论,开发出岗位课程;3,指导学生实践,是不断重复实践技能的教育。

我要补充的是,刘老师和他的几位同事所以研发出了很实用的岗位课程,是因为“一个老师带着一帮同学,在不断完成外包服务项目中实现的,职业教育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这个过程是引进企业真实项目,构建真实工作环境,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我更多关注的是:如果说优秀的岗位课程是一种资源,如何让资源有偿连接,让更多的人共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物故事丨刘永军:谈谈职业教育中老师自己开发的岗位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