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视台转战新媒体,我在《端》看了场9转18弯的实境电影 (亚太传媒连线 在线论坛 01.07.2017)

从电视台转战新媒体,我在《端》看了场9转18弯的实境电影 (亚太传媒连线 在线论坛 01.07.2017)_第1张图片
 
photo credit: iamscottiew

主题:从电视台转战新媒体,我在《端》看了场918弯的实境电影

主持人:王湖 Lake

主讲人:宋宁宇 Rynn


Lake

大家好,欢迎世界各地的媒体伙伴参与这次《亚太传媒连线》线上论坛,我是今天的主持人Lake。今天非常荣幸邀请到,此刻同样和我都在香港的《端》传媒内容营销主管Rynn,和我们分享在《端》传媒的经验。

Rynn

伙伴们安好!

Lake:

《端》传媒成立于2015年,是近年来在华人社会备受关注的新媒体平台,尤其以深度报导见长,在业界和高端用户中深具口碑。


从电视台转战新媒体,我在《端》看了场9转18弯的实境电影 (亚太传媒连线 在线论坛 01.07.2017)_第2张图片
photo credit: APAC Media Connections


[10問之1]

Lake

首先,我想問問Rynn,《端》被人稱為「近年來品質最好,向度最廣新媒體之一」,在內容運營上有什麼值得分享的成功經驗?


Rynn

谢谢Lake的提问,也谢谢大家对我们的关注,今天我主要谈谈自己对网络媒体和所谓新媒体趋势的浅薄想法,纯属个人观点,不代表公司立场。

首先《端》算是非常新的一个媒体机构,不管是运营,还是内容,都还在尝试和摸索期。内容营销方面也是我最近想要尝试的一个方向,因为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仅靠内容赚钱都是非常困难的,那么在做好优质内容的基础上,如何发散更多能够供养自己的道路,我想内容营销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口。

仅我自己而言,比较难把握的点在于,怎样能够在切合自己机构气质的情况下,拿出能够让受众满意的案子。比如一个严肃媒体不可能一下子接一个很无厘头的内容营销case,这就值得我们这代人一起想像了。

至于在新闻内容方面,主要依靠的是专业的新闻团队,我们有非常优秀的编辑团队,以及不断接收读者的反馈。


[10问之2]

Lake

OK,我们也知道今年4月,《端》宣布大幅裁员,在两岸四地媒体圈中造成不小话题声浪。执行主编张洁平曾在公开场合上坦言,《端》虽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新媒体,但创业时还是用「先把报道写好吧,有好内容一切好说,再来想业务,最后才想读者」,这样的思路。能談談這方面踩過的「坑」嗎?


Rynn

这个确实是一个很难跳脱的陷阱,因为毕竟大家都是做传统媒体出身,在策划选题的时候,基本依靠的都是「专业判断」。

一方面来讲,这是一件好事,也是应该做的事;但另一方面来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的转型,新闻在当下已经变成了所谓的「产品」,既然是产品,必然涉及到用户体验,用户体验做不好,产品设计的再漂亮也没有用。

所以端和许多网媒都掉过的坑就是太专于新闻判断,而忽略了读者的回馈。现在做新闻也好,做其他东西也好,都已经不是一个单向输出的作业,而是双向接收的过程。

相信在以后,一个好的选题能够引入更多读者的参与,也会在ugc内容上面下一些功夫。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内嵌的新产品(其实也不算新,已经推行一段时间),叫做「圆桌」。这里面就是一个小型的用户社区,能够让读者在里面进行交流,畅谈自己对一个新闻事件或者选题的看法。

Lake

的確是需要以「互聯網產品」的眼光做新聞內容。


[10問之3]

Lake

我还留意到,《端》在脸书上目前有约22.3万关注者,是如何吸引到粉丝点赞的?更进一步来说,《端》的社交媒体策略和实践是怎样的?


Rynn

是的,引入读者参与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他们在参与过后,有了一定的归属感,那么用户黏性也势必会提高。《端》也是花了大约一年多的时间才积累到这么多的粉丝。原因其实非常多,我个人觉得总结起来大概有一下几点:

首先,我们的社群运营同事非常下力气,也在摸索如何能够让自己的文章在FB上传播度更广,引起讨论的气氛;在不断摸索下,也发现其实在社交媒体运营上,不管是文字,图片,还是行文语气,都跟写文章非常不同。

其次,是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依托精品内容,哪怕社群运营同事再努力再优秀,没有精品内容,也等于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端》面世之后我们相继推出许多质量很好的专题,在时事热点追踪方面做的也还可以。所以在有事情发生时,往往都会有优秀的文章出现,读者认知度高了,口碑自然就好了,口碑好了点赞数也就慢慢在攀升。

最后,应该就是尝试了一些FB的服务,比如说直播功能,而我们的直播可能跟其他机构只直播事件画面不太一样,我们往往是直播一些对谈节目,看起来很电视媒体,但又确确实实是网路媒体的做法,这种新颖的方式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粉丝的增长。

Lake

了解,就是好内容+好运营!

Rynn

对的,您总结到位!


[10问之4]

Lake

说到直播,这也是近年来热门的媒体形式。除了直播,《端》在视频、音频等其他时下热门内容形式上,做过怎样的尝试?有什么经验之谈?


Rynn

我先来呼应上面的问题,从直播说起吧。我是做电视出身,大概做了七年电视,才转来做新媒体。我们亚太传媒连线伙伴有非常多电视出身的好朋友们,都知道电视直播是一个涉及到非常大人力物力的作业。

转到新媒体之后,如何在有限的人力物力下,做到不输电视直播的一场show,其实是非常难的。我们在美国大选期间进行了连续几个小时的直播,内容包括嘉宾和主持的对谈评论,新闻现场画面的插入播出,以及FB粉丝的实时提问,其实在体量上来讲,已经非常接近电视台的大事直播。

那场直播我们大概用了11个人在现场负责外景记者连线、拍摄、内容制作、协调等,整个过程有惊无险,但很多行外人不知道,我们甚至连跟主播的talk back系统都没有,要靠举纸板提示主播还有多少时间要进break,还有多少条问题剩余。我作为编导,在一台小小的mac上开了将近10款软件跟不同的人沟通协调。

那次直播还实现了双窗和大小窗操作,应该是网媒里第一家这么做的。其实非常难,过程也非常痛苦,做完大家基本都快瘫倒。但是这也说明在有限的预算和设备人员下,网媒也是可以做出一场好的show,尝试过后也是非常值得的。FB的平台其实给了网媒很大的发挥和想像空间,相信勇于尝试,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来。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至于音视频方面,其实《端》并非最强的,现在我们的同行香港01在视频方面势头很猛,国内的音频发展也非常的迅猛,这些都是我们想要尝试的方向,也应该是新媒体领域大家都会去尝试的一个方向。

而如何开拓精品内容,应该是大家更该关心的话题。同样,是挑战,也是机遇。

Lake

好的,網絡直播真的不是容易的事,長姿勢了!

Rynn

哈,其實如果預算高,買個便攜式導播台就解決一大半問題啦。


[10问之5]

Lake

接着谈谈赚钱的事。《端》的内容质量有目共睹,在内容变现上,过往主要的策略是什么?


Rynn

其实许多网络媒体在一开始创立的时候,都没有想过内容变现这个问题。从传统媒体走来,大家的思维基本上都很固化在内容带来广告这样一条思路上。但实操之后才发现,在现在这样的年代,单传靠广告赚钱,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太难了。

说句悲观点的话,连养活自己都非常困难。这也是为什么像老牌的媒体《纽约时报》这样的机构,都已经尝试了内容付费,只有这样,才能养的起优质内容的生产,才能保证一家媒体究竟素质能有多好。

所以《端》目前众筹过后,也要开始上线paywall,不敢说内容变现这样大的目标,起码能够让自己活下去,能够保证我们的报导还是优质的,保持在上游的。

很多人都认为,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内容付费很难。但所有事情都需要有一个开头去尝试,所有的习惯都需要一个时间去养成,既然纽时可以做到,欧美可以做到,我不认为在华人世界就没有办法养成内容付费这样的模式。


从电视台转战新媒体,我在《端》看了场9转18弯的实境电影 (亚太传媒连线 在线论坛 01.07.2017)_第3张图片
2016年10月20日,由《端傳媒》主辦的「對話莫乃光:香港開放數據下一步」講座當中,莫乃光、Bastien Douglas、黃浩華、邱達民教授、趙智勳會分享他們的看法。攝:吳煒豪/端傳媒


[10问之6]

Lake

接着说「华人世界」这个话题。

在你看来,针对所谓「华人用户」的媒体有前途吗?换句话说,针对「华人市场」对媒体创业者来说是有商业价值的定位吗?


Rynn

其实在我个人看来,「华人世界」这个定位,不算精准。在互联网普及之前,大家可能还有一定的信息差,信息流动的空间比较有限制。但是在互联网普及之后,大部分的人获取资讯的通道都拓宽了,华人之间又没有语言的障碍,所以所有的媒体都可以算是以「华人世界」为定位,为立足点。

这也是机遇吧,就像台湾如果新开创一个网络媒体,绝对不会局限于只将内容供给台湾本土,香港的媒体同样是这样。


[10問之7]

Lake

那么,我想进一步问你,除去「GFW」不说,这其实将两岸三地的媒体放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在发令枪下之后,大家如何跑出自己的速度呢?


Rynn

可能除去「华人世界」这样的定位,还是需要考虑自己更加细化的定位。以《端》为例,我们关心华人世界,同时也有自己的其他关注点,比如打破不同人群、不同世代之间的藩篱,成为不同人群之间互相了解的桥梁。商业价值当然还是有,但是这个价值有多大,还是同样需要大家发挥自己的想像。

Lake

是的,更加细化,精准的内容定位是必不可少的。


[10问之8]

Lake

《端》其实也算是startup。在见证经历了这样一个startup成长之后,结合你的专业经验,对想在新媒体领域创业的人有什么建议?


Rynn

首先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盈利模式,仅凭想像可能很难在一开始就明白新媒体领域创业意味着什么,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盈利路线图,可能很快创业就会失败;其次是要有自己的精准定位,不是说不能调整,但是最好不要进行大幅调整,微调是可以的。

大幅调整就意味着元气大伤,就像盈利模式那样,过程中会发现想像的一切都碰了壁,这个时候如果掉头就走,以往的努力就全白费了,如果不转头继续撞墙,也是白白浪费时间而已。所以一开始就必须有一个准确的自身定位,垂直领域的细分我个人比较赞同。

垂直类媒体可以集中资源做自己擅长的领域,如果真的有一个想做大而全媒体的梦想,也可以在垂直做好之后,再发展自己,多条腿走路。


[10问之9]

Lake

我同时很好奇的是,你个人有没有特别关注的其他新媒体?或者说,你觉得是不错的借镜?


Rynn

其实我日常也多会看香港01的fb page,01的品牌已经拆分出许多子品牌,包括社区、哲学、影像等等,我觉得这种做法很好,能够集中吸引一个领域的粉丝。当然一旦起步就是大而全的媒体,这样的分开发展成本就会高出许多。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资金有限,不妨开始小而美,以后再慢慢发展,切忌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


[10問之10]

Lake

哈,踩过「坑」得到的建议都值得借鉴。最后可不可以请Rynn分享一些你们的最新动态给大家?

Rynn

谢谢Lake的主持,还有Harry的组织,也谢谢大家的宝贵时间。这是我们的集资网站,欢迎大家支持或者点阅指教。

另外,我们这里也有一篇相关文章,讨论网媒是否有付费空间的,大家感兴趣可以点阅。大家下回见!

Lake

好的!谢谢Rynn的分享,也衷心祝愿《端》否极泰来。期待下一次群里的分享。大家晚安及日安!我们再会。



亚太传媒连线

亚太传媒连线成立于2017年春天,由一群来自全球使用华语为主的传媒专业人士共同组成,成员包涵目前在各电视台、平面及网路媒体,以及曾经在媒体工作但转到各行各业的媒体菁英及趋势专家、学者等。

我们最大的初衷是透过影响力的集结,透过线上与线下的资源整合,倡导共享及共创,以跨界思维,为意见多元、资讯繁杂的当代社会,建立不同群体之间的更多理解以及相互包容,传播知识并推动正能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电视台转战新媒体,我在《端》看了场9转18弯的实境电影 (亚太传媒连线 在线论坛 01.0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