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有意无意的都当过"绑匪"与"人质"

    发完朋友圈,记不得头脑在想什么问题了。习惯性的刷牙、洗脸,突然脑子里就蹦出来一个词---但是。就是这个词,触发了我写这篇文章的灵感。

      当我想到这个词时,会发现自己完全忽略了前半部分的内容,而把绝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了它后面所提供的信息上。于是思考问题就陷入了一个死角,有了框,把选择题做成了判断题,往往做出了一些貌似是勉强的、别无选择的选择。(返回来再看写的这段话,突然想到爱因斯坦说过,我们永远无法在提出问题的层面来解决问题。当下次碰到自己认为是问题的时候,跳出来看,把自己当一个旁观者,想想出现的问题怎么解决,或者有哪些蕴藏的资源。)

        先来谈谈"但是"这个词吧,这个词本身没有什么色彩,只是一个中性的词语。实际是,在多数人的意识里这个词被添加了浓烈的感情色彩,已经被贬义化了。在用到这个词表达转折时,我们习惯性表达都是先说自己喜欢的、认为好的那一部分,最后说不满意的或者认为不够好的。往往当我们把前半部分说出来,旁人再听到"但是"这次词,还没有听完后面的内容时,潜意识就已做出判断,后面要表达的是所谓"不好"的部分。往往影响倾听者的能量状态和对一些未知事物的判断。

      当我们处于有意识的状态时,影响甚微。绝大部分处于无意识状态里时,这个词就影响甚大了。比如,身边的朋友旅游回来,恰好她去的也是你一直向往的那个地方。回来给你讲了一大堆关于某地的见闻,然后一个但是出来,所有的美好瞬间被抹杀,好像最后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闹心的点睛之笔。于是,你好像随之对这个地方的认识与憧憬也没那么大了。或许还会因为这个"污点"纠结你到要不要选择去那。而有意识的人会觉得,这只是朋友以她自己的喜好、价值观所陈述本人看到的一个主观世界,还很期待自己去看看到底是个什么样。

      或许,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我们用"但是" 来表达转折时,是加入了当事人自己的喜恶评判,通过他的语言表达也再次强化了他这部分不好的感受,也无意识中扮演了"绑架者"的角色,给听众一个加上自己过滤后的选择引导。作为倾听者,一般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中被叙述者的个人判断所引导,做了"受害人",处于选择的纠结中。

        接下来,让我们感受一下语言的魅力,换一个词语来表达,效果可就大大不一样了。例如:"某地……不错,同时……";"某某长的很漂亮,条件也很好,同时是单身";"孩子很可爱,同时也很调皮";"山上风景不错,同时很累"等等。这样,讲话的人也就是讲了一个客观的事实,而没有把自己的感情判断传递到别人那里。倾听者,也会因为没有词语色彩的压力,更能全面综合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选择。

      放眼生活中,会发现关于吃的、玩的、喝的、用的,都会从网上或者身边人的评论中做出选择,而放弃了自己主动去发现、去体验的过程。所以有时候,我们看似是做了选择,其实根本不是自己的选择。开心的是,当我看到自己的问题时就有机会去改变了,进而做一个自己选择的人生,不浪费这昂贵的地球之旅的门票。

你或许有意无意的都当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或许有意无意的都当过"绑匪"与"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