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力量

阅读的力量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阅读的力量

——参加“乡村青年教师公益计划”学习感悟(四)

阅读的力量_第2张图片

2018年5月30日,我随同青椒学员一起聆听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李文华教授主讲的《诵读的力量》,接下来的这几日一直在观摩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打开语文课本,在每一篇课文最顶端很醒目的印着“预习”提示,后面是具体目标,大多数语文预习目标之一是:“阅读课文,……”、“熟练朗读课文,……”、“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感觉有效完成目标的很少,思来想去还是应该写点东西,和老师们交流一下。

“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我不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但知道被很多人所认可。“忽视阅读的教育越来越容易走进死胡同。缺少必要的阅读,使我们的学校异化为分数竞争的训练场,也使得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在他们的教育生活中缺少生命的光彩和幸福。”这是现代教育家朱永新的话,他还说,“阅读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教学手段,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可见,阅读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乃至整个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人一生的影响是无限的。

阅读的力量_第3张图片

读”出效果

“读”虽不是万能的,但是必须的。“读”的习惯难以养成,方法难以规范,原因很多,主要是老师没有养成阅读地良好习惯,自身不是阅读的受益者,不重视阅读,更不善于引导孩子阅读。

阅读要照顾学生年龄特点。我4月份在陇南康县参加了由上海微笑书屋彭丽静老师主导的阅读训练营活动,彭老师的一句话我深受启发:“八年级是孩子‘听’的能力和‘读’的能力的分界线,人从出生到八年级‘听’的能力强,要给孩子多读,八年级以后‘读’的能力强,要鼓励孩子多读。”我无从考察这句话的科学性,但仔细想来很有道理:上小学前的孩子因为不识字,没有读的能力;小学低年级开始识字,由于识字不多,需要借助拼音读,困难很大,也不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小学高年级基本完成了识字任务,他们初步具备了读的条件,从结结巴巴的读词开始,读不出意思、读不出韵味,但必须从结结巴巴开始训练,同时要配合大量的听读、范读、领读才能读懂意思。听读就是听语音,范读就是老师示范,领读就是老师读一句孩子读一句。由此可见,“读”是小学老师的基本功,是备课不可缺少的环节。

经过小学的训练,初中生应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应该能比较熟练的完成各种“读”,但现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读”基本上是每个老师的弱项,孩子读的水平仍然徘徊在小学阶段。听课时发现,老师很少有范读,以学生自读为主,读的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直接决定整个教学效果很差。特别要指出的是,语文教学质量影响各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阅读在语文学科上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语文教学是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接下来的一系列任务,比如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分层并加小标题,分段并总结段意,概括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等。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语文教学自然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技能,通过阅读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概括能力。读懂弄通后还需要老师喋喋不休的讲吗?没有读通课文就开始“合作学习”,能合作出结果来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些道理。

阅读在数学等其它学科中同样重要。学习目标、设问问题、定义定理、练习题呈现在孩子面前时,首先需要知道它说什么、已知什么、还需要知道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这一切只有通过读才能实现,老师认真地读,学生仔细地听,学生默默地读,而且要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这第一环节做扎实了后面的教学任务才能有效的完成。但老师们在实体课堂里,最忽视的恰恰是这个环节,这是不是课堂教学效果差的原因,有待于我们大家去探索。

阅读要讲究方法。阅读的方法很多,从形式来分有泛读、通读、跳读、默读、品读、精读等等。粗略地读叫泛读、浏览;完整地读叫通读;跳跃式地读叫跳读;不出声地读叫默读;赏析式地读叫品读;细细地读叫精读;精细研究式地读叫玩味。从传递信息、抒发感情的角度来分有朗读、诵读、演讲等等。朗读是发出声音地读,利用语音、语调、重音的变化帮助我们更深地体会和表现课文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诵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演讲又叫演说,是指在公众场所,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只有熟练掌握各种读的功能和技巧(百度搜索),方能在课堂用运自如。初步感知课文需要泛读,深度了解课文需要通读,突出重点内容需要跳读,体会作者语言的精美、表现手法的奥妙需要精读、品读。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往往配合听读、范读、领读、齐读、对读等熟悉的方法,待学生熟练掌握课文大意后,增加朗读、诵读,体会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前几天听了两节七年级的古诗鉴赏,很巧,鉴赏的是同一首古诗。我听课有个习惯,就是先打开课本看课题下的“预习”提示,这篇课文一共有两条提示:1、围绕古诗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2、有感情的诵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接着我开始观察对“提示”的预习效果,重点当然是“读”,而且是诵读,结果当然是失望,教学效果当然是低效的,因为学生在没有读出诗味的前提下,所有的学习都是被动的。

在理科教学中,老师只有重视了读,才能顺利实施深度地教与学。读目标、读题目、读定义、读定理,所有地读都要照顾孩子的年龄特点,小学不论低年级还是高年级老师都要先读,而且低年级老师要多读,高年级老师可以少读,但必须读。比如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第一任务是读懂题目,深度了解题目中已知那些问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知道哪些问题,这么多的“问题”只有通过读才能发现。全景式数学教学专家张宏伟老师提出“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追问问题”教学法,如果没有读是不会有这么多“问题”的,在理科课堂中,最常见的读法有范读、精读、默读(不容许有任何干扰声出现),但在老师的课堂上最缺乏的往往就是“读”。同样是前几天听了一节一年级数学课,老师没有读,学生没有读,直接讲课,为了让我知道他的第一环节是“预习”或“自习”,老师是这样引入的:

师:“同学们,昨天晚上让大家预习一下这节课的内容,大家预习了吗?”

生:开始沉默,接下来在老师的鼓励下,异口同声的喊“预习了”。

师:“那好,下面谁给咱们说一说这道题怎么做?”

沉默、叫喊、沉默,没有老师想要的答案。可老师总会有办法消耗时间的,他适时启动了“合作学习”,让大家讨论一下,……。本来是短短的40分钟,在漫长的煎熬中终于结束了,下课后我和老师简短的交流了一下:

我:“你感觉学生学会了吗?”

师:“没有。”

我:“你感觉问题出在哪儿?”

师:“不预习,干脆不听话,没办法。”老师毫无思考脱口而出,边说边摇头,还很无赖的摊开了双手。

我也很无赖,但为了不伤害老师的自尊心,交谈就这样结束了,因为课间只有10分钟,下一节课还等着我要去听呢。我认为这个老师犯了三个很严重的错误:一是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预习能力,二是没有了“读”的环节,接下来再扎实也是无用功,三是一年级不适合“合作学习”,特别是在没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前提下。

各种读都有各自的技巧。比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的基本要求。正确地朗读就是读音要正确、停顿要恰当,能正确地使用升降调。流利地朗读就是要语气连贯、语速适当,不出错,无赘语。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要通过语调、语气、节奏和表情来正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诵读,不是一般的朗读,是要求比一般朗读高的语言表达形式。诵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诵读,是语言的创作活动,是一种语言艺术。默读是不出声地读,它可以更好地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集中注意力进行边读边想。“一用两不能,读想同步”是默读的基本要求。“一用两不能”就是用眼睛看书,不能用手指课文,也不能小声念。“读想同步”就是在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注意理解和适当记忆。做为教师不仅要重视阅读,而且还要重视阅读方法。为了收到不同的效果,老师要掌握朗读、诵读、默读等各种读的技巧(感兴趣的可以回放北京师范大学李文华教授主讲的《阅读的力量》CCTALK 20170910群)。

阅读不能厚此薄彼。课堂上地读要体现公平原则,让每个学生都有同等地展示机会,让每一名学生都成为主角,不能厚此薄彼。在听课时往往发现,课堂上的读只属于个别孩子的专利,大多数孩子,特别是与学习差的孩子无缘无份。老师就是这“大多数孩子”成长起来的,所以也很少读(其实是不敢读),偶尔读一次充其量是朗读,从未有过诵读,自己的学生偶尔参加演讲,而老师可能一生与演讲无缘。“阅读不能厚此薄彼”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要熟练掌握各种读的技巧、用途,在学习中灵活运用。

“读”出水平

语文教学中的的读只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理科教学中的读只是教给学生学会使用阅读这种工具,这些读都是很狭隘的,不足以提高阅读的水平。要真正使学生通过阅读提高个人水平,就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和校外阅读的习惯,充分发挥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阅览室、社区图书屋、图书馆的强大功能,配合读书会、朗读会、诵读会、演讲会、写作会等活动展示阅读成果,激发阅读兴趣,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就感。

阅读兴趣要从小培养,家长的义务是从亲子阅读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在大多数家长的心目中,读书就是为了考试,就是为了考入好大学,为了找到好工作。所以尽管自己不爱读书,但还是强迫孩子读书,认为花钱买了书,给孩子丢给一本书,自己的义务就算尽到了,不仅不能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而且让孩子从小厌恶读书。另外,就是家长不会科学读书,学前儿童以读文字较少的绘本为主,需要家长读给孩子听。读前不提任何问题,读中要语言流利,速度适中,不指指点点,一口气读完,读后不问孩子讲的是什么,有什么感想或学到了什么,让他自由自主的体会即可。幼儿园阶段适当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仍然以绘本为主,适当增加画报,依然是家长或老师读孩子听,不提问题、不指指点点,大人读完后,鼓励孩子发现漫画中不起眼的图画,观察不同的颜色,先读后讲,再鼓励孩子讲给别人听。总之,这之前的阅读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兴趣,而不是让孩子学到多少知识,懂得多少道理。小学低年级阶段,阅读对象由绘本、画报逐步过渡到故事书、科普类书籍,大人读与引领孩子读相结合,读后鼓励孩子以故事形式讲给别人听。从高年级开始,要鼓励孩子扩大读书的广度、深度,逐步达到博览群书。

阅读的力量_第4张图片

在阅读过程中,老师的义务是推荐优质健康的好书,教会孩子阅读的方法,提升阅读品味,率先垂范当好阅读带头人;学校的义务是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创设高雅的读书环境,搭建阅读成果展示平台;政府的义务是装备学校图书阅览室,社区图书屋、图书馆,督促学校、社区及时清理过时的、只用来充当数字的垃圾图书。总之,要让学生从小知道“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道理,主动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读出高度,读出水平,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潜质和阅读潜质。

“读”出人生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滋润,灵魂的放飞,是一个改变生存命运意识的解醒过程,更是人生观、价值观、婚姻观养成的必修课。

2018年高考结束后,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撰文,牢牢把握8个最核心的教育大变革方向,其中第二个是:“不再区分文、理科,宣扬传统文化,突出语文在高考中的关键性、决定性作用”,文中指出“改变中国高考几十年来文理分科带来的偏科、知识面狭窄、过早抑制学生可塑性等的严重弊端,从幼升小一直到高考更大地鼓励每个学生增加各学科知识的宽度、广度而不是深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全体学生的广泛阅读水平,让每个学生在全程12年的基础教育中逐步建立感兴趣的学科方向。高质量的阅读需要高水平的语文学习,语文重点突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请看今年北京高考语文一道小作文题如下图:

阅读的力量_第5张图片

大家可以看到没有广泛的语文阅读积累是很难完成的。

顾明远还说:“今后的高考所有科目都会是对语文的持续考察。仅说一个例子。你原来参加高考做数学卷子可能所有的考题题面只有2000多字,以后的题面阅读量也许会有5000多字甚至更多,你的阅读、语文水平欠佳,做题速度、理解水平等都会受到很大影响,有的考生甚至连题都没时间做完。而语文、阅读的这一切将反映在今后所有高考科目中。”

由此可见,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分量,语文在所有学科中的分量,乃至在整个高考中的分量有多重,不言而喻了。如果说过去不重视阅读情有可原的话,未来是绝对不能容许的。高考决定人生的高度,语文决定高考的成败,阅读决定语文的水平,这便是我写这篇文字的原因。

阅读的力量_第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