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北方面食的“一统江湖”、广式点心的名扬海外,夹在二者之间的江南,似乎在大多数人看来,一直不怎么擅长制作和食用面点。但在中国这个农耕文明昌盛了数千年的国度,作为淀粉类谷物重要产区的江南,又怎么会缺少好吃的面点呢?只是你没听说过而已。
01
江南酥点
/ 酥州你听过没? /
有人说苏州的“苏”本应是“酥”,因为一声让人酥到骨头里的评弹、一桌甜鲜酥烂的苏帮菜、以及那一只酥到一碰就掉屑的苏式月饼。
苏式月饼
其实江南的酥点,绝不止苏式月饼一种,只是它机缘巧合,因节令而著名。把油脂揉进面团,反复折叠形成薄而多的分层,最后由烘烤加热而“开酥”,是江南地区酥点的核心要义。
有人嫌它油腻,也有人嫌它掉屑繁琐。但甲之砒霜,乙之蜜糖,就是有人喜欢江南酥点一碰就碎,香软而富于脆性的口感。
蟹壳黄
蟹壳黄是苏锡常地区最富平民色彩的酥点,外观上来看,它就是微缩版的山东吊炉烧饼:仅仅如螃蟹盖大小,烤得金黄锃亮,表面撒满足量的白芝麻,连飘出来的香味都和大烧饼类似。但一口咬下去,故事就来了:饼身内里至少有20层的暗酥,不用耗费齿力,只要舌头一动,就变成满口的酥脆喷香。
正宗蟹壳黄是没有馅儿的,有甜咸两种口味可供选择,甜的是把饴糖刷在烧饼内壁,要先感受完酥脆后,才能吃到接踵而来的甜美,这恐怕暗合了江南美学曲径通幽的腔调,与北方糖饼的直截了当很是不同。咸的是葱油的,葱花也粘在最内层的饼皮上,与白芝麻里应外合,一点点咸味,就能让市井的美好跃然舌尖。
上海有几家高级饼铺,售卖的蟹壳黄加入了鲜肉、虾仁、玫瑰、枣泥甚至蟹粉这类精致的馅儿,味道不恶,但我却觉得这种蟹壳黄失去了它原本街头小吃的市井淳朴气息。至于往里加梅干菜肉的,也不难吃,但那不是蟹壳黄,而是另一种酥点——金华酥饼了。
加了梅干菜肉的,就是金华酥饼了|网络
酥油饼
杭州的酥油饼是江南酥点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说是酥油,可外观看来,既不酥、也不油,而是一层层、一丝丝的饼皮,盘堆而成的小宝塔,用花生油烤到金黄酥脆。
因为这东西外形类似于蓑衣,所以杭州人叫它“蓑衣饼”。标准的吃法是细细筛上糖霜,类似于法棍的操作,又有点古人“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腔调。最后一口一个,囫囵大嚼,既满足了口腹之欲,又不会因满地满手碎屑而不雅。
其他的,比如江阴的马蹄酥、乌镇的姑嫂饼、无锡的惠山油酥,不一而足,几乎苏浙皖的每个地方都有出名的酥点,其中不乏精工细作者,比如杭州楼外楼有一道名点“荷花酥”,是把酥皮染色,做成西湖荷花的样子
黄山西海饭店的点心“海棠酥”,则是用了紫云峰下垂丝海棠的外形。总体而言,相比广式的叉烧酥、榴莲酥、皮蛋酥,江南酥点更在意酥皮本身而非馅料,也因此更多了几分随遇而安的亲民气息。
02
江南糕团
/ 中国版大福 /
严格意义上来说,江南的糕团不算面点。因为主料是大米粉,而非小麦面粉。但作为南北交融之地,米面二者也不是水火不容,这在糕团上体现得尤为明晰。将糯米粉、粳米粉、面粉以精微配比混合制成的糕团,追求的是软糯与爽口的平衡点。糯米打下基调,粳米防止粘牙,面粉增加了筋道的嚼劲。非要比拟的话,它和日式和果子中,用糯米粉和玉米粉混合制成的大福,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双酿团
双酿团是上海不少点心铺子的标配,所谓双酿,就是把豆沙与黑芝麻两种馅儿“酿”入糕团皮中。豆沙和芝麻是不能混合的,要分层,这才能体现糕团师傅的手艺,也考教食客们的嘴巴是否能体会复合却又层次分明的口感。豆沙芝麻馅里加大量猪油才香,在某运动软件里,“双酿团”的热量显示为每100克350大卡,可想而知,这种油、糖、淀粉混合的食物有多好吃。
定胜糕
杭州定胜糕则是将米粉加红曲米上色后,在花式摸具里蒸成的糕团。所谓“定胜”,附会的是岳飞韩世忠旗开得胜的典故,与憎恶秦桧所诞生的“油炸桧”互为反义词。在湖州、苏州等地也有类似的以红曲染色的糕团,不过名字变成了“鼎盛糕”或“定升糕”,总之都包含了吉祥美好的寓意。定胜糕还有一种微缩版本:在红曲染色的面团中加入糖渍橘皮后,切成小粒蒸熟,叫做桔红糕,撒上桂花干后揣在口袋里做零食,这是很多江浙孩子的童年记忆。
芡实糕
芡实糕是西塘古镇的旅游伴手礼,但它的原产地其实广布于江浙地区。芡实就是鸡头米,广东人拿它和百合在一起煮糖水,北方人拿它晒干了做中药,只有江浙人,拿它来炒菜,一盘莲藕芦笋香肠炒鸡头米,在苏州馆子里算是好菜。鸡头米研成粉,加到糯米粉、白糖里做糕,就是芡实糕。这东西口感比普通的糕团细腻,和福建的茯苓糕颇有相似。
03
花样汤面
/ 吃面怎能不喝汤?/
流行于闽粤的粿条、米粉,在江浙一带,并不是主流。大体来说,江南的汤面,与北方的麦面更接近。但区别也是明显的:某位出生成长于苏州的年轻人,第一次去北方求学,看到面馆里的“清汤面”只卖五元,就毫不犹豫叫了一份。在他的观念里,清汤面应该是猪骨或者鸡架吊出来的浓浓白汤,上面飘着青葱、紫菜、蛋丝,五元一碗简直是良心价。但端上来才发现,“清汤”真的只是放了盐的清水。
这故事其实很能反映江南汤面的特征:重视汤头、重视配菜,而面条本身则成了配角。这也是北方拿面条当主食,而江浙人拿面条当零食的原因。比如杭州的猫耳朵,本质上就是北方的煮面疙瘩,但疙瘩被缩小到小拇指甲盖这么丁点,也不再是主角,一碗猫耳朵里,放满了切成小粒的火腿、香菇、干贝、鸡脯、木耳、青豆、笋丁,为的就是一口鲜汤。
刀鱼面
刀鱼面是江南汤面登峰造极者,尤以刀鱼大产区江阴制作最为精良。刀鱼虽然精贵,但刺多,且时令性很强:清明前捕捞的刀鱼鱼刺软如绵,可以直接吃,价格让人咋舌;清明后的刀鱼刺就变得坚硬如骨,价格也自然大跳水,这时候的刀鱼往往被用来刮鱼茸包馄饨,或者做刀鱼面。
刀鱼面的面条中,加入了鱼茸和蛋清,富于韧性;面汤是用刮鱼茸剩下来的鱼骨鱼头鱼尾,和老母鸡、猪筒骨一起煲出来的白汤。先清水捞熟面条,再冲入鱼汤,虽然不见鱼形,但满碗的鱼鲜,这是江浙文人士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处事哲学的生动体现。东台的鱼汤小刀面,也与之非常类似。
三虾面
流行于苏州、上海的三虾面,是江南汤面最精工细作的代表。所谓“三虾”,不是三种虾,而是虾脑、虾籽、虾仁三种虾身上好吃的东西。这是盛夏时节的季节限定款,正逢河虾大量上市价钱低廉的时候,所以三虾面的成本未必高。但要细细取出虾脑、虾籽的功夫却是巨大的。
摘取“三虾”后,要分别料理。虾籽加酱油、白糖、白酒煮,做成虾籽酱油,这是面的调味品;虾仁用猪油滑熟,一定要嫩,老了就失了风致;虾脑则要加姜汁葱末煸透,没有老道的火候,无法驯服虾脑的腥味,也无法激活虾脑里让人惊艳的鲜美。最后,平白无奇的银丝细面煮熟,浇上虾仁虾脑,最后一勺虾籽酱油,就是江浙地区最美的消夏小吃。
04
江南炸物
/ 炸的是风情 /
除去烤、蒸、煮外,炸应该是面食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在江南也不例外。但同样是油炸,如果说北方的焦圈、炸糕、麻花炸的是豪气,广式萝卜糕、煎堆、油角仔炸的是技巧,那么江南炸物,炸的则是风情。
两面黄
两面黄是最有苏州、上海特色的炸物,把面条做成圆饼状,下油锅炸到两面金黄,再浇上芡汁,汤汁浓稠的浇料上桌,标配是虾仁、肉丝和鳝背。
有经验的食客吃两面黄,要先把面饼翻个身,让它吸取一定量的汤汁再动筷子。入口早了,汤汁还没渗入,面饼太硬;入口晚了,面饼彻底泡软,也不好吃。非得恰到好处,才能找到脆韧和香软之间的平衡点。这东西出了江浙地界就很少看到,它需要点心师傅的用心,还考教食客本人的经验判断。
葱包桧
葱包桧是杭州炸物的代表。桧指的是油炸桧,这是杭州人对油条的别称,意思是诅咒秦桧和夫人王氏,天天下油锅赎罪。“葱包”则是杭州特有的做法:一张春饼皮,卷住老油条和香葱,在平底锅上压扁、炸烤,直到硕大松脆的油条变成薄薄一片,散发出浓郁的葱香才好。它和广东人拿肠粉包油条做成的“炸两”颇有类似,但更具市井气,也更廉价亲民。
油墩
油墩在江浙地区则有着更广的传播。简单形容,就是加了各类馅儿的面糊,放在墩形的模具里炸到外酥内软的食物。它的名字又因地域差异而有微小区别,如果被称为“油墩儿”,特指产自杭州,用萝卜丝做馅的素品;称为“油端子”的,是产自扬州,用肉糜、香菇、虾仁做馅的荤品;称为“油墩”,是产自苏州吴江,用桂花、豆沙做馅的甜品。
金庸说,江南有燕子、有桃花、有俊美的少年。要我看,江南更重要的,还有你闻所未闻的面点。
出品 | 食味艺文志(foodoor)
作者 | 魏水华(qyqy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