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
一本关于沟通的书籍,读了它,我竟真的开始相信:只要人人都改变一点点,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语言是窗户,否则他们是墙。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却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艾提海勒申
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完美沟通,是人类梦寐以求用执着不悔的。关于沟通的理论层出不穷,美国著名的作家马歇尔·卢森堡(Marshall Rosenberg)博士所提出的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观点新颖应用广泛。与一行禅师所提出的正念的修行(《正念的奇迹》),不谋而合,遥相呼应。
非暴力沟通的“非暴力”三个字,来自于印度现代国父圣雄甘地的的“非暴力”哲学思想,“非暴力”原是政治运动的一项伟大发明,暗含了佛教、印度教等中的东方哲学的精髓。其试图打动人心的力量,源于对暴力施加者心灵的伟大怜悯,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非暴力沟通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让沟通得以升华。
非暴力沟通有四项法宝: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具体说来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采用这样的四段论:
我此刻的观察是什么,我的感受是什么,那些需要导致这些感受,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简单例子:有风从窗户那边吹过来,我感觉有点头疼,能请你把窗户关上吗?
然而想成功地利用这“四大法宝”并不简单,因为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如何去描述事实,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更为可悲的是大多数情况下还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些。就拿描述自己的观察而言,不带评论地说出自己的观察,事实上并不简单。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过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人总是习惯于将自己的感情夹杂于自己看到的事实之中,并认为这就是事实,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本能。
人们同样不知道如何表达感受。世事芜杂,大部分人太少时间停下来正视自己的心灵,认为感受是无关重要的,重要的是各种权威的“正确思想”。我们被鼓励着服从权威,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渐渐地就忽略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而更多时候,人们的行动更是被感情所驱使,说着违心的话做着违心的事,成为“情绪的奴隶”。
非暴力沟通不只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种持续不断地提醒,它教导人们聆听彼此心灵深处的声音,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际关系。它可以应用各个层面的交流:适合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适当的表达愤怒,学会爱自己,学会表达感激。而想用非暴力沟通做到这些,只要学会变换说话的句式就够了。
自我表达: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不懂自己的心
经典的偶像剧的套路就是:相识-相知-相恋-误会-分手-误会解除-和好,而性子急的我有时看到那些男女主角因为几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产生一大堆的误会,就会急得抓耳挠腮,继而大骂编剧的无聊。然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场景也不乏少见,谁也不是谁肚子里的蛔虫,不能正确的表达自己,不仅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也会让沟通成本变得很高。那么如何用非暴力沟通的理论表达自己呢?
第一步用“我观察到……”“我看到……”的句式代替大部分人已经习惯了的描述,例如“我讨厌吸烟的人”“他是个厨师”“她花钱大手大脚”“他有强迫症”“我父亲是个好人”——大部分情况下,我们觉得这就是事实,这就是我们的观察,但实际上这些只是我们的观察结果,它们夹带着我们自己的评论与判断。而加了“我观察到”“我看到”这样的限制词之后,就能很直接而简洁地描述自己观察到的事情。
第二步要用“我感到……”代替“我觉得……”来表达感受。当我们说“我觉得”的时候往往说的不是感受,而是想法。例如“我觉得你不应该这么对我”“我觉得你不爱我”“我觉得自己被误解了”——这些都只是想法而已。那么描写感受的词有那些呢?作者做了详细的总结:
第三步找到自己情绪感受的来源,为自己的感受负责。要试着用“因为我需要/看重……”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人在气愤的时候,容易将过错归咎于对方,怀着这样的想法去与别人沟通,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而加上“我”这样一个限定词,则会让人们去反思自己的情绪来源,“你不理我,我感到很失落,因为我想你多陪陪我”“朋友叫我外号,我很难过,因为我想得到欣赏”“特朗普制裁中国的言论,让我感到很气愤,因为我爱国呀”……如果说负面情绪也有能量级的话(《情绪词典》)意识到情绪的来源之后,负面情绪基本上会下降一个能量级,然而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把情绪发泄出去,这就需要——
第四步请求帮助,清楚地告诉对方,你希望他们做什么——“你是否愿意……”这里要注意两点,其一,希望对方做的事情一定要明确,“我希望成为我自己”“我希望你自信点阳光点”这样的表达往往让对方不知所措,不如“我希望你告诉我,即使你不喜欢我做的事情,你依然会和我在一起”“我希望你多和我谈点开心有趣的事”来得直接有效。其二,一定是希望对方做什么,而不是希望对方不做什么,“你不要喝那么多酒了”“你不要再抽烟了”这样的表达效果一定比不上“我希望你以后每个月最多喝三次酒”“你是否可以告诉我吸烟能满足你什么样的需求,有什么可以替代这种需求”的表达效果。
一般情况下,明确的请求是会被接受的。但是也不能忽视对方在想什么,对方的感受,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非暴力沟通是教导我们看重彼此的感情,兼顾对方的需求。而并非是让我们引导对方牺牲自己的利益来迎合我们。所以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命令,因此在对方提出反对或是不同意时,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而且想办法让对方明白我们无意强人所难。
明白了如何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表达自己,也就基本上掌握了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可以将非暴力沟通应用更广泛的人际交往中。
倾听:不做谈话的“终结者”
最好的沟通交流方式,就是倾听。这是被大家广为认同的观点,但倾听当然不是只听对方说就够了。如果毫不回应,对方自然觉得你不真诚没有好好听自己说话,而错误的回应,往往让你成为话题的“终结者”,比如如果对方只是想诉说心中的不满,而自以为是的安慰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我自己就经常犯这样的错误。
倾听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白对方要表达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如果对方没有明确说出这些,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引导对方说出他们的感受。第二步给对方以反馈,使用疑问句来主动表达自己的理解,然后保持持续的关注。比如可以运用这样的句式来询问对方,“当你……你感到……吗?”“因为你看重……,对吗?所以你想……"这样不断用疑问的口气说出自己的理解,并给对方时间来修正表达自己的想法,就能达到很完美的效果。
愤怒:如何在生气时保持理智
愤怒是人们在表达和感受没有满足的需求——马歇尔
大多数人生气只有一个原因,就是觉得别人应该受到惩罚。所以要正确表达愤怒首先就要学会不再归罪于他人,多想想自己产生这种愤怒情绪的源头,但也不要责怪自己,惩罚自己。那么这时候对自己说,“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看重……”,当你开始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的时候,就能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愤怒就转变为服务需求的一种情感。在意识到自己很愤怒的时候,要先停下来,深呼吸,然后留意自己的感受,体会自己的需要,然后再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表达出来。但还要注意一点,在表达自己的需求之前,还要要听听别人的看法。
爱自己:不做规矩下的傀儡
我们觉察不到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在不自觉中,运用着道德的评价,和别人做着无意义的比较,还在不自觉中推卸着责任。
负面的评价很容易让我们看不到生活的美,所以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是培养对自己爱的重要方式。而有些词一出现,就带着羞愧和内疚的色彩,比如“应该”,“我应该早点知道",“我不应该做那样的事情”,比如“不得不”,“我不得不做这样的工作”,“我不得不送孩子上学”。印象里把这两个词应用于自己,就意味着“责任感”和“上进心”,然而实际上却恰恰相反,人们利用着这两个词来逃避责任——利用这些词把原因归咎于上级的命令,规章制度或者不知名的力量驱使,而把自己置身事外,例如,“我为什么要做自己讨厌的工作”“因为我不仅是一个丈夫,还是一个父亲。”“为什么欺骗顾客”“因为老板让我这么做“。一旦听从了“应该”“不得不”的指挥,人的生活都会失去乐趣。
而把这两个词应用到别人身上,就是一种强人所难——强迫别人按我们自己的意愿,按我们的道德评价行动生活——一旦失衡,就会感到痛苦,或者责难别人。现在网上出现的”键盘侠“不正是这样吗,用自己的道德标准丈量着别人的行为?
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或者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求,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好属下。 ——马歇尔
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技术的进步最终被用来摧毁人类那么并非是暴行导致人类的灭亡,人类的灭亡,却是因为现代人唯唯诺诺,缺乏责任感,毕恭毕敬地服从各种命令。我们所看到的悲剧和马上就要发生的更大的悲剧,就是并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多的,反抗的人不服从的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从的人,听话的人越来越多。
——法国作家乔治贝尔纳诺斯
当我们意识不到自我们是自己的主人的时候,我们就危险了。要走出这个困境,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法:
第一步,列一张表格,写出那些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第二步,在这些事情前加上”我选择做”,第三步,做填空题——“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这样激发自己深入思考不得不做那些事的动机,明白了这些动机,无非有两个结果——其一,那些所谓我们不得不做的事情,也许有其他的替代方式,那么我们就可以果断放弃之。其二,我们在无形之中赋予了这件不得不做事情的一个重大的意义。有了这个意义,就不会像之前那样为做这件事情而感到痛苦。
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听到别的声音 。 ——汗马斯克德
一个好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会照顾自己感受并且爱护自己的人,而不是牺牲自己去满足别人的人。 ——马歇尔
感激:不是所有的谢谢都会被接受
赞扬和表达感激有助于深化彼此的联系,对这点我们都深信不疑。但是错误的不真诚的表达,有时候也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非暴力的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也分三步,第一,对方做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第二,我们有什么需要得到了满足;第三,我们的心情怎么样。比如“你上节课讲的沟通理论对我很有帮助,我运用它跟我的孩子进行了很好的沟通。”用这种形式来表达对别人的感激,对方能感受到我们的真诚,也给了对方积极的反馈,让对方乐于接受我们的感激。而反之,如果在我们接受别人的感激时,也可以从那三个方面询问对方的感受,这也有利于我们自己的进步。
不断用非暴力沟通训练自己,我们就能完成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的华丽转变。我们会从觉得自己要为他人负责的阶段,到觉得只要自己开心就好,到最后我们才能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夫完全的责任,出于爱而不是出于内心的恐惧内疚或惭愧地帮助他人。我们的生活也就会更加美好幸福。
小结:
非暴力沟通的关键就是在与别人沟通或者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弄清感受是什么,感受的来源又是什么,最后找出自己或他们的需求点。
圣雄甘地和他的非暴力不合作
开始读到圣雄甘地的故事,觉得他就是一个传奇。中国人民用八年的时间用战争和血泪赶走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而这位老人——圣雄甘地,在20世纪40年代,凭借着“非暴力不合作”这一整套思想和行为方式,不费一枪一弹,就把偌大的英帝国给赶跑了,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从来没有过的。甘地是印度的国父,在印度那么一个人口上了10亿规模的国家,很多贫苦的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政治人物、选举、投票,他们没有起码的政治常识。但一听说是甘地,马上就投票给他,这就是甘地在印度民间的真实威望所在。
甘地的道德力量已经跨越国界,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座很罕见的丰碑。他一生绝食了无数次,用折磨自己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而最奇葩的是印度人也很买他的帐。最典型的一次是1947年,当时印度的穆斯林和印度教教徒发生了剧烈的冲突,正好是印巴分治那个阶段。当时正在加尔各答的甘地,知道这件事后宣布绝食。最后的结果就是很多暴力分子都跑到甘地的公寓面前,跪在那儿请求老先生不要再绝食了,他们不再暴力冲突了。民族的血海深仇,就这样被他用绝食的方法给化解了。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其实是两个词,“不合作”好理解,就是不用英国人的东西。“非暴力”则是用主动的方式去挑起对方的暴力行为,而我们不用暴力去还击。听上去荒谬,而印度人却利用这种方法从英国殖民者那里获得了很多收益。
甘地也是一个有趣的老头,他迷信这套理论,并将其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他曾经跟英国人讲,说墨索里尼、希特勒不是要打你们吗?让他打好了,让他把整个英国侵占掉好了,把你们的古建筑都占领,把你们的文化付之一炬。只要你们学我这套方法,“非暴力不合作”,你看最后希特勒是不是只好臊眉耷眼地离开?也跟犹太人也这么讲,说希特勒不是欺负你们吗?不要反抗,要学我,你看我最后就成功了。所以很多犹太社群领袖就给甘地写信,指责他:你见过集中营吗?你知道希特勒是怎么对付我们的吗?甘地还见过一个中国人,就是蒋介石。蒋介石当时是跑到印度去劝甘地共同抗日。但甘地说不抗日,“非暴力不合作”就挺好。蒋介石问他:如果德国人打来,你也不抵抗吗?甘地说:不抵抗啊,我就是不合作,这就挺好。甘地也不光是向这些人推广,他还向希特勒推广。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的时候,他给希特勒写了封信,大概意思就是,你要学我,我是你的榜样,要达成政治目的不需要使用暴力,搞什么战争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希特勒当年收到这封信时那种啼笑皆非的表情。(资料来源:罗辑思维)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