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之韵:在意不在形

思维导图之韵:在意不在形_第1张图片
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

近期阅读和研究思维导图,一个问题浮现出来,其实也是很多小伙伴迷惑的问题:做思维导图,究竟是手绘好,还是电脑绘制好?

按照通常的文章套路,下面要开始论述手绘的优点、缺点,电脑绘制的优点、缺点,然后就结束了。你知道的,高博士一向要求自己深度思考,文章的内容要有深度,不能仅限于泛泛的说大家都说过的道理。

1、手绘和电脑绘制的基本常识(还是先简单介绍一下)

为方便理解,还是简单说一下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了解基本常识。

第一,手绘思维导图。优点:上手快,随时随地可操作,只需笔和纸,简单色彩、无拘无束。缺点:受纸张大小的限制、时间成本较高、对于绘画能力有要求,更改不容易困难、不容易储存及管理。

第二,电脑绘制思维导图。优点:便于学习,利于修改;成本更低,便于传播;强大的数据组织和处理能力。缺点:生硬而刻板,缺乏美感;以文字为主,视觉记忆效果不好;容易用长句,弱化了关键词的作用。

2、请开启深度思考模式

思维导图既然可以用给一张图总结提炼一本书,其实,用一张图也可以直接表达思维导图的“意境”。

思维导图之韵:在意不在形_第2张图片
思维导图的“意境”

上面这张图里是什么?作为正常的成年人(大众思维模式),我们都知道,是猴子。但没有眼睛、嘴巴、手、腿、尾巴,甚至连耳朵、鼻子都没有。

但为什么缺少这么多东西,我们依然能够知道它是猴子呢?而且我可以肯定的是,你现在的脑海里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鲜活的猴子的形象。为什么?

原因一:既有认知体系。我们已经在这么多年的生活、学习、工作、读书、现实中,了解、掌握和知道了猴子的基本形象,所以这个形象已经印刻到了我们的脑海里。

所以你一看到这个东西,就马上调动了自己的认知储备,这个猴子的形象就在脑海中浮现出来,马上就能看出图片里是猴子。

原因二:联想与想象。虽然图片中的猴子缺少很多组成部分,但它的整个轮廓和一张红猴脸(最核心的部分)是保留下来的。

在你知道这是一个哺乳动物的情况下,你也会自然的想到它应该有手、应该有腿、应该有鼻子、眼睛、耳朵。

你可能想象不到它有尾巴,但依然不影响你对它的新认知,有尾猴和无尾猴基本不会影响你对它的理解(虽然多少会受到一些影响),但理解程度也是在80%以上。

3、思维导图的意和形

通过上面的类比,相信聪明如你应该能够get到思维导图的意和形了。但你还是说不出,但的确感觉到有那么点意思,是不是?

第一,思维导图的“意”是什么?假如一本书是一个活生生的猴子,那我们做的思维导图就是要做成图片里的那只猴子。当你看到思维导图,就能马上get到书籍的主要知识,并能够联想和想象到相关的知识重点,获取至少80%的信息(也可能是60%或90%,看人情况而定)。

如果能达到这个效果,你就把握了一本书的“意”,通俗讲就是把握了一本书的核心知识,某种程度上来说,你已经将这本书消化、吸收并内化了,因为你看到这个图,整个书籍的猴子形象就已经在你脑海里浮现了。

第二,思维导图的“形”是什么?对于一本书的其他知识、非重点知识,你是否要描述出来,是不是要把这个猴子的胳膊腿都画出来、做出来,请用二八原则来衡量,即思维导图效益=知识理解程度/投入时间,这个比值越大,你的思维导图就越有价值。

如果,你只做出轮廓,这个比值就到巅峰了,那就不用做出胳膊腿。如果你加上一个胳膊就能达到理解的峰值,那就多做一个胳膊,依次类推。

4、一点小提示

以上分析是从知识获取的角度来分析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思维导更好的学习书本知识,实现知识增值,巩固个人知识体系。

如果你追求的是思维导图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比如看到色彩丰富的思维导图就有很成就感,那就让这个感觉达到峰值。手绘可以做到、电脑绘制也可以做到,两个方法均可。

如果你做思维导图是为了追求认可度和传播率,那么就让这个指标达到峰值,比如做的更加酷炫、更加系统化、结构化等等。手绘可以做到、电脑绘制也可以做到,两个方法均可。

思维导图之韵:在意不在形_第3张图片
思维导图效益的三大公式

最后,提示一些适合手绘和电脑绘制的场景,给小伙伴们做参考:

适合手绘的场景:整理学科知识点、迷你版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课堂笔记、草稿、初稿、提纲、演讲或报告或讲课的基本思路等。

适合电脑绘制的场景:计划类为主(如个人计划、工作计划,需要随时调整,可修改)、各类工作生活总结(与计划对应)、读书笔记的思维导图总图、详细版思路和框架、讲究效率的场合等。

PS:这篇文章是自己在进行思维导图书籍阅读时的其中一个思考点,刚开始自己也没想清楚,但写着写着就写出了三种类型和三个公式。这个观点不一定对(观点本身也不应该强调对与错,而更应注重交流、碰撞),作为自己的思考,也很乐意与小伙伴们分享、交流。

我是爱读书的高博士,感谢你阅读我的文章

往期人气文章:

1、《周末2天,看了3本书,写了6篇文章,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2、《10个月读完了100本书,到底改变了我什么》

3、《33天,我拿下了“新浪微博推荐作者”》

4、《第22天,才是一个好习惯的真正开始》

5、《每个人,都要打造自己的平行世界》

6、《利用碎片化时间,我236天背诵了6236个单词》

7、《写读书笔记的六重境界,快来看看你在第几重?》

8、《用思维导图架构你的知识体系,只要这3步就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维导图之韵:在意不在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