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讲两个故事,一个关于陌生人,一个关于我自己。
2014年12月27日,我第一次知道@路旁的叶修。
那时,他还不是坐拥15万粉丝的up主,每个视频都有几十万的点击量;也没有喵喵旅行求他拍广告。他的一个视频播放量不过几百,基本上都是一个长镜头拍到尾,也没有后来立下汗马功劳的、厂家赞助的稳定器。
他只是b站1172万中up主的一个,第一视角记录日本东京留学生活。
在他的视频里,这个大男孩絮絮叨叨地自言自语:我好像还没这么晚出去骑车呢,现在是10…点半吧,就我刚下班,下午有其他的工作blablabla……
但是听这些生活琐事,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好像隔着2478公里,我真切听到了来自东京的心跳。
叶修的视频可以让我暂时放下这边的一切,假装自己过的是另外一种生活,行走在日本的街道上,在不同的干线间穿梭。叶修的视频带着一种温暖,而且似乎不只我这样想。很快,大量粉丝聚集,大家开始自发地在视屏里刷弹幕和留言:爱生活,爱叶修。很快,这成为叶修忠实粉丝的一句口号,出现在贴吧和论坛里。他也变成了人们口中亲爱的yo桑,平凡却不普通。
很难相信叶修在那段时间给了我多少安慰,他也成为后来我开始录视频的直接原因。
带着这样的想法,2016年2月,我在圣彼得堡开始了长达5个月的留学生涯。随身除了衣服和书,就是一台Gopro和整整一箱零件。最初几期完全张不开口,举着机器在路上走并且自言自语,很难不去在乎路人的眼光,所以一开始我都挑人少或者环境声嘈杂的地方。后来为了锻炼自己,把相机随身揣着,走到街上看见好玩的就录一段,竟也不知不觉录了40期。
录视频分享的过程带着禅学的意味,就像很多人在旅行中找到自己一样,记录下生活并分享给更多的人会使人成长。曾有一次横穿涅瓦大街,我举着相机边拍边走,后来传到主页上,有粉丝评论:看着满大街的外国面孔,是不是有种陌生感,是不是很没有安全感。我感觉出来了。。。看到这个评论我猛地一怔,好像有种被看穿的感觉。透过我的镜头,观众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因为他在以我的视角观察生活。这件事给我很大影响,所以之后我都会调整好自己,并不停提醒“轻松愉悦”、“享受生活”诸如此类的话,这样我的镜头也能传达出同样的心情。这样的做法最初是为了观众,后来却不知不觉中成为习惯。生活中我总是在不停寻找有趣的事物,听到一首好听的歌也会立刻保存积累背景音乐的素材,有时会收到b站的孩子发来的消息,比如说学姐介绍一下XXX学校,我就会安排日程去附近走一趟。好像我成为了很多人的眼睛,我的镜头像是一杆枪,带着指哪打哪的神气。有时收到粉丝的评论,说“up主声音真好听”、“谢谢你跟我们分享这段经历”、“正能量棒棒哒”的时候,我意识到正在做的这件事的价值远比我想象大得多。
我制作视频一般都会给朋友们留地址或者拷贝,比如一起做饭了、一起去剧院了,因为都是对彼此重要的回忆。回国前夕正在莫斯科旅行,同行的朋友回彼得堡,而我们要乘火车回北京。因为是很重要的人,而且来自不同的国家,一旦分开就不知何时再见了,那天难过的说不出话。后来做这期视频时,我看了就后悔,“啊当时应该说出来的,应该让他知道。”所以就偷偷用英文留了一段话,只出现不到2秒的时间。本想着安慰自己一下,没有声张,却被朋友看到了。他截了图发给我,那时还有2个小时就到伊尔库斯克了。
想把这样的心情传达给你,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除了情感上的收获,我还掌握了一技之长。比如说一堆素材看一遍就知道如何安排顺序和转场,没事可以给家人或者朋友做个视频,逗他们开心。和b站审核组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还学会了压缩和后黑,可以在保证画质的情况下避免被网站二次压缩。估计对待不同的视频网站就是参数的差别。网上教程很详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一下。
此外,做一名自媒体人,相当于利用自己的兴趣,打一份杂工。只要你的视频质量足够好,而且保证持续性,你就可以利用多平台推广自己,让更多的人知道你,工作机会也会随之而来。比如会有网站邀请你入驻,之后可能还会接广告、文案,作品被打赏等等。比如B站就有充电计划,给喜欢的up主送电池,电池可以转换成贝壳提现。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等都有打赏功能。我收过的加起来不超过10块钱,钱不多,但是挺开心。
在自媒体行业中有无数大牛,而我只是其中小小的一员。可是即使渺小如我,也可以获得陌生人的关注,发出自己的声音,作品被传播、被认可。
如今我在不同的平台上写文章、画画、发视频,也许几年后回看会觉得自己矫情,但是现在每增加一个读者,每收到一条私信,我都会心跳加速,带着幸福和感动去查看。每个人都需要表达自我,而我们是多么幸运,生活在这样的时代。